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童年时代

——春节重走儿时求学路所想

陈启琳

癸卯兔年正月初二(2023年1月23日),阳光和煦,微风徐徐。卯兔逢双春,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姗姗走来。

2022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对个人,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每个人都不容易。疫情反复、高温干旱、缺电保供、地震灾害……诸多挑战,世所罕见。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人们期盼大江南北春暖花开、山河无恙!期望神州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兔年春节,从城市到农村,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万家灯火、热闹非凡,是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来亲人团聚、走亲访友最为忙碌的一个传统节日。

壬寅年腊月廿九,我们回老家祭拜祖先,乡下团年。癸卯年初二上午,我与妻子、女儿、女婿、2岁半孙女小布丁,还有侄儿、侄媳、侄女、侄孙们,到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一个农家乐与外地归乡至亲汇合。中午时分,男女老幼三桌,欢声笑语不断,围坐农家院落,品尝瓜果疏菜。午饭后,大家徜徉山区小道,观赏乡间风景。

大通镇距我老家安平镇20分钟车程,我临时倡议:带领青少年进行一次励志教育——“重走儿时求学路”。因为,童年留下太多辛酸和难忘的回忆,值得引导年轻人好好珍惜。大家积极响应,即将返程的大侄一家也当即改变主意,加入队伍里。再过4个多月,大侄孙女将迎来人生重要转折点——2023年高考!这次活动,意义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出生于“三总”(邓小平、朱德、罗瑞卿)故乡——四川南充一个贫民家庭,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遇到大旱,收成不好,温饱难保,吃水要到几里外山脚去挑。父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股麻线遮股风,十股麻线过个冬”的口头禅,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在家乡度过中小学时代。懂事较早的我,“逼着自己多吃些苦”。八九岁时,帮着父母干家务农活;小学四五年级,已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上小学时,每天翻山越岭,风雨无阻。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放牛羊,就是下地打猪草。晚饭后,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练字、作业。我的童年生活,上过学堂、种过庄稼、放过牛羊、挨过饥饿。回顾这笔宝贵财富,我更加懂得什么叫奋斗、什么叫真诚、什么叫珍惜、什么叫感恩!自那时起,我深知农业的落后、农村的贫困、农民的艰辛,常常想起朱德总司令感人至深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那个年代所经苦难,城里孩子无法想象。

1985年,通情达理的父母虽年过花甲,仍鼓励我到外面闯闯。11月9日,我身着军装,在山上帮父母种完小麦,独自一人匆匆赶到区公所报到。与父母和乡亲告别时,大家都流泪了。当晚,夜宿简易旅馆。次日凌晨5点过,天还没有亮,我们30多位战友起床赶往车站。正要上车时,望见那熟悉不过的背影,听见阵阵“咳嗽声”,我感动不已!身体单薄的父亲,冒着凛冽寒风,摸着漆黑山路,早早赶到车站为我送行,期望儿子奔向“诗和远方”,盼望儿子实现个人梦想!

初二下午2点,我们浩浩荡荡驱车前行。不知不觉,到了山脚下村委会。待车停好,大家沿着崎岖山路,徒步前行。我抱着孙女边走边看,她突然喊了一声“毛爷爷”。我朝几十米外正前方望去,原来是一位乡亲堂屋正中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视线较暗),孙女眼睛好尖啊!她见一群鸡鸭在地上若无其事走来走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问孙女玩得怎样?她说“草丛里穿来穿去,好玩”。途中遇到一户人端着碗津津有味吃着午饭,我们询问去村小的路。男主人放下碗筷,主动为我们带路。“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得出来,他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仿佛自己家里来了客人。交谈得知,男主人姓刘,曾任村上会计,我们称呼刘会计。刘会计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不一会儿,到了村小所在位置。时间久远,村小早已破损拆除。如今,学校废墟被四周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杂草遮掩。我伫立良久,感慨万千。边走边想,童年往事,萦绕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难忘的是,我们家族人丁兴旺,据说“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过来的,祖上多少代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辈弟兄两个,大字不识,为人老实,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分成分被被定为“中农”,其实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父母和叔叔、叔娘都为人善良,待人真诚,体恤弱者,乐善好施,有时也受人欺负。父老乡亲们,日子也好不到哪里。

让我难忘的是,父母辛勤劳作一辈子,几乎没去过县城。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慈祥和蔼、勤劳善良的父母是亿万劳动人民中平凡普通的一员,个子瘦小,身体羸弱,他们含辛茹苦,默默无闻,对儿子儿媳孙子们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1989年,不到70岁的父亲离开人世时,我正参加云南老山前线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二等战功1次)。2010年,89岁的母亲无疾而终,临走前还在大哥家里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未给后人增添任何麻烦。每每想起,推枕难眠。

让我难忘的是,我们弟兄3个,大哥干活认真、口碑较好,被生产队和大队推荐参军。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上世纪60年代,无论参军还是招工,祖上三代都要政审,大哥顺利到了西藏部队,后来转业青海,在青藏高原奉献大半辈子。儿行千里母担忧。盼星星望月亮,大哥每次回家,父母都去场镇迎接;离开家乡,父母又依依不舍送到场上,家里攒了很久的“好东西”统统翻出来。在送大哥离家途中,母亲偷偷落泪,我跟在后面情难自抑。70年代,两位兄长成家后,全家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从山上张家坡搬到山下中间院子,重修3间石木结构瓦房(祖辈父辈这两代,曾从山下搬迁至山上)。

