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瘟疫之夜》

本期“深焦Radio ”节目的话题是关于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最新小说《瘟疫之夜》。虽然和现实世界中的疫情撞上了车,但帕慕克这本600页的《瘟疫之夜》却并非书写了疫情之下的世间百态。相反,他打着疫情的幌子,去“虚构”了一段关于革命与独立的民族史。

建议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收听,效果更佳

作为一个土耳其 的作家,帕慕克遵循着自己一贯的创作母 题。 在这个衰败帝国留下的巨大阴影中,他关注的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那股不断拉扯的链条。 土耳其的过去和未来在《瘟疫之夜》里被浓缩与提炼,然后用小说的方式书写成了私人的回忆,从而充满了炙热的情感。 走向何处的问题不仅是关于土耳其的,也是关于身处在大陆彼端的我们。 关于我们会走向何处,选择什么样的命运。

本期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134期兰波与莫里森专题、109期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专题、119期拉什迪专题等3期播客嘉宾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134期兰波与莫里森专题、130期美国中期选举专题、128期《王冠》专题、125期维勒贝克专题等18期播客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瘟疫之夜》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著

龚颖元 译

灾难来了,我们将如何度过?

帕慕克继《我的名字叫红》之后又一部悬疑史诗

构思四十年,呈现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全景

中英版本同步上市,作者亲绘封面

时间轴

节目总时长:115:37

「11:05」 帕慕克的写作生涯介绍&《瘟疫之夜》的写作背景

帕慕克是土耳其作家,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习惯用西方的技法书写土耳其。

《瘟疫之夜》构思了40年,描绘了1903年发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场瘟疫。

「17:01」 借着书写100年前的疫情,帕慕克写作《瘟疫之夜》真实意图何在?

瘟疫不是背景,而是一个隐喻,它所引发的那个重大事件具有传染性、变异性、破坏性。

《瘟疫之夜》写的恰恰就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逻辑,以及一个新国家诞生的筹备。

「36:03」 《瘟疫之夜》中对历史的演绎,是重述历史还是重构历史?

《瘟疫之夜》有一个转变和两个转述,帕慕克这样做在于重构过去。

「54:48」 衰落帝国中的知识分子的尬尴位置与处境

帕慕克的忧伤是对昔日强大的帝国,对自己故土昔日辉煌的感伤,外加一点怒其不争,希望他们能融入人类发展共同轨迹。

「77:39」 文学史上其他关于疫情的作品

1.把疫情背景化

2.将疫情与自然问题、人类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

3.疫情与人类生活主题的表征关系

4.末日文学

「97:05」 对于现实的苦难,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文学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正是在这种预见性中,我们才能观察到人的微小的善举或者力量。在用一种惯常的力量,弱弱地抵抗灾难,对于人的尊严来说,维系人的惯常,不被疫情真正打乱,或许是最温情的。

素材库

奥尔罕·帕慕克: 《瘟疫之夜》《雪》《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的记忆》《纯真博物馆》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族长的秋天》 《迷宫中的将军》 《霍乱时期的爱情》

阿尔贝·加缪: 《鼠疫》

巴尔加斯·略萨: 《城市与狗》

乔万尼·薄伽丘: 《十日谈》

杰克·伦敦: 《猩红疫》

玛丽·雪莱: 《最后的人》

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

若泽·萨拉马戈 :《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

科马克·麦卡锡:《长路》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歌单

开头 Katibim 土耳其民歌

结尾 AydınKarlıbel —— Mecidiye Marsi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