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本来是上代人口中对职业的最高评价,那是基于资源有限和动荡环境下的思维。因为体验过太多不确定,所以求稳是首要原则。

想不到当代毕业生不仅没能跳出这个思维的禁锢,反而考公考编的热度更高了。公务员报考人数连续上涨,内卷到新的高度。这种现象却不能只怪学生们贪图安逸。

公务员考试“高考化”,985和二本生纷纷想上岸

很多人眼里,00后大概是最任性和随心所欲的一代。看完公考考生的来源,可能颠覆你的想法。原来,他们报名体制内的积极性,比安分的80后还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好的“忠于理想”和“整顿职场”呢?在现实面前,或许现在的大学生才更为理性。以当下的职场环境来说,考公务员绝对称得上明智之举。

相信不少家长也听说过互联网行业大量裁员的趋势。这些毕业生不乏出身名校的学霸,而且工作节奏很快,本来就不养闲人。这种状态尚且保不住工作,其他行业可想而知。

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把目标放在“上岸”,甚至呈现出公务员考试“高考化”的形态。意思是,对于很多高校生,高考已经不是职业生涯前的最后一次大考。

公考的参与度飙升,很多大学生甚至从大一开始,就准备着报考技巧和学习内容。有同学直言:高考只是拿学历,公务员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后半生的工作模式。

所以他们宁愿花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公考考纲,大学里的课程反而成了次要角色,不挂科就行。而且,无论是985名校生,还是普通二本生,目标莫名一致,谁都想尽快上岸。

千军万马去考编制,说明改善私企待遇刻不容缓

22届国考报名中,报考人数的增量已经超过五十万;最后通过审核的数量,也高达43.5万。这样的数字超过很多人的意料,但是23届还可能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很多编制单位早就有规模冗大的现象,入职者多、退休者少,离职者更微乎其微。在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整体才扩招。并且其中只对应届生开放的岗位,比例越来越高。

即使深知考公过程中,多数人要成为竹篮打水的陪练,还是丝毫不影响报考热情。以前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发现“千军万马”去考编制。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如果一个现象成为大家公认的趋势,肯定是有现实原因,那就是体制外的处境。

首先是工资上,以前大学生喜欢去企业发展,虽然辛苦些但收入明显高于老家的“铁饭碗”。比如做销售能赚8千,做窗口文员才2千。

但现在同样是拿四五千工资,公务员有双休、节日福利和高额的社保;私企毕业生就算学历和能力差不多,可能面对的是单休、加班、五险都未必落实。

更关键的区别是,职业期限的巨大差距。相信很多人听说延迟退休的消息了,未来男女可能同龄退休,65岁才能拿养老金。

可问题是你有编制可以保障工作干到退休,而私企中35岁就是一道难关。有学历又有经验的毕业生,超过这个岁数想做稍微正规些的职业,往往成为面试中的劣势群体。

没有知识只靠体力的打工者,过了50岁工厂也不愿意随便录用。这些或许是学生主动考编,家长支持考编的重要理由。而编制单位的存在依托于企业创造价值,全民考编自然成为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并非企业效益不好,而是分配模式让普通毕业生看不到希望

公务员考试“高考化”,反而意味着改变私企职场刻不容缓。让毕业生最无法接受的是,有时候并非企业的效益不好才压低待遇。

公司困难时让大家齐心协力,只谈付出和情怀。结果大家真的把企业当做家来奋斗,获得成果时却不能分一杯羹,等于在画饼充饥。

归根结底是分配模式决定了企业在发展好的时期,还是不能对员工有足够的尊重。毕业生在体制外付出辛苦也觉得看不到理想的回报率,才会一窝蜂去考编制。

而且有些公务员岗位,工资明明不高也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足以说明私企的缺点更为明显。在有能力时,每个人都会做出更有利的选项。

大学生千军万马去考公考编,这个现象是出于就业环境、收入分配等多种原因。在可观环境中,毕业生属于没有选择的一方。

【话题】你认为考公务员明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