二哥中学毕业,十里八外算是“有文化”的人,学过木匠,任过会计,搞过修理,参加过国家大型水库——升钟水库(今升钟湖)建设。

我在家里最小,排行老三。在我出生之前有个姐姐,遗憾的是不幸夭折。大哥二哥成家后自立门户,八九岁的我与年老体弱的父母相依为命,挤在山上一间破旧瓦房。分家之时,我正赶上“出麻子”(医学名“麻疹”),母亲反复叮嘱:出麻子如同女人坐月子,“不能干重活”“不能摸冷水”“不能吹凉风”。困难年代,绝大多数家庭积贫积弱,轮到过年或来了客人时,才可能吃上一碗干饭,尝到几片腊肉。七八十年代,大嫂及两位侄子随大哥常住青海,三侄留在老家,我与父母从山上搬到山下居住,大嫂“农转非”后告别家乡,我们搬进大嫂原来房屋,度过小学后半段直到中学毕业。山下相对山上更为方便,上学、赶场比过去少走几里路程。

让我难忘的是,小学一二年级,我在刘家沟半山坡上学,刘一亮老师夫妻俩有时同登三尺讲台。过了两年,我们搬到山下“大地坝”村小就读。说是“大地坝”,其实就“方块大”一块平地,约三四百平米,教室背靠山坡,教室外有块地坝,两面高山,中间峡谷。那时的山,是多么的高;那时的坡,是多么的陡;那时的树,是多么的小;那时的水,是多么的清。小学后半段,教我们的徐克勤老师,夫妻俩有时同登讲台。老师忙于农活或去公社,师母就接过书本继续教书。

让我难忘的是,大地坝村小3间校舍,高中低年级3位老师,学生不足百名。每位老师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那个年代,只有语文、算术两门主课,以及体育、音乐、劳动3门辅课。学生分别来自张家坡、燕子岩、郭家坡、刘家沟、彭家湾、马家湾、曹家坡、枷档湾、大地坝、吴家院子的孩子。大家上学放学,没有家长接送,要么三两同行,要么成群结队,歌声、笑声、读书声、广播声响彻山上。春天闻着醉人的山茶花香,夏天追着飞舞的彩蝶蜜蜂……一件件往事,一张张笑脸,如幻灯片匆匆闪过。

让我难忘的是,上学时,我们早上去、中午回,下午去、晚上回,每天往返两趟,步行十多里。冬天雨雪,打着赤脚,坐在教室里冷得瑟瑟发抖。由于家境贫寒,没有经济来源,有时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对我总是关爱有加,悉心呵护。我记得,父母常年粗粮为主,我偶尔吃上少许面条,过生日加一个鸡蛋。有时,父亲背我赶场,翻越几座山,转过几道湾,上下高石梯,往返十来里。在集市,他慷慨地买一两面条、或一根耙红苕、或几个烂柑桔,自己怎么也不得尝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幼懂事的我,特别理解体贴父母的万般艰辛。小学阶段,我成绩优秀,担任学习委员,深得老师同学喜爱。徐老师、刘老师及两位师母,对我十分关心和器重。每当抽问时,他们总会想到我。我回答问题也很积极,生怕没被抽到。我的作文被列为范文、习字被作为样板,在全班宣读或展示,经常受到老师肯定表扬、鞭策鼓励。师爱无疆,恩情难忘。启蒙老师的信任与厚爱,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深深烙印,为我以后参军入伍、转业地方,在各个岗位充满自信、勤勉工作奠定了基础。

时间一分一分过去,我们顺着陡峭的山坡往山坡上走。时而走田坎,时而过岩洞,时而攀悬崖,时而翻陡坡。城里长大的孩子,第一次走如此山路,几乎是牵着、拉着、爬着、抱着前行。几十年前的山区小路,痕迹依稀可见,但处处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有的路已不成其为路,大家不得不绕道而行。

行进途中,眼见悬崖峭壁、山高坡陡、路况艰险、行走困难,有的打算半途而废,有的想打道回府,不如车上趟平睡觉。这时,曾在部队奉献19个春秋的我,与在西藏部队服役的侄子们,一起进行思想动员:“这点苦算什么,比起长征幸福多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甜不甜,想想解放前”“坚持坚持,胜利就在眼前”“曙光就在我们前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大家终于到达半山腰白羊湾。过去,我上小学最远的路线,张家坡—白羊湾—大地坝。这里,距我小学一二年级的住家走了三分之一,余下三分之二路程另择机会。稍作休息,我们照了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上,眺望远方,这里群山环绕,草木葱茏,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里公路顺畅,交通便利,柏油马路,直达每户;这里房屋风格各异,错落有致,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这些年,见到荒芜的农田、废弃的土地,我们常常感叹:再过二三十年,60后、70后、80后慢慢老去,90后、00后、10后慢慢长大,谁来广袤的农村耕田种地?谁在希望的田野上日出而作?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我的家乡同全国一样,昔日穷乡僻壤,而今五谷满仓,变化翻天覆地。

今天,人们的幸福美好生活,归功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指引,归功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归功于亿万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共同努力!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所见所闻,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冬去春来,艳阳高照,欣然提笔。

(一)

新冠疫情袭全球,万恶瘟神世人忧。

同舟共济度难关,山河无恙吾心愿。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每逢佳节倍思乡,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

重走儿时求学路,杂草丛生路难行。

童年生活倍艰辛,多少往事涌心头。

绿水青山空气新,父老乡亲心舒畅。

昔日旧貌换新颜,幸福日子感党恩。

谨以此文,献给恩重如山的父母双亲!献给默默无闻的启蒙老师!献给关心关爱我的首长领导!分享给朝夕相处的儿时伙伴!

2023年1月30日正月初九于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