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首发于2019年8月21日

1973年,一部名叫《小号手》的动画片横空出世。该片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父母被地主山中狼杀害的放牛娃小勇参加红军后,当上了小号手。经过红军的教育和战斗锻炼,小勇成为英勇的战士。也许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小勇的原型就是老红军邵云。

红船编辑部在河北邯郸偶然见到邵云之子邵小平,一提起父亲的故事他便侃侃而谈。作为一位老红军,“小号手”邵云和首长们打过不少交道。过草地的时候,他患了疟疾差点活不成,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才捡回一条命。不幸的是,后来的一次战斗中,邵云左腿中弹,弹头一直留在他身体里直到去世。在邵云的一生中,最珍爱的一件物品恐怕就是陈赓大将送他的一把枪。但最终没能替父亲保留好那把枪,成为邵小平最大的遗憾。

邵云是动画品《小号手》原型

2012年12月31日,邵云因病去世,享年93岁。邵云是邯郸军分区干休所最后一名老红军。

据邵小平介绍,1921年1月,邵云出生于四川阆中县千佛场邵家湾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10月,邵云带了54名儿童团团员参加红军。刚到部队因为年龄小被分配到宣传队“唱歌跳舞宣传红军政策”,由于他机敏聪慧又识字,受到领导赏识,逐步成长为司号员、司号长。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邵云的部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由于他对敌作战勇敢,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由排长升为连长。此后在三八六旅担任青年干事、直属队分支书记政治部组织干事、供给处股长。

1941年实行精兵简政,邵云入读陆军中学。抗战胜利后,任太行军区补充团教导员、太行五军分区五十二团教导员、太行二分区政治部宣教科干事等职。全国胜利后,他曾任华北军区卫生部第四后方医院十八分院教导员、华北军区训练四团一营教导员等职,并先后任大名县委常委、兵役局政委、河北省汉沽市人民武装部政委等职务。1964年3月离职休养,住进邯郸军分区第一干休所,享受副军职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部名叫《小号手》的动画片,邵云就是主人公小号手小勇的原型。《中国档案报》曾于2010年1月8日对《小号手》和邵云进行了详细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画片《小号手》(图片来源于网络)

邵云险被留在草地,周恩来救了他一命

长征时期,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第一次过草地时,邵云患了疟疾,病得厉害,身上忽冷忽热,高烧不退,有人认为他活不成了,准备把他留在草地,邵云则恳求部队带他走。

这时,正好周恩来从他身边经过,询问发生了什么事。部队干部说:“是个小号兵,得了疟疾,走不动了。“周恩来对部队干部说:“这是革命的种子,我们不能丢下不管!”随后周恩来拿来专门配给他的稀缺药品——奎宁送给邵云。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邵云战胜了病魔。

邵云刚刚病愈,眼看着要走出草地,这时四方面军南下,邵云所在的30军被迫二过草地,邵云便没能随周恩来一同到达延安。

邵云资料图

左腿一直留着一个弹头,“疼了一辈子”

1935年10月,南下征战的四方面军在攻打四川崇化县的战斗中,邵云左腿被机枪打成骨折,子弹卡在小腿骨里,一步也不能走动。战斗结束后,部队继续南下,几个伤员被留在当地。

在与部队分别的那天,他难过极了,再三要求部队首长答应他跟随部队前进的要求。邵云当时是红30军88师的号官,师长熊厚发跟他说:“小号官!暂时留下吧,单巴县黄金喇嘛寺有我们的医院,到那养好伤以后再回部队。你已经是红军战士了,红军战土要经得起任何环境的考验!”这句话激励着邵云,他最终服从命令,留了下来。

离开大部队的邵云随师部的5个伤员前往黄金喇嘛寺,大家见他年纪小,伤又重,提议轮流背他,可邵云坚决不肯,下决心自己照顾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

当时,他的脚已经用两块木板夹起来,于是,他自己找了一根棍子,拄着棍子踉踉跄跄地跟着走。头两天,大家每天走二三十里,后来,他伤口太痛了,大家就随他放慢了速度。邵云说:“当时,5个大哥哥找到青稞总是先紧着我;休息时,他们总是把我紧紧地围在中间,用他们的身体为我遮挡寒风。”

解放后,医疗条件好点了,但是邵云的左腿还是不能做手术,因为弹头已经和骨骼长在一起,要取出弹头必须把腿敲断。邵小平说:“那个子弹一直留在父亲身体里,直到去世。他就这么疼了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邵云(图片来源于河北新闻网)

他说:没有老乡们的帮忙,自己走不完长征

中弹的左腿到了入冬以后,更艰难了。川康边界高原的气候格外恶劣,雪越下越厚。邵云和5个伤员被困在了那里,如果不迅速设法转移,就会被冻死。从中午到晚上,5位伤员先后出去探路,最后都未能回来。

天亮的时候,风停了。邵云揭开战友们留给他的羊毛毯子,挣扎着站起来。白茫茫的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大渡河的流水继续南下,大小的冰块相互撞击,吱吱作响。他鼓励自己:“我是一名红军战土,我必须活下去,我没有权利作任何无谓的牺牲。”

