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是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后的第一个春节,被疫情折磨三年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冲出居住地的“牢笼”,奔向远方,迈向自由的天空。
有关部门预计,春节期间,约有20.95亿人次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流动。本人估计,其中相当大比例的是游子返乡探亲,在老家过年。作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我,自然也不例外。
我的这次返乡之旅,非常特别;与此同时,我的肉体和灵魂也经受了一次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亲情之旅:远远的守望也是最大的幸福
因为疫情原因,我已经三个春节没能回家。父母都已年过七旬,且都有多种基础病,父亲近年还做了两次大手术。我们姊妹三个都在外地工作,家中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父母相依为命,非常孤独。特别是过年期间,街坊邻居家热热闹闹,我家冷冷清清,两位老人更是倍感凄凉。记得有个春节,父亲居然病倒了。因此,这个春节,我无论如何也得回家陪伴。但是,没想到这次回家却一波三折。
先是接到老家一个朋友电话,听说我已阳康但父母没阳,竭力反对我回家。理由是:阳康之后,谁能担保身上没有病毒?万一在路上再遭遇二次感染呢?虽然专家说没事,但是现在各种说法满天飞,谁能保证自己百分之百安全健康呢?再说了,我如果回家,能不能绝对做到闭门不出,不见任何外人呢?这些都可能给老人带来传染风险。一旦老人“中招”,谁能保证他们安然过关呢?因此,必须严防死守,做到万无一失,否则遗憾终生。
朋友的话,具有底线思维,很有道理。回家过年和老人的安全健康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因此,我向朋友道谢,决定不回家了。
没想到,又一个朋友听说我不回家的打算后,提出了他的担忧:如果你不回家,确实杜绝了你给父母传染病毒的可能;但是,你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你的父母就一定不被别人传播病毒啊!如果他们一旦“中招”,病情严重,需要紧急抢救,你们子女都不在身边,那又该如何是好?如果那时再急匆匆从外地回家,怕是太被动了啊!
这番话,具有红线思维,也不无道理啊。但是,却真的把我难住了:回家,怕传染父母,成为千古罪人,造成终生遗憾;不回家,怕父母被人传染,来不及急救,也是重大事故。我到底该咋办呢?
此刻,我的脑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果我老家有一个独立的居住场所,就可以两全其美了:我只看望父母,不进门,也不共同生活,也就杜绝了传染风险;我居住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父母也觉得欣慰、踏实;一旦有突发情况,我可以马上应急。再一想,我在老家没有房子啊,这可如何是好?
正在纠结之中,老家又一个朋友出现了。在得知我的情况后,觉得我的考虑很有道理。但是,他启发我说,老家没房子,难道你回去就没地方居住吗?再好好想想,说不定就有答案。
一听此言,我不禁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有个亲戚在老家有一套闲置的房子,不正是我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所在么?马上联系,一切顺利。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之路。
回到老家,先把年货送到家门口,和父母远远地隔着口罩打招呼,就算回家“报到”了。和疫情三年来的惯例一样,我每天都和父母视频聊天一次,汇报一天的情况,交流一天的信息,也算是互报平安了。除夕时,因为父母年老体衰,无力张贴门神和春联,我飞奔到家,在家门口张贴,也是全程无接触。等到返京时,我第三次前往家门口,把父母给准备的家乡特产和蔬菜美食带上,依旧是保持距离,依然是隔着口罩对话,就告别返京了。
这次的春节旅行,我称之为“返乡不返家,探望不陪伴”,没能在家待上一刻,没能和父母吃上一顿饭,没能在父母身边陪伴聊天,真可谓“三过家门而不入”,算是和父母过了一个特殊的“团圆年”。
也许是老天庇护,也许是虚惊一场,我的父母至今还没阳。没能真正陪伴,当然是一种遗憾;而坚守了健康底线、守住了应急红线,更是我们家的最大福分。在父母生命健康这一原则问题上,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宁可备而无用,不能用时不备。

二、感恩之旅:万事不要等下次
在老家,由于家庭贫困,加上学路坎坷,曾经获得过许许多多的人或多或少的帮助。有的是物质资助,有的是精神激励,有的是提点指导,有的是平等善待……他们中,有的是恩人,有的是贵人,很多是多年没见的故人。虽然离开老家30年,总有一些人在头脑里挥之不去。
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每次回乡都匆匆忙忙,都累得精疲力尽,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望或答谢那些曾经给过我温暖和帮助的好人,特别是一些多年不见的故人,使得我心存愧疚。这次回乡,看望了其中一部分人,算是圆了一点梦想。
我看望的第一位故人,是我的小学校长。他当年的严谨治学和热切鼓励,使得我拥有了灿烂的小学生活,激发了我努力求学的勇气,增强了我学习的自信,为我的少年时期描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能把这种荣光持续下去,也许我的人生之路则更为通畅、平坦。因此,我倍加怀念我的小学时代,更感恩他的辛勤培养。
数十年过去了,当年英姿勃发的校长已经是将近七旬的老人,当年少不更事的我也已人过中年。师生相见,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虽然见面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是也缓解了多年的想念之苦,也算满足了我多年的夙愿。当我邀请他参加小学同学聚会时,他非常激动,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自己或学生的小学聚会,至今仍然为培养我这样的好学生而骄傲,弄得我惭愧不已。
