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伴随着上个世纪金庸小说的盛行,侠客这个名词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金庸小说中塑造出来的大侠乔峰、郭靖,真正做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湖豪侠乔峰义薄云天,死守襄阳的郭大侠战死沙场,在他们几十年江湖生涯中,所作所为永远对得起一声“大侠”!

多年以后的今天,提起侠士,我们总能想到金庸武侠小说里那些潇洒不羁的风流人物,他们淡泊功名利禄,行侠仗义,广交朋友,书里的侠士勾起读者对自由洒脱人生的向往。

但文学创作毕竟与历史不同,在中国历史上,侠士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侠士文化出现并开始盛行,最为典型的是从墨家游侠开始。

侠文化的起源:春秋战国

公元前 770年,周朝的首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东迁以后的周王朝被称为东周,至公元前221年,东周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被称为春秋时期,此时周室的统治权威受到冲击。

墨家游侠纵横天下,作为百家争鸣中较为显赫的几大流派之一,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兵杂,墨家崇尚兼爱非攻,并不主张用暴力的方式统一天下,因此和各诸侯国理念不合。

为了贯彻墨家主张的正义,老墨子培养了一支除暴安良的队伍,名为“墨家游侠”,对社会上的不公正以及暴君权臣进行讨伐,因此开启了游侠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各国征战不断,公元前476年后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这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增。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大诸侯国,为秦朝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侠以武犯禁

老墨子去世之后,墨家也由一个统一的江湖流派分化为南北两宗,继而逐渐没落。

墨家没落之后,游侠文化被江湖人物传承了下来,重承诺,轻性命的游侠风格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波动。

侠士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对于这些看重承诺,轻视生死的侠士,虽然许多文人对此贬褒不一,但侠文化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为游侠刺客开了一个专门的章节“刺客列传”,由此可见,太史公对于传统的战国时期的游侠文化还是比较推崇的,在他的描述中,游侠大多数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侠客义气。

在历史的分类中,游侠并不是统一的一个类型,侠士也有游侠、官侠和儒侠之分。

游侠也叫任侠,是最早出现的侠士,也是世人认知中最为普遍的侠客,金庸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乔峰、郭靖,乃至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是平民侠客的一种。

此类侠客大多数任性使气,出身底层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对于统治阶级具有很大的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人最受人喜爱,同时也最容易成为违法乱纪的对象,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是非观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凭一己之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社会风气的纠正。

至于官侠,只不过就是有编制和没编制的区别罢了,对于游侠中愿意和官府合作的,朝廷会将这一部分人收为己用。

大多数情况下,在世人的狭隘认知中,侠客一定是武功高强,在李白的《侠客行》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侠客出手往往一击致命,往往并不为自己的利益,愿意为他人作出牺牲。

战国时期最为出名的游侠就是荆轲。

荆轲刺秦王

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荆轲为人年轻时候喜欢读书击剑,还喜欢和一帮屠猪卖酒的人混在一起,养成了自己豪爽仗义的性格。

严格意义上来说,荆轲不能算是游侠文化的传承者,只能算是像现在社会上为了义气一腔热血的大哥一样。

年轻的游历中,荆轲练就了一身武艺,但据后来的表现来看,荆轲的武艺应该是不高,毕竟刺杀嬴政的手法比较潮。

但是一传十十传百,荆轲整日浪荡游街的名号就传了出去,得到了田光等人的赏识,继而被推荐给了太子燕丹。

太子燕丹在赵国做人质时候曾经和嬴政有年少私交,但并不具备一个雄主的气质,初次见到荆轲就被荆轲大大咧咧豪爽的性格折服了。

秦军灭赵之后,太子燕丹对自己国家渺茫的前程充满了担心和忧虑,苦苦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哪里,经历了几日几夜的思考,燕丹得出了一个结论。

天下动乱的根本是秦王嬴政,只要杀了他天下就能太平。

这个结论真的和荆轲的手法一样,充满了幼稚和可笑。

接下来荆轲的做法就充满了迷惑,害死来投奔燕国的老将樊於期,加上督亢之地的地图,算是向秦国拿下了一个投名状。

公元前227年,荆轲做出了唯一一件有着游侠豪迈风格的事情,《史记》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易水河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在一片悲歌中告别燕丹,独自踏上了刺杀秦王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荆轲那么潮的手法,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后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临终留下了一句:“我刚开始并不想刺杀你而是想活捉你”,随即被一拥而上的卫士剁成碎片。

荆轲的去世也标志着战国游侠文化的结束,为什么呢?因为燕丹的这一手操作,直接整死了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始皇攻占燕国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破齐国,统一六国,一统华夏,战国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战国时代不复存在,战国游侠自然也不复存在。

豫让侠义献身

豫让也是有名的侠士,曾经给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做过家臣,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子大臣都喜欢豢养门客家丁,一来增加自身的豪侠气质,二来是为自己培养心腹之人,在紧要关头发挥重要的作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等等故事都是在君子任侠的条件下完成的。

晋国家臣众多,内乱难平,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形成了战国七雄的中坚力量韩赵魏三国。

赵氏和智氏仇恨最深,大仇得报之后,赵襄子将智伯的头盖骨做成了酒杯,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豫让作为智伯的家臣,一腔孤勇就要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暗自迁入赵襄子家的茅厕伺机行刺,不想被发现,赵襄子得知后深感豫让的忠义之心,没有痛下杀手就放他离开了。

原本以为此事已经过去,可没想到豫让不惜全身涂漆使皮肤溃烂,吞炭改变声音,在赵襄子出宫时躲在桥边的草丛里伺机而动,但还是被赵襄子识破。

赵襄子不明白豫让为什么偏偏对智伯这么衷心,豫让直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智伯拿他当国士对待,曾经有知遇之恩,他自然会为智伯尽心竭力做事。

知道事情已经做不成了,豫让也不奢望赵襄子放过自己,只希望赵襄子能脱下一件衣服让他象征性刺杀,以全了自己的侠义之心。

赵襄子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人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豫让,豫让拿出宝剑刺向衣服,后拔剑自刎。

如此的侠义精神,就和荆轲完全不同。

真正的侠士多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胸怀,同时也可以看出,政治人物招揽侠士为自己所用是当时的一种常见手段,当时的侠士与政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人的不同态度

当侠士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时候,文人们对此却是贬褒不一,有人赞扬这种行为,有人对此并不看好。

儒家对于侠士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认同,孔孟都主张义重于利,这与当时重情重义的侠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墨家主张非攻兼爱,对于侠义精神更是积极宣扬,身体力行,可以说当时社会侠文化的形成与诸子百家有着密切的关联。

然而,有支持就会有反对,古代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并不完全都能支持侠士文化,许多读书人也会认为侠士有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他们的狭义精神更多的出于自身的得失,效忠的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国家,这种只忠于个人的侠义精神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统治,因此,也有许多人并不看好。

总而言之,中国的侠士文化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历经几千年,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侠士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无论文人对侠士文化是贬低还是推崇,中国的侠士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