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国和消灭了北宋后占据中原的金国是世仇。

既然是世仇,在战争中就很少讲道义,在互相攻伐的过程中是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屠城就是蒙古汗国常用的消灭对手有生力量的方式,很残忍,但在古代战争中很普遍。

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白起就屠了四十万赵军,秦末的项羽也常干类似的事,汉末的曹操对此也不陌生。

古代但凡是战争,就少不了这样的事情,只不过,蒙古和金国之间因为仇恨太深,情况更严重。

自成吉思汗铁木真首次出兵伐金算起,至金国灭亡,蒙、金之战打了23年(公元1211年-1234年)

在这23年中,蒙古大军经常有屠城之举,造成的结果是金国人口在这23年中减少了90%。

有这么一组数据,根据《金史·地理志》中的统计,在蒙古首次伐金的四年前,即公元1207年时,金国人口超过5000万,约5300万(各种史料中的统计数据略有差异,但不会少于5000万)

但到金国灭亡的三年后,即公元1237年,根据《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原金国统治区域内的人口就只剩下了470多万人: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

这就是短短不到30年间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消失的人口大半都是因为战争,而战争中的屠城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相比起南宋灭亡时剩余的人口超过南宋巅峰期人口的一半(南宋人口最多时约有8000万,亡国时还有5000万),就能知道两个世仇之间的攻伐有多么可怕。

这还是因为蒙古上层内部有人在为金国人口求情,否则,金国灭亡时,人口能活下200万就是比较幸运的事情了。

竭力保存金国人口的人是一位儒臣,他叫耶律楚材,他曾经一番话直接救下了147万人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233年,蒙古大将速不台进攻金国都城汴京,在即将破城时,他按照惯例向元太宗窝阔台上奏,要求破城后屠城,《元史·列传33·耶律楚材传》中记载:

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

汴京是金国都城,且在蒙古大军的围剿下,很多周边城市的人都跑进去躲避战乱,其中的人口达到了近150万人,这么多人要是被屠了,绝对是一场灾难。

让汴京中的金国民众感到幸运的是,随时侍奉在窝阔台身边的重臣耶律楚材说话了,他以利诱之,说服了窝阔台不要屠城,《元史·列传33·耶律楚材传》中记载:

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窝阔台虽然深恨金国人,但在钱财和长久的利益面前还是低下了头,就这样,除金国皇室全部被杀外,汴京的147万民众得以存活。

这不是耶律楚材第一次阻止蒙古大军屠城,也不是最后一次。

比如金国灭亡后,还有一些州郡没有投降蒙古,是耶律楚材建议不要屠城,准许归降,又挽救了数十万金国人的性命,《元史·列传33·耶律楚材传》中记载:

金之亡也,唯秦、巩二十余州久未下,楚材奏曰:“往年吾民逃罪,或萃于此,故以死拒战,若许以不杀,将不攻自下矣。”诏下,诸城皆降。

可以说金国灭亡前后,能活下来的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耶律楚材救下来的。

这还是因为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和元太宗窝阔台心中的地位超级高,铁木真夸他是“此人是天赐我家”,窝阔台认为他是“社稷之臣”

所以,他们愿意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也愿意给他面子,否则,换个别的人来,这数百万人都活不了。

耶律楚材是汉化契丹人,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教育,自然不习惯屠城或习惯性杀戮那一套,也幸亏有他这么个学儒的还受到蒙古大汗信任的人可以提供建议,让蒙、金战争之后的创伤多少缩小了一些。

参考文献:《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