我看望的第二位故人,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高三那年,是他的不离不弃,才使得数学瘸腿的我补上了短板;是他的热情鼓励,才使了我有了战胜高考的斗志和决心。大学期间,我曾多次到他家看望。大学毕业后,也曾经看望过他数次。前几年,听说他患了脑出血,做了两次大手术,一直很担心,想去看望一下,一直也没能抽出空来。想给他打电话,据说他认不了人,通不了话。于是,这个春节,我下定决心要去看望他。哪知道,这次又没看成。他的儿子说,这次疫情他老两口都没感染,一直在家严守死守,闭门谢客。虽然有点失望,但还是为他的没阳感到高兴。真心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能有机会再去看望恩师。
我看望的第三位故人,是我祖父的一个学生。当年,刚正不阿的他,因为某领导故意拖欠我家活命钱而打抱不平,令我全家感动不已。在生活中,他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而今,他从正科级干部岗位上退休已经20年,我们几乎20年没有见面。年过八旬的他,吃穿不愁,儿女各得其所,朋友成群,晚年生活充实而精彩。他性格温和,心态平和,心情舒畅,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根本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更没想到的是,他与时俱进,追赶潮流,用手机、发微信、刷视频样样在行。这次拜见,聊得非常愉快,我也收获很多,感慨良久。当年,他的人品、能力让我敬仰;而今,他的为人修养、处世态度,依然值得我学习!
我看望的第四位故人,是我一个中学同学的父亲。当年,因为和同学关系不错,我经常和小伙伴到那个同学家里玩。同学父亲是乡营业所主任,家庭条件不错;他虽身处高位,对我等草根出生的穷孩子却毫不鄙视,反而热情备至,好生款待。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对于他来说,可能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要知道,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饱食甚至美食该是怎样的刚需!能得到有身份的“公家人”的平等善待,该是让人何等感动!虽然只是一饭之恩,但是却是终生难忘。前几年,听说他患了重病在做透析。这个春节,下决心去看看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不幸感染新冠病毒,本来有着基础病的他没能渡过这一劫难!阴阳两隔,留下终生遗憾!
通过对四位故人的探望,我得出一个体会:对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或想看的故人,一定要及时看望,尽早表达;世事难料,有些人,再不看望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特别是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来说,恩人、贵人大都到了花甲之年,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能看望就尽快落实,看一次就少一次,看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再晚的话也许永远都看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怀旧之旅:感情至上,相互成就
人到中年,容易怀旧。对于重情讲义的我来说,非常思念过去的同学。想当初,我的那些穿开裆裤的小学同学,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那些嬉笑打闹的初中同学,现在在哪里啊?那些共同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同学,现在过得咋样了?虽然数十年来每年都返乡,虽然有些同学从未中断过联系,但是,很多同学都渐渐失联,都成了记忆中的名字。一路走来,一些同学因为遭遇疾病或突发事件而英年早逝,更让人扼腕叹息。而那些音信杳无的同学,谁知道他们是否平安无恙?同学一场,一生情谊。各奔东西,天各一方。终生不见,生死不明。怎能忍心,怎能心安?我恨不得能把过去的所有同班同学召集一下,点点名,查查数,看看哪些已经不在的,去坟头看一眼,有后代的见一下,有需要的帮一下,也不枉大家同学一场;依然健在的同学,看看他们现在的模样,了解一下分别后的经历,问问他们现在的情况,也算是放心了,知足了。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加上人口流动,这个目标看起来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个春节,既然我不能陪伴二老和妻儿,干脆来一场怀旧行动,能找到多少算多少吧!于是,我分别联系了一些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让他们把能联系到的同班同学都约到一起,分别举行了同学聚会。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现在的中年大叔大妈,很多人几乎变得面目皆非,需要自报家门。但是,一提起当年的糗事趣闻,大部分人却都记忆犹新。不管大家现在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实力咋样,既然我们曾经是同学,我们就是平等的小伙伴,我们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妄自菲薄,或者骄傲自大,那就说明他还没活得通透。也许是因为人过中年的缘故,我们的同学见面,没有人炫富摆阔,没有人装逼嘚瑟,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有人到中年的沧桑!
同学,是我们青春的记忆;同学,是我们一生的伙伴。同学相处,应该感情至上。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责无旁贷。须知:成己达人,达人成己。唯利是图,利尽人散!

