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世雅意:浙风宋韵的多维审视》,葛永海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

内容简介

宋韵文化是宋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华所凝。该书所研究的“宋韵文化”特指具有浙江辨识度和风格特征的宋韵文化,故称之为“浙风宋韵”。

该书立足于文、史、哲、艺等不同维度,将浙风宋韵分解为“城市之韵、通俗文艺之韵、诗文之韵、词之韵、艺术之韵、思想之韵”六个方面,其内在逻辑在于,在宋代城市化进程中,世俗化运动构成了能量巨大的动力机制,形成了城市—通俗文艺—词—诗文—艺术—思想这样一个物质文化发端、文学艺术浸染、最后以学术思想收束的层层推演的“宋韵文化冲击波”。

该书通过探讨不同形态的宋韵文化类型以及所表现的重要特征,聚焦和观照浙风宋韵之“俗世雅意”,揭示其在宋代所确立的范型意义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目录

绪论 宋韵文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第一章 拓城扩市:突破时空的宋代城市之韵

第一节 范型千载:宋代都市文明的形态与体系

第二节 宋代江南城市化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节 浙城宋韵之一:南宋时期的绍兴

第四节 浙城宋韵之二:宋元变革时期的杭州

第二章 勾栏光影:走向市井的宋代通俗文艺之韵

第一节 浙风俗调:南宋江浙地区市民阶层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体悟市井之韵:唐宋比较视角下的西湖话本叙事

第三节 宋元南戏与民间生活伦理

第四节 雅俗交流视域中的宋代谣谚传播

第三章 丽逸江南:融会南北的宋词之韵

第一节 宋词的主体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征

第二节 世俗化背景下两宋词体范式的美学嬗变

第三节 婉约之韵:易安南渡词核心意象之转换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节 豪放之韵:幼安词中齐鲁文化与江南文化之叠合

第四章 真味愈在:包蕴情理的宋代诗文之韵

第一节 宋调肇始:《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

第二节 情理通融与灵心雅致:吕祖谦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一代诗文汇编《宋文鉴》的编刊之争

第四节 存史撷英:历代宋诗选本论略

第五章 乐技风雅:转捩新境的宋代艺术之韵

第一节 从宋诗到宋乐:《宋诗钞》中的乐舞资料

第二节 从歌舞到戏曲:音乐要素在宋代的多元汇集

第三节 百代标程:宋画艺术的历史演进及其画史影响

第四节 从民俗信仰到造型艺术:宋代“磨喝乐”形象的塑造

第五节 宋代瓷枕的艺术多维性及其生成机制

第六章 道通天地:开千古境界的宋儒思想之韵

第一节 浙学之宗:吕祖谦的历史哲学及与朱熹之比较

第二节 浙学巨子:陈亮重商思想及其事功实践

第三节 浙学交互:唐仲友与东莱学派

第四节 浙学名门:北山四先生从祀孔庙的历史考察

第五节 浙学传承:从事功与心性的离合看浙东学派建构

后记

后 记

2021年8月,浙江省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全面部署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求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展示宋韵文化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路诗心》

对于研究者而言,解读宋韵文化概念内涵、研究宋韵文化基本形态、揭示宋韵文化精神实质,正是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浙江师范大学作为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拥有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学研究院、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等多个重要学术平台,由此群策群力,贡献智慧,显然责无旁贷,这是本书撰写的一个背景。

对于宋韵文化,本书努力想探讨各类文化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尤其是想就城市化启动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整体观,即宋韵文化之传递乃是由宋代的城市变革所发起的,进而造成宋代社会的市民化、世俗化潮流,一波一波向外辐射延展,中心是话本说部,其次是戏曲,再次是词,再次是诗文,再次是绘画、造型等艺术形式,而以事功之学为特色的浙学作为最后的学术归结,这既是宋韵文化的思想内核,又可作为时代的精神压舱石。

《文学地理学原理》

本书的章节设计即源于这一思考,并将这一系列的文化形态称为“宋韵冲击波”。全书进而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了“雅与俗”,“情与理”,“南与北”等多对范畴的研讨,其中以“雅与俗”范畴最为核心。

