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历史中帝王是空前绝后的,他的陵墓也同样如此。始皇陵规模宏大,构造奇异,前前后后一共耗时38年完成修建,当属历代帝王陵墓之最。

相传秦始皇在陵墓内用了大量水银来防腐和构造奇异景观,但具体有多少水银一直是一个谜,

不过仅看一下陵墓土坡生长的石榴树,就能知道浇注在始皇陵内的水银绝对是巨量级别。

宏大的始皇陵

对中国历史而言,公元前221年绝对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六国破灭,四海归一,秦始皇完成了一个以前君王从未有过的巅峰成就。

秦始皇在巍峨宫殿中,享受着这份前无古人般的荣耀。四海八荒,尽控于手,当真是人间极乐之境啊!

为了能在死后也享受这份荣耀,秦始皇搜集了无数奇珍异宝,招揽了无数能工巧匠,征召了达80万民伕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豪华无比的陵墓。

秦始皇陵不管是在规模还是构造,都堪称空前绝后,与其说它是一座陵墓,倒不如说是一座微缩版的地下城市。

始皇陵在如今西安市东30公里的骊山脚下,巨大的陵墓被山峦环绕,与整座骊山融为一体。

它的规模是历代帝王中最大的,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光是陵墓的封土就高76米。

整个始皇陵的布局依照秦都城咸阳的布局而建,内外有两层城墙,整体呈一个“回”字形,城墙高度在8到10米左右,两座城墙的周长在几千米左右。

始皇陵的外部已足够惊人了,但更惊人的奇观还藏在陵墓内部。陵墓内堆满了秦始皇一生珍藏的奇珍异宝

,墓室顶部镶嵌着各种夜明珠和宝石,象征日月星辰,墓室内倾注了大量的水银,象征江河湖海,这些在《史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秦始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寻常手段可以地宫里构建普通的城市景观,但无法复刻江河湖海,流动的水银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水银有很好的防腐性能,自带的毒性还有防盗效果,用在陵墓内可谓是非常合适了。

巨量的汞元素

虽说《史记》里记载了始皇陵内有大量水银,但毕竟司马迁也没有真正见过,所以就存在不少声音质疑始皇陵内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的水银,

毕竟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收集巨量的水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国的考古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曾多次对始皇陵的土壤进行堪测,专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始皇陵上方封土存在大量汞元素的事实,陵寝正上方的中心地带

,汞元素含量极高,其含量是周围区域的10倍,专家初步推测内部水银含量在100吨左右。

除了土质数据异常外,专家还发现,始皇陵区域内的植物生长情况也存在异常。在靠近始皇陵的土坡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那就是坡上的植物很少,仅有些长势奇怪的石榴树。

这些石榴树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石榴树,石榴树一般都可以长到三米多高,有的年份长的还能长到七八米,

而这里的石榴树只长到不足两米,枝干也奇形怪状。

在坡上随便找棵石榴树抛开果实,里面籽居然不是粉红色,而是乌黑色,更奇怪的是,这里是的石榴树到了寒冬时节依然不会停止生长,反而郁郁葱葱,呈现一片生机景象。

专家们采集了这里的几颗石榴果实样本拿到实验室里检测,发现其汞元素极高,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坡上石榴树会生长异常了。

看来史官司马迁写书还是很考究的,整座陵墓内的确有巨量水银存在,而这些水银会随着时间慢慢向上方蒸腾,形成了一大片被汞污染的土层。

被汞污染后的土层隔绝了水分传播,在冬天会形成一个保温层,所以坡上的石榴树在寒冬也能保持生长。

提供水银的人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提炼水银可不是件易事,那始皇陵内大量的水银又是从何而来呢?

水银又叫汞,秦汉时期,人们一般都是以丹砂原料提炼汞,

而给秦始皇提供大量丹砂原料的,则是一个叫巴清的女人。

巴清也叫寡妇清,四川巴郡人,早年她与丈夫一起经营丹砂矿致富,丈夫死后,她没有改嫁,而是独自抗下了丈夫留下的家业,

她靠着聪明的头脑,改进了丹砂提炼技术,将家业又提到了新的高度,是当时有名的传奇女子。

有了巨量财富后巴清组建了私人武装,积极扶危救困,守护家乡一方平安,还曾出资支持秦始皇征伐六国。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对巴清给予了极高的礼遇,赐其封号“贞妇”,还特别赐予其可以与自己一同坐而论事的待遇,这是当时丞相都未享有过的礼遇。

巴清垄断了当时秦朝的丹砂原料,始皇陵内多达百吨之巨的水银,主要都是巴清提供的。

那时提炼汞的方法主要是“抽砂炼汞”,就是将丹砂放到特制的容器内加热,以提取汞。

这种原始的提炼方式效率很低,要制作足够陵墓使用的100吨水银,就需要120吨丹砂原料。

而且在提炼过程中,还会有大量的汞蒸气蒸发,造成炼制者中毒,甚至付出生命。

可以说,在秦始皇陵墓内华丽壮观的水银河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结语

可能秦始皇怎么也不会想到,穷尽全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生命收集到的水银,并没有保证他死后尸身不腐,

客死异乡的他居然等到尸体腐烂发臭才被下葬,而他精心筑造的陵墓也没有保佑大秦万世昌隆,反而仅传两代就覆灭了。

不可否认,秦始皇仅为了修建死后陵寝,就耗费大量生命钱财收集水银的行为是残暴野蛮的,

但这同时也客观地保护了陵寝内部的文物,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