四、暖心之旅:一天过了两个年
在大别山区,过年是一个最崇高、最神圣的仪式。因此,团年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是一个家庭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大餐,是新年前的重头戏。一般来说,按照当地风俗,团年饭是不邀请家庭之外的人参加的;同时,人人都在自己家里过年,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人也不会到别人家里过年的。而这个春节,我在老家居然过了两个年。
大年三十,家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吃美食,欢度新年。而我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回家陪伴老人过年,也不好意思主动提出到任何人家里过年,也就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家寡人”。
没想到,大年那天,我却接到了老家两个朋友的盛情邀请,让我受宠若惊。正好两家的过年不在一个时段,一个在中午,一个在晚上,于是,我欣然前往。就这样,我过了两个饱含深情厚谊的年!
人的一生,也许不会在其他人家过一个年;而今年过年,我却能在两个家庭过两个年。两个年的背后,是最高的礼遇,温暖的慰藉,深厚的友情,幸福的感动!
五、自由之旅:重获方懂珍惜
三年大疫,让人身心疲惫。这次春节,正赶上防疫政策优化调整。虽然头上还笼罩着疫情的雾霾,但是,失去自由的人们早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商场、饭店、游乐场、电影院,去追寻已经远离多年的乐趣,以至于县城乡镇的大小饭店宾馆一度爆满;大街上、道路上,到处是拥挤的车辆和汹涌的人流;空旷的原野和广场上,不戴口罩的人们在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春节前后,到处都是五彩绚烂的烟花美景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初一开始,拜年的队伍成群结队,久违的烟火气终于恢复,传统的年味终于回来了!这个年,我的商城老乡们算是基本恢复自由了!
仔细想想,疫情之前,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生活。大疫三年,这些都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这正是:人人生而自由,人人习以为常;只有一朝失去,才知何等可贵;只有重新获得,才能倍加珍惜!
六、思考之旅:吾心安处是吾乡
平时,在充满拥挤的生活里,已经没有多少静心思考的空间。这次返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个人独自置身于斗室之中,内心已经完全安定下来,体会到“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心境,得以在平静的心态下思考人生的活法,思索老家的含义,探索成功的标准,领悟世俗的冰冷。
比如,有同学说,当年因为父亲在国营单位工作,家庭条件不错,所以有依仗心理,想着毕业有后路,学习上自然有懈怠情绪,结果升学无望,单位也垮了,弄得一事无成,现在追悔不已。这是疏于学习、事业不成的深刻教训。而今,时光不能倒流,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道理。
再比如,有同学说,当年贪图女友的美貌而忽视了对其人品的深度考察,虽然遭到母亲的极力阻拦,但还是不顾一切地和她结婚。结婚后,她原形毕露,整天不务正业,不做家务,还辱骂老人,弄得家庭鸡犬不宁,现在已经形同陌路。孩子已经十岁,成长面临阴影。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这是择偶不慎、婚姻不幸的恶果。婚姻不是儿戏,择偶务必小心。一旦木已成舟,实在覆水难收。所谓“女人嫁错毁一生,男人娶错毁三代”大约就是这个道理吧。
还比如,有乡亲在外地工作,要么官居高位,要么实力不俗,要么重权在握,不管熟悉不熟悉,也无论返乡不返乡,有些地方官员和富商大贾要么高接远迎,盛情款待;要么屈身俯就,登门拜年,只为表达热情,增进关系。温情脉脉的乡情看起来是面子,背后是实力的对等、利益的交换。这是功利主义的写照。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做强自己的里子,才能拥有所谓的面子;只要有了强大的里子,何必在乎虚无的面子?
……
透过一个人,就可以看到一种人生;透过一件事,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见得多了,也就见识了社会;事经得多了,也就认识了世界。人和事都经历多了,阅历就会不断增加,也就看得更加明白,活得更加通透了。

、低调之旅:从斗酒拼酒到躲酒戒酒
以往回乡,特别是年轻时候,性格外向张扬,一度激情澎湃、热情洋溢、豪情满怀,几乎把认识的人都联系一遍,恨不得向全县人民宣告自己返乡的消息,恨不能和全县人民交朋友,把家当旅馆,拿父母当外人。那时,身体素质好,酒量大,底气足,几乎天天喝酒,顿顿晕乎。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指标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养生保健成为了刚性需求,由斗酒、拼酒变成了躲酒、戒酒;心态也渐渐出现了变化,认清了社交的本质,由主动社交、广泛交往变成了压缩圈子、精准交往,由迎合他人变成了遵从内心。因此,这次回乡,是我30年来最低调的一次——除了见了几场同学和为数不多的故人、亲属外,几乎没有主动联系其他人,把自己的社交范围降到了最小!
人过中年,看透人生,回归本真,一切看淡。可能只有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身体是永远的本钱,父母是最大的亲人,工作是活命的饭碗,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心情是健康的良药!
2023年春节的返乡之旅,是我人生历程中最特殊的一次经历。这是独属于中年人的旅程,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 | 俊峰
审校 | 国宁
终审 | 宋广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