尽管已将这一逻辑努力转化为具体的章节设计,但是由于撰写时间仓促,设想之贯彻不尽彻底,部分章节对于此思想主线有所游移,最初以“宋韵冲击波”来作为本书书名的设想也就因此搁置,而取了“俗世雅意”这一较为中性的、也颇具涵括力的表述,所谓“循俗世,得雅意”是也。就本书最后的成书效果与最初的设计逻辑相较而言,似乎还处在形具到神足的中间状态。

本书的另一个背景是,当下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改变给了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引,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固然需要高端学术成果的产出,更应关注这些成果能否凝练成相对稳定的学术方向。很多学科在学术谱系中其实关联比较密切,但在具体学术实践中,却往往彼此隔阂,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人就一直在思考,人文不同学科是否有聚焦某一论题协同发声的可能性?如有,具体路径为何?浙江省关于宋韵文化研究之倡导,恰好提供了这种契机。由于宋韵文化研究本身的开放性,本书在确定了内容章节后开始联系相关论题的研究者,完成设想与实践的对接。本书是浙江师范大学多个人文学科精诚合作、协同努力的共同成果。

《中国城市叙事的古典传统及其现代变革研究》,葛永海著,商务印

本书的研究集合了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传学院的诸多学者,从文学、史学、哲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等不同维度展开研究,希望向读者诸君呈现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宋韵研究,换言之,希望读者对于宋韵文化有个“具体而微”的整体观。

若对本书进行自我反思,尚可一说的方面在于,全书整体架构尽量做到逻辑自洽,部分章节观点的新颖性和敏锐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足在于,由于立足于团队研究者已有研究的实际,大多皆为就地取材,面对如此宏阔的研究领域,很多情况下只能是以点带面的涵括,不及之处尚多。研究的已然与应然之间还存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相比于长期在宋代文化研究领域安营扎寨的重型机械化部队,本书的宋韵文化研究只能算是慨然出击的轻骑兵。

本书构架之利与弊,得与失,知我罪我?还请读者明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

本书由葛永海主持撰写,现将具体分工说明如下:

葛永海负责设计全书框架和章节标题,具体撰写绪论、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二节,以及全书的统稿;陈国灿负责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梅新林负责第一章第二节;姚建根负责第一章第四节;刘天振负责第二章第三节;赵瑶丹负责第二章第四节、第六章第二节;崔小敬负责第三章第一节;陈玉兰负责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慈波负责第四章第一节、第三节;申屠青松负责第四章第四节;韩启超负责第五章第一节(与王珂合作)、第二节;杨勇负责第五章第三节;孙发成负责第五章第四节、第五节;王锟负责第六章第一节,第五节(与金晓刚合作);陈开勇负责第六章第三节;金晓刚负责第六章第四节。

本书之撰成,首先感谢我们这个宋韵文化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联合研究。还要感谢校内诸位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协助,学校社科处处长冯昊青老师大力支持本项目的开展,学院副院长宋清秀老师参与了书稿的组织和推进,学科办的徐静静、许春老师负责校内出版申报事宜,参与校对注释,付出诸多心力。感谢我的学生潘巨强、刘柏良等细心校对注释,查漏补缺,避免了不少讹误。

本书在撰写中,多个章节既源于发表成果,又经过较大幅度的拓展、精简或改写。由于本书成于多人之手,而参与本书的多数学者皆为资深研究者,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术理路和行文风格,本人作为主事者,虽全力以赴,努力统稿,有时不免空叹无乾坤翻覆之能,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内容不免有错讹和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诸君鉴察指正。

葛永海

2022年2月8日于浙江师大人文学院

主要作者简介

葛永海教授近照

葛永海,浙江嵊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古代小说、文学地理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等7项,出版《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国城市叙事的古典传统及其现代变革研究》《文学地理学原理》(合著)等专著,主编《浙路诗心》,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分别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合著的学术成果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