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健康时报报道,新冠病毒感染已经调整为“乙类乙管”,交通出行也不再需要查验核酸、健康宝等情况,但北京一卡通升级的政策仍未取消。

现实中,如果是使用APP中的二维码乘车,就需要同意系统进行升级操作,可以基本理解成授权给地铁卡以实名核验,如果是使用公交一卡通,就需要用身份证件在相关窗口办理卡升级,否则是无法刷卡乘车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在2022年5月,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地铁升级系统,在乘客刷卡进站的时候会同时核验健康码信息。健康码不是绿码(后来需要48随时核酸报告),就不能乘车。
为了能够核验,乘客就需要进行一卡通的实体卡的“升级”,本质来说就是绑定了健康宝,而健康宝是通过身份验证和刷脸识别过的,基本上等同于要求“实名制”。

逻辑上,实名制下乘车,地铁公司就可以随时掌握每一个乘客的健康情况以及出行位置,这对于当时的防疫流调相当重要。
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状态来看,地铁公司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收集公民的出行信息。
根据公开的报道,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优化乘车管理措施。自12月5日(星期一)首班车起,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按照北京市在2022年12月19日发布会上的要求,北京各区、各部门要认真对照新十条,该取消的原有防控政策措施要坚决取消,该调整和优化的防控政策措施要迅速调整和优化,尽快实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我们知道,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控制 病毒传播,推出了很多政策,部分政策关系到用户的隐私保护,只能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性的安排,不能常态化,所以,在疫情防控优化后,运营商马上宣布下线了行程码。
数据确实是非常有价值,但任何单位对于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都要合规合法。一般来说,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收集涉及个人信息的公共数据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
实际上,北京地铁从2021年就开始推进“实名制,只不过当时采取的是乘客资源,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常用的“吸引”模式。
在2021年12月21日起,北京的天通苑北、霍营等五座试点地铁车站开通实名制常乘客快速进站通道,实名制乘客从专用通道进站,与普通安检通道相比几乎不用排队,可节省大量时间。当然,这种实名制除了可以让乘客节省时间,也应该可以帮助地铁公司更好的提升数据化运营能力。
由此来看,北京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在疫情防控优化以后,已经完全没有了继续要求用户升级交通卡或者实名制的必要,即便想更好的做数据运营,也应该秉承乘客完全自愿的原则,而不是继续以“同步校验健康码”的方式“强行”实现。
既然没有必要,那么地铁公司为何要再推进这一进程呢?我们不希望地铁“实名制”这样的临时措施成为三年的历史遗产,更不希望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出行数据意外的成为某些公司的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