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阅读一本书的可能
——王笛《历史的微声》阅读札记
文 | 赵瑜
王笛的可贵在于诚恳。在一个历史学者这里,诚恳不是一个被动的词语,差不多,诚恳需要主动付出很多查证和证伪的工作。诚恳意味着质疑,意味着辨认,也意味着分享。这也正是《历史的微声》这部阅读笔记的价值。王笛在用诚恳的态度为大家梳理个人的阅读史,以及对历史和世事的评判策略。
王笛在阅读中受益,并将自己所受益的部分书单,毫无保留地列举在他的阅读经历中。他说:读书就是自我塑造。这是多种阅读,筛选,甚至对比和梳理之后,才有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事实上是多向度的。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和交什么样的朋友,都会对自己的视野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在自我塑造时,更加客观和理性,王笛写过一个章节,标题叫做《读有批判精神的书》。王笛列出了这些书的目录,都是中国当下热销的社科或历史类图书: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庄园》,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等等。
王笛是一个好的读者。好的读者读到了让自己思想或者视野发生改变的图书以后,会主动分享给其他读者。比如哈耶克,便是打开了王笛书写的一个人。他不止一次在自己的笔记中向哈耶克表达敬意。

一个历史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王笛给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学视角。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度被文学圈中人差评。曾被《当代》退稿,后发表在《花城》,出版以后才得到大众的认可。尽管这部作品在中学生或者大学新生的阅读篇目中很受好评,然而,很少有作家对《平凡的世界》给予很高的评价,原因和文学性以及价值观念有关。而王笛却轻松地绕过了文学性,他从《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里看到的是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的细微而写实的观察,是有着历史价值的记录文本,是一部看似虚构却无比真实的生活史作品。
王笛这样写道:“为了找到了历史感和历史根据,路遥还去查阅当时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当时人们生活的知识。” 王笛甚至认为——“从为民众写史的角度看,杰出的文学家比历史学家所撰写的著作更生动、更接地气。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更接近历史的本身。我有个预感,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想了解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恐怕主要不是从历史著作,而是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著名小说了。”
王笛还举了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的写作。史景迁在创作清朝初年山东一个偏远乡村王氏的死亡事件。因为中国历史关于普通人的细节几近于缺失。所以,史景迁引用了故事发生的同时代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写实的素材。这种做法曾一度引起读者的质疑,而王笛是赞赏这样的做法的。因为史景迁利用有限的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的资料,县志,县令的手稿著述,以及《聊斋志异》中关于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的描述,这种文学与史料的相互印证,新颖而可信。在王笛看来,文学经过时间的淘洗,更接近于历史本身。

也正是因为王笛的这篇阅读笔记,我有了重读一些文学作品的计划,比如莫言早期的作品,又比如民国时期师陀的一些文学作品。
历史和社会学离得最近。进一步说,历史和新闻也离得很近。但是历史并不是社会学和新闻本身。历史是经过沉淀以后的文学、社会学和新闻的总和。作为历史学者的王笛,在阅读中不断地给读提供常识。王笛向大家推荐了一部人类学著作,加亚·文斯的《人类进化史》一书,这部书中有很多观点,值得人类思考。比如,作者加亚·文斯认为,在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的智力却在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食物丰富,让一些人不需要过度激烈的参与社会竞争,也能够生存下去。于是,这些人慢慢地放弃了思考。当然,出现这样的现状,教育也是做出了贡献。王笛介绍这部书时这样写道:“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在那些提倡服从崇拜权力、崇拜领袖文化和族群中,大众自然地认为,自己不需要动脑筋,而是由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那长此以往,头脑因为越来越少的思考而蜕化。”
王笛这部《历史的微声》几乎是一部非虚构图书阅读指南。在这部作品中,王笛梳理了他的阅读史,其中罗列的很多图书已经出版,这些非虚松的图书目录,不仅有当下最年轻的写作者比如袁凌、黄灯、许知远等人,还有从世界看中国的一些作者史景迁,孔飞力和罗威廉。那些喜欢王笛的读者,可以照方抓药。这些经过王笛本人验证过的书目,从精神上可以照顾到更多的人。

王笛的这部关于阅读的随笔集,除了提供阅读书目以外,还很密集地提供新鲜可读的史料。比如,关于中国1750-1850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由2.1亿人增长到4.3亿人的原因。王笛引用了一个观点:是因为在清代的时候,红薯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的引进,让一些旱地和山地得以开垦利用,粮食产量提高,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不止如此,他还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将很多常识用很低的分贝说出。有些文章的小标题则已经将他的观点说出,比如在《文明是否会倒退》中,他用世界史的维度告诉读者,文明会倒退的。又比如《非虚构写作应该有社会担当》,仅这个标题,便已经表达了王笛的态度。
作为“微观历史”写作的一个代表性学者,王笛的这部《历史的微声》是一部适合普通读者的入门类读物。很多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图书,去买来阅读,从而向更为深刻的现实贴近,甚至扩大自己的认知。
王笛 |《历史的微声》|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第一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第一部分“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和最后一部分“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过。
作者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那些海登·怀特、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

初审:雷一凡
复审:李 磊
终审:赵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