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因何而亡?书中的记载基本都是“烽火戏诸侯”。如若不是非要逗褒姒笑,周幽王也不会点燃烽火台,最终失信于臣民。

由此看来,西周的灭亡与红颜祸水褒姒脱不了干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西周堪称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要将这样一个鼎盛时期的大国彻底灭亡并非易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这一说法并非可靠之说。那么西周灭亡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周人起始

周族起源于如今的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据《诗经》中的神话故事记载,周族的始祖弃其实是邰氏姜嫄所生。

姜嫄当时四处向神明求子。最终上苍受她的诚心所动,让她踩到了神灵巨大的脚印。至此,姜嫄有幸怀孕,最终才生下了弃。

原本姜嫄怀孕期间还是母系社会。但幸运的是,到了弃出生,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社会,弃后来才有机会建功立业,最终被认定为周族的始祖。

而周族人又以“姬水”为姓,所以始祖姬弃因此而得名,后来一度被后人尊为“农神”。到了不窋时代,周人又开始迁徙,并逐步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但周人很快意识到,戎狄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又一次开始大迁徙,而他们此次的目的地是豳,就是如今的陕西一带。

在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一时间,豳地上随处可见的就是周人开垦荒地、营建房屋的景象。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带来国家政治的进步,之后的周人统治者开始力求打造秩序严明的政治环境。于是祭祀、宴会等礼制也开始施行起来。

周武王时期,随着武王伐纣的推进,整个西周出现了基本控制商朝原来统治区的局面。随着国家领土的进一步开发,武王很快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土地的分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武王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他将同姓宗族和功臣都各自划分到不同的封地,令其在当地建立诸侯国,并定期朝贡周天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分封制。

继武王伐纣和分封制的推行后,成王和康王在位时期的开明政治局面很快也发展起来。成王在位时期,大量重用贤臣,讲究“以德治国”。

而康王在位早期则继续延续了成王开明的政策,不仅如此,他还体恤民情,经常赈济灾民。

如此开明的政治环境很快令天下和睦,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

成王和康王共同打造的开明的政治格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然而,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早年享受了安稳生活的康王晚年开始不安于眼前的生活,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促使他将目光对准了弱小邻国。

晚年的康王喜好征伐,多次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等地发生冲突,导致国家财政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而康王的种种行为,也为后来的昭王之治埋下隐患。周朝由盛而衰的局面也就此展开。

盛极而衰

昭穆时代,昭王延续康王之治,决定继续南征,这也使得周王朝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下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到了厉王时期,百姓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那时的厉王横征暴敛,肆意残害百姓。

不仅如此,他还极尽权力,将整个国家的财富和资源都垄断,诸侯失去封地,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一时之间国内矛盾愈发尖锐。但厉王却不知反省,而是变本加厉地施行暴行,企图以严厉的刑罚捂住天下苍生的悠悠之口。

到公元前841年,周王国内的民愤激发到了极点,国人暴动就此展开,厉王也遭到了讨伐和驱逐,最终出逃到彘。

后来厉王死后,周王朝的悲剧并没有停止。之后宣王继位,宣王从康王和厉王身上吸取教训,明白对付戎狄的政策必须快准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整战略后的宣王很快在戎狄防御战中取胜,之后又相继在荆楚等地战争中连连告捷。

但战争的接连胜利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复兴和发展。某种程度来说,与其说这是周王朝的中兴之治,倒不如说是其回光返照的体现。

因为经历了连年的战乱后,周王朝的老百姓早就对王室失望不已。尤其商周时期中原大地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周边的蛮族却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因此在利益和经济的驱使下,蛮族等地时常侵犯周朝领土,周朝也被动陷入连年不断的战争中。因此在宣王晚年,回光返照的周王朝又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国君之位的继承一事直接引发了诸侯间的不睦,为后来周朝的彻底灭亡埋下了最终的导火索。

烽火戏诸侯背后的真相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这也是周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在位时期奢靡淫乱,不问政事,任用贪财好利的虢石父执政。

而据很多历史故事流传,周幽王在位时期昏庸无能。他无视社会矛盾的尖锐,每日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

朝中诸多大臣见国君如此荒淫,都上前谏言,但最终都令幽王恼羞成怒,最终被判入狱。

褒珦亦是其中一位直言谏上的大臣,但他也没能逃过牢狱之灾。其子为了救父亲,特将美女褒姒敬献给幽王。

幽王一见褒姒,顿时喜欢得不行,于是直接将其纳为皇后。但不曾想,褒姒却是个“冰山美人”,她总是皱着眉头,笑都不愿笑一下。

为了博美人一笑,幽王想尽办法。后来虢石父献策道:“翻山一带建有许多烽火台,从前是为了抵御西戎进犯京城用。但如今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用了。要是您点燃烽火台,将诸侯们招来。娘娘看了他们满头大汗的蠢样,一定会开怀大笑的!”

周幽王听后拍手叫好,于是就命人备齐干草。夜里带着褒姒站在烽火台上,点起了烽火。

一时之间漫天火光,各地诸侯果然见到烽火台的信号后快马加鞭地赶往。而抵达烽火台后,却只见幽王和褒姒站在烽火台上放声大笑,嘲笑他们的愚昧无知。

褒姒虽然确实是笑了,但幽王却彻底与诸侯离心。

后来,敌人进犯之时,幽王命人火速点燃烽火台召集诸侯作战时,再也没有诸侯愿意为其出征。而周幽王也被敌军绞杀于骊山。

而这也一度被认为是导致西周灭亡的最终原因。很多人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褒姒,认为就是这个“红颜祸水”让西周灭亡。

事实上,对于历史上津津乐道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其实也是存在颇多争议的。比如《史记》和《吕氏春秋》中有关“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就大有不同。

《史记》版本的“烽火戏诸侯”是历史上常见的版本,在此不加以赘述,而《吕氏春秋》则认为,“烽火戏诸侯”中的烽火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烽火台也只是建有大鼓的土堡。而关于“烽火戏诸侯”,《吕氏春秋》认为,幽王是令人敲击大鼓引来诸侯逗褒姒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仅仅是在幽王的求救方式上,历史古籍中就有如此大的偏差存在,可见“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一事也未必是最终盖棺定论的事实。

而钱穆更是对《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版本提出异议:第一,诸侯封地距京师所在之地距离各有远近,不可能在看到烽火后同时赶到烽火台;第二,诸侯见无寇而返,并没有什么好笑的,说褒姒为此大笑明显不符实际;第三,举烽传警实际上是汉人用以抵御匈奴的手段,西周时期根本没有这样的传警方式。

从清华大学整理的《清华简》中甚至可以看到另一种有关西周灭亡的记载则是:周幽王主动攻击申国,申侯联合戎族反击。周朝因此国财耗尽,最终才灭亡。

多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教授刘国忠在内的史学家都曾对《史记》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烽火戏诸侯”一说持质疑态度。

甚至还有专家得出结论:“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甚至根本不存在。

其实从周人漫长的发展史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着浓厚社会基础的国家。而这样一个基础如此深厚的国家的灭亡或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江山就是人民”。连年的征战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国君却不以反思,反而采取更加暴戾的政治手段,企图堵住天下众口。

最终失信于民,被人民舍弃,被他国歼灭亦属意料之中。

最后,借《阿房宫赋》中的一段结尾:“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