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拿下南京,驱马直奔皇宫,左右无不伏倒在地,不料,一个文官却拦住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朱棣调转马头。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四年来,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从刀山火海中冲出一条血路。此时他携天下之势,直扑南京,不费一兵一卒,吓得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大开城门,无人敢撄其锋,一个小小文官为何敢站出来阻拦他?

朱棣觉得有趣,于是驻马停蹄,静静地看着对方,他倒要看看,这个弱不禁风的小文官,到底想干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一句话改变两人的命运

面对满脸杀气的朱棣,小官神态自若,他不卑不亢地问道:“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

朱棣闻言,瞬间动容,得知小官叫杨子荣,他深深地看了这个小官一眼,随即调转马头,前去拜谒太祖陵。

杨子荣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改写了他与朱棣的命运!

杨子荣言下之意,是指藩王登基前,需要先拜谒先帝的陵寝,以此来表明帝位系继承先帝而来,而非名不正言不顺的篡位者。而名分,正是朱棣所欠缺的。

朱棣起兵攻打建文帝,也只敢打着“靖难”的名义。“靖”即“平定”,“难”表示祸乱,“靖难”代表“平定祸乱”。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师出有名,做任何事情,都要占一个“理”字,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认可,朱棣将造反粉饰为靖难,表示自己是为国为民,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从而赢得众多支持。

可归根结底,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若是连祖陵都没拜,便心急如焚地跑去做皇帝,岂不是坐实了造反的名头?

所以,杨子荣的一番话,让朱棣意识到自己太唐突。也正是这番话,打开了杨子荣的官运之门。

02.飞黄腾达

杨子荣,也就是明朝“三杨”之中的杨荣,他阻拦朱棣登基那年,是他入世的第三年。在此之前,杨子荣不过是翰林编修,一个正七品的官。朱棣即位后,马上将杨子荣与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士奇、金幼孜一起,纳入刚刚组建的内阁之中,并赐名“荣”。他们7人,便是明朝第一批内阁成员。

杨子荣由一个修书的小官,摇身一变,成为内阁大臣杨荣,可谓飞黄腾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阁中,杨荣年龄最小,但他老成持重,评议各部门事宜时,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深得朱棣的欢心。

有一天,西北传来军报,说宁夏被围。朱棣收到消息后,马上召集内阁成员前来商量对策,由于时间太晚,内阁只有杨荣一人在值班,朱棣就把奏折给杨荣看,问杨荣该从哪里调兵。谁知杨荣回答说:“不用调兵,宁夏无碍。”

朱棣戎马多年,也算了解兵事,却不料杨荣会说出这番话,便问其缘由。

杨荣说:“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意思是,宁夏城池坚厚,人人善战,这份奏报是十几天前发出的,现如今,宁夏之围自然解了!

果不其然,天亮后,奏报再次传来,宁夏之围已解!

从此,朱棣对杨荣信任不已。此后,不管朱棣是御驾亲征,还是出京巡查,内阁成员中,唯一一位常年跟随朱棣之人,就是杨荣。

03.深得朱棣欢心

永乐期间,鞑靼并未归附明朝,杨荣曾受命前往甘肃,整顿边防,回朝汇报时,朱棣甚至亲自切瓜给他吃。后来,杨荣又前往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朝后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一一采纳。

这个时候,杨荣已然可以独当一面,是朱棣手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杨荣的战略方向,与朱棣也是高度一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方边患问题,朱棣曾多次提议迁都北京,却频频遇阻。杨荣则是坚定的迁都派,他上书曰:“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以为天下都会。”

正是这番话,才有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时代强音。

朱棣驾崩后,杨荣先后得到明仁宗、宣宗合英宗的一致信任与重视,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为“三杨”。他们三人能力突出,性格互补,共同辅佐明宣宗,实乃“仁宣之治”的最大功臣。

公元1440年,杨荣病逝,享年七十岁。英宗朱祁镇听说后痛哭不止,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

杨荣为官四十多载,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四朝皆受重用,官爵、名望均达人臣之极,亲眼看到并亲身参与到“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之中,他见证了大明朝的繁盛,却没有看到大明朝的衰微,他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憾。

断他人不能断,言他人不敢言,他这样的能臣干吏,才是治理天下的真“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