邵云拖着流血的伤腿,摸索到了乐渣镇,眼下横着一条大渡河,没有筏子和船只,邵云眼瞅着汹涌澎湃的巨浪发愁。因为没搞清楚情况,邵云没敢直接进村,便躲进村边一个草垛里。

藏在草垛里的邵云向偶尔路过的藏民老乡要了些青稞和玉米粒,邵云就是靠着把有限的青稞和玉米粒吃过几遍,才得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吃几遍”的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邵小平解释,邵父亲当时是和着雪水吃下这些半生不熟的青稞、玉米,因不能消化,差不多又囫囵个大便下来,肚子饿极了,就又把没有消化的青稞、玉米用雪水冲洗后再吃下去。

最后实在没有吃的了,为了保住性命,他挣扎着爬到镇上,用最后一点力气对在村口碰上的听不懂汉语的藏族老大娘提高嗓子,唱了两句:“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之后,他便昏死过去。

因当时红军宣传深入群众,凡红军走过的地方,老乡都会唱红军小调。当他醒过来以后,已经躺在一间暖和的房子里,身上穿着老大娘送的毛衣,床边围了一圈老乡,他们把烧饼热汤送到他嘴里,让他狠狠地解了一顿馋。

几个月以后,邵云的伤还没痊愈,正准备南下追赶部队时,恰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途中路过邵云居住的村庄,邵云便跟随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来到延安。

70多年以后,邵云还经常说:“如果没有战友和老乡的帮助,我自己走不完长征。”

陈赓大将曾奖励给邵云一把枪

1941年1月,陈赓率领八路军第386旅抵达山西省武乡县。这时候天气已经慢慢变冷了,但是全旅的棉衣还没有做上。

日本鬼子扫荡之前,陈赓指着自己的勃朗宁手枪,然后向财粮股股长邵云分配任务:“你把这两万多斤棉花储存好,如果让日本鬼子扫荡的时候撬出来,我就用这把枪枪毙了你;如果你保住了棉花,这把枪就是你的战利品。”

没想到,邵云刚把棉花埋好,就下了一场雪。真是天助他也!这批棉花终究没有让日本鬼子撬走,于是陈赓就把这支枪奖励给他。邵小平说:“父亲一直特别珍爱这把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遗憾的是,有一次家里遭贼,邵云同志的夫人怕这把勃朗宁手枪遗失,就主动交给邯郸分区干休所。当邵小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上门去要那把枪,因为他知道那把枪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但邯郸分区以没有记载为由把枪销毁了。邵小平非常痛心地说:“后来父亲的老战友也证明了这把枪的真实性,但是已经没什么用了,真遗憾。要是父亲还活着,一定会非常难过。”

邵云资料图

退休后的邵云给省里写信让家乡通了路,拒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2010年年底,邵云之子邵小平返回家乡,发现家乡似乎被时间遗忘了。大山深处的家乡依旧贫困,甚至没有一条公路。乡亲们的房子依旧破旧,人均年收人不足800元。为了改善生活,乡亲们种植了1500亩红心猕猴桃,但没有路根本运不出去。

邵云之子邵小平(摄影/王梅梅)

回到邯郸,邵小平将家乡所见告诉父亲,时年91岁的老人辗转难眠。于是由儿子代笔,邵云先后给阆中市领导和时任四川省省委书记刘奇葆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家乡的情况,引起四川方面高度重视。刘奇葆亲自批复:“老红军家乡的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和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南充市委要派人向邵云同志汇报,并邀请他在可能的情况下回家看看。”此后,南充市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并向邵老报喜。

省委书记批复后,时任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何大清亲自前往邵老家的老宅现场座谈,并研究方案,“老家的情况马上就要好起来了!”一行人中,九节梁村(原邵家湾)村支书用乡音告诉老人。

时任阆中县干佛镇党委书记杨杰表示:“我们投资数百万,为邵老的家乡修三条水泥路,并对沿线460户农房进行改造。在九节梁村和千佛镇中间还将架起一座桥,打破村民出山的屏障。并帮助村里建一个2000多亩的产业园,猕猴桃、药材、泡菜都有出路了,4000人将因此受益。”

据邵小平介绍,本来,四川老家想把那条路命名叫“邵云路”,征求邵云的意见时,他说不好,还是叫“红军路”吧。

邵小平眼里,父亲永远在为别人着想

1956年,邯郸市大名县发大水。一天凌晨,从救灾现场回家的邵云向妻子说,家里留下300块钱,一人留下两套换洗的衣服,剩下的物资全部给灾民。邵小平记得,父亲说完这句话,母亲当时就哭了,因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邵云没有顾及家里的情况,仍一心牵挂着别人。

邵老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偶尔做做样子的。他在河北省汉沽市(今天津市汉沽区)工作的时候,看到后厨做饭的师傅还没有冬衣御寒,直接把自己的呢子军装脱下来送给对方。

到了邯郸军分区休干所,邵老又连续30年为周围的小商小贩告知天气预报。邵小平说:“他一直关心着下层人民,长时间以来,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们。”

撰文:王梅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