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梳子姐

胡鑫宇事件终有定论,确实系自杀,排除了刑事案件,更排除了各种谣言谎言。

尽管现在仍然还有人选择了不相信,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因为,青少年自杀问题远比器官买卖更普遍,更现实,更具有重视价值。

据统计,每年全国有2万名青少年自杀,另有8万名自杀未遂,这些数字背后一个个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普通家庭的血泪。

关于如何评价胡鑫宇事件,上午我在时评中论述了三重危机,晚情次条再作转发,现在我不想再作过多评论,只讲几个与青少年自杀有关的故事。

青少年自杀,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有现代有,国外有国内也有,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里诱因各异,手段不同罢了。

莫言曾讲过两个关于自杀的故事,一个是他的表妹,当年轻的表妹看到父亲为了节俭,从要饭的手里买了半袋子讨来的剩馒头时,表妹与父亲大吵一架后,带着屈辱和对生活的绝望自杀了。

另一个故事主角是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看完一场电影后,竟然相拥着自杀了,据说是电影里城里人的生活刺激了她们,认为在农村活着没有希望。

简而言之,贫穷真的会杀人。

我小时候有个玩伴,十分聪明伶俐,却在小学五年级暑假时喝农药自杀了。那天,父母下地干活回来后煮的南瓜汤,他抱怨说天天喝南瓜汤都反胃了,父母十分劳累,也没好心情,就对他进行了责骂。没想到他一时恼怒,抓起墙角农药瓶子就往肚子里灌,父亲骑着自行车,母亲在后座抱着孩子往县城医院赶,半路上他就在母亲怀里停止了呼吸。

谁会想到,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会喝农药自杀。

初中毕业那年,我还有一个同班同学也自杀了。同学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赌徒,整天不务正业,名声很不好,家里过得十分紧巴,他曾多次劝父亲不要再赌了,可是没有丝毫效果。

一次与父亲争吵后,他悄悄来到村子旁边小树林上吊自杀了。

十几岁年龄,自尊心强,想问题简单,容易冲动,干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现在透露出的一些细节显示,胡鑫宇考进致远中学后学习压力大,出现厌学心理,并向母亲打电话哭诉,这种现象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我到县城上高中时,班里有位孟姓同学,是从另外一个偏远乡镇考进来的,在乡中学他是尖子生,优秀学生,可是进入高中后学习跟不上,生活环境又不适应,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城里的学生看不起他,最后精神崩溃只能退学回家。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这位孟同学的眼神,刚入学时眼里还有神气,脸上还有笑容,一个学期后眼睛总是直勾勾的,上课一点精神都没有,课间就趴在桌子上,同学嬉戏打闹惊动他时就白着眼珠子,流露出一种怨愤和仇视的情绪。

据说退学后与家人关系闹得很僵,总是与父母吵架。现在知道是心理健康问题,可在那个年代,县城里哪有这方面意识。

胡鑫宇失踪后,网上曾经有铺天盖地带节奏的声音,有人说要看好自己的孩子,别被割器官云云。

这种人真的是非蠢即坏,作为父母并不是看住孩子的身体,控制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缓解精神压力,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孩子有什么压力,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想要什么有什么,就应该好好学习。

可是换位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少了多少快乐,成人意识过早地强加到他们身上,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和学习的奴隶,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曾经有位母亲抱怨说,自己儿子课间在操场上追一只蚂蚱耽误了上课,老师专门把这事告诉家长让严加管理。一个小学生,难得对小昆虫产生兴趣,何至于如此严厉?

有件真实的事,语文老师让填空,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写“水”,只有一个孩子写的是“春天”。冰融化了变成春天,多么诗意,多么浪漫,多么富有想象力,这个答案却被判了死刑,而且是语文老师。

我还看到过一位父亲,四五岁的儿子在学画画,他坐在旁边一会让这么画,一会让那么画,把孩子搞得手足无措,最后抡起巴掌直接煽到脸上,不知道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同事儿子上高中时选送到美国作交流生,刚出国后问有什么感受,他的回答令人非常震惊,在美国能够看到非常真诚舒心的笑脸,而在国内省城重点高中尖子班里,一堆学霸扎堆压抑得很,老师天天催着学习做题,同学之间相互竞争堤防,连笑脸都看不到。

孩子的感受最直接,他们不会说谎,也不会粉饰。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扯得有点远了,由青少年自杀问题扯到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行。

当然,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自杀也存在一定的人格属性,甚至基因影响,有强烈自杀倾向的人确实难以预防,无法阻拦。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友善地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人,默默承担起生活所赐予的幸福和苦难。

- End -

只为苍生说人话!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YSL20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