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我们除了痛惜一个15岁男孩的离世,更要反思的是:出事前,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关注到这个一直处在崩溃边缘的孩子?

胡鑫宇抑郁的状态,让我想起了一本名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书中讲述的是一只抑郁的蛤蟆,在死亡边缘上疯狂徘徊,好在被朋友们及时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朋友带它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的时候,苍鹭则问道:

假设我们有一种情绪温度计,可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没想到,蛤蟆先生不假思索地在1和2之间做了记号,坦言自己有过自杀的念头,只是后来朋友们天天陪着他,才让它暂时忘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胡鑫宇也能早点被家人或同学老师发现状态不对,及时干预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悲剧了。

在类似中学生轻生事件中,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对象,就是父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正常,但他们往往忘了,他们的孩子首先是一个人,一个需要平等对待的人,而不是父母权威下的孩子。

正如前两年,上海南汇区一个初中女生跳楼,留下了长达三页纸的文字,其中第一句对父母说的话,居然是: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父母对女生的学习期望特别高,一旦发现她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就各种责骂和鞭打。因此,女生称父母“人前彬彬有礼”,人后对她进行“最肮脏的辱骂”,以至于她不堪忍受。

蛤蟆先生在书中,说过一段让我感触很深的话,它说: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多数的父母,肯定是爱子女的,只是爱得过于深沉,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变化,甚至看到他们不在状态或者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只会以家长的权威说教,而不是做心理上的疏导。

当孩子说想转学或者休学的时候,父母往往第一时间是责怪孩子不懂事,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钱,就是为了他们学有所成,以后有个好工作好前途,却很少关心孩子心底的想法。

中国式父母,多数是不会表达内心的父母。心里纵有千言万语,在孩子面前只会是一副家长的面孔。

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成了父母的翻版,不会表达内心的想法,以至于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不吐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很少有父母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一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疏于沟通,羞于表达,甚至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则是父母苦于生计,天天奔波,哪有时间听孩子说那些看似无病呻吟的话。长此以往,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越发不会有更多的交流。

父母看到孩子身体健健康康的,以为那就是全部。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鑫宇的人生,就是如此。他曾站在阳台上,想跳下去,又没有跳下去,他在犹豫,也在挣扎。别人看似只是如常的一天,而在他心里却是生死抉择的一天。

那段日子,没有人拉他一把,他也没有自渡成功,最终飘零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如此落寞,又震惊世人。

愿他安息,也愿每一个如蛤蟆先生一样的人,都能走出那段囚禁自己的日子。正所谓,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