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数三国,三国难忘唯诸葛!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同,我呢,四大古典名著中,唯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诸葛孔明则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我喜欢杜甫的《蜀相》,喜欢武侯的《出师表》,为此还两度细细地看过了武侯祠。

时间已跨越了千余年,此时此刻,我的耳畔似乎还在回响着他的声音:“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为了辅佐刘备兴复汉室,诸葛亮一生忠诚勤勉,七出岐山,最终累死在五丈原,他也正因此而名扬青史,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真的,诸葛武侯如同一轮皓月,令你我无从指摘,我写下以下文字,也并非对他有何不满,纯粹只是对中国古代世家家族传承中的断舍离有点感慨而已。

真实的历史,鲜血淋漓,白骨纵横

说起历史二字,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苍茫浩瀚,璀璨瑰丽,尤其在谈到三国时候,我们感慨的更多的是宏伟壮阔、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很少有人能想到曹操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残酷。

其实,在历史的背后,尤其是三国历史,都是由一点一滴的血泪,一丝一缕的蚀骨尘烟所写就的。

请看下面的数据:

《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质帝刘

本初元年(146年)

全国人口为:

9348227户,47566772口,户均5.09口人。

《晋书·地理志》记载,

在刘缵之后继位的汉桓帝刘志

永寿三年(157年)

全国人口为

10677960户,56486856口,户均5.29口人。

《晋书·地理志》总序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即位时的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为2459840户,16163863口,户均6.57口人。

虽然在当时有大量的隐藏人口,也必然有统计不准确的情形,但上面的数字依然令人震撼: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西晋初年的人口却只相当于东汉后期人口的四分之一强。也就是说,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口老死、病死、饿死、被杀死在三国争霸的尘埃里——可以想象在战乱之中,真的是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什么家破人亡、易子而食等等人间惨剧就不算什么了。

可以想象,倘若我们回到那个时代,想要活下来有多么艰难,由此,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以下的文字,理解某些世家大族的抉择。

世家大族断舍离: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那个时代,以及若干个类似的时代,许多的大家族会面临抉择,而无论这些家族承认与否,历史告诉我们:很多的家族选择了分头下注,而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比如,汝南袁氏家族:

虽然号称四世三公,瞧不起宦官,但还是内有家中子弟袁赦净身混上了中常侍的职位。

外有家中嫡系袁隗、袁逢等高官厚禄,担任了清流大臣。

更有随后的袁绍、袁术直接起兵,分别割据一方。

比如,颍川荀氏家族:

荀氏八龙

最有名的荀彧娶的是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搭上了东汉末年最有权势的群体。

在东汉末年的各大势力中,荀彧、荀衍(荀彧哥哥)、荀攸(荀彧侄子)都成为了魏国曹操的谋士。

荀彧的弟弟荀谌则是袁绍信赖的谋士。

荀彧的儿子荀顗(

)更攀上了司马家族,且长盛不衰,一生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是西晋的开国功臣。

荀彧的孙子荀霬(

)则娶了司马懿的女儿。

再比如,诸葛家族: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兄弟分侍蜀、吴、魏三国,他们的亲戚也同样分归不同的派系。

诸葛亮自己一生披肝沥胆,忠于蜀国,是蜀国丞相,更是刘备所信赖的托孤重臣,他的弟弟诸葛均也由

兄长诸葛亮引荐给

刘备

,官至长水校尉。

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是东吴重臣,官至大将军,很受孙权信任,他的儿子诸葛恪更是在孙权死后成为托孤重臣。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则是曹魏的征东大将军,镇守淮南。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曹魏大臣庞山民(“凤雏”庞统是他的堂弟,所以,“卧龙”、“凤雏”是实在亲戚)。

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据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企、诸葛瑾的儿子诸葛谦则过继给诸葛均,可能,这也是生存之道吧!

生逢乱世,传承不易:如果,你是族长,该如何抉择?

真的很不容易,本是同根生,但各有抉择之后就是断舍离,乃至于兄弟相残。

诸葛瑾全力为孙吴图谋,诸葛亮呕心沥血辅佐刘备,诸葛诞为曹魏征战沙场——真的无法想象,当时的诸葛兄弟心里在想些什么,或者,这就是家族生存之道,一旦抉择就全心全意,绝不留后路,除此而外则付诸天命了。

在历朝历代,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大家族之中并非是很罕见的情况。残酷?或许。但对于那些驿道旁、田野间,根本没有选择,只能让自己在阳光下反光的累累白骨来说,或许这还是一种幸福吧?

毕竟,这些家族还有资源有能力主动进行抉择。

毕竟,生逢乱世,想要活下去都非常艰难,有多少人能确保子嗣延绵呢?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家族——试想一下,倘若你是诸葛家族、司马家族、荀氏家族的族长,肩扛着家族繁衍兴盛的责任,你会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