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心语拉呱

博山人哈酒真黏糊!

心语

博山城地处泰沂山余脉,南有峨嵋山、凤凰山,北有白虎山、青龙山,东依荆山,西望禹王山,形成了博山盆地。孝妇河南北穿城而过,范泉出荆山西麓,入范河;群山环抱,泉水淙淙,山清水秀,显示出了山城独具的自然之美。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而造就了陶瓷、琉璃、铁器、木器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山人特别注重饮食,素有“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美誉。博山男人人人都能做的一手好菜,他们一般不去饭店吃饭,亲戚、朋友、熟人来了都是在家里招待。

客人进屋后,主人先泡上一壶上好的“茉莉花”茶,客气寒暄几句后,男人随即把事先就有的炸货、酱货、腌货、酥锅等凉菜切好上盘。然后,炒几个热菜,招呼客人上桌入位,宴席就开始了。

成席一般是博山传统饮食习俗“四四席”的模式,按照八人一桌聚餐,上四平盘、四大件、四行件和四饭菜共计十六菜品(重要宴席在正式饮酒之前尚有四干果、四点心、四鲜果及相配饮料之什),人多则稍加,人少则酌减。

博山人好客,特别喜欢小聚。熟人见面就招呼:“捣鼓点”、“哈点”、“凑凑吧”?还有个习惯,就是“过阴天”,当下雨下雪不能干活时,几个人就凑在一起喝酒。凡是有客人来家吃饭必饮酒,每饮必醉,淳朴的博山民风认为客人不醉就是主人不热情、不实在,招待不周,所以博山的酒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博山人对“安席”非常讲究,“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主人(主陪)坐于上方的正中,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副陪坐主陪对面,三宾和主宾对面,三陪和副主宾对面,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

有句老话叫“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是博山人发明的。酒是粮食酿出来的,旧社会人都吃不饱,所以白酒显得特别珍贵,家里只有客人来了才舍得饮酒。 买酒不叫买酒叫“打酒”,打来的酒要先倒入酒粟(酒壶),再用酒粟细细的倒入酒盅,一般酒要斟满,讲究“茶浅酒满”。传统里讲究盅里酒要喝干,酒盅朝下不能滴出酒来,若酒盅能滴出酒来要罚,这叫“滴酒罚三杯”。

客人也深知酒的珍贵,也不好意思多饮,主家劝酒时,自然就推脱不喝,不喝主家的敬酒,主家会再劝,如若再不喝,这样似乎就应验了“敬酒不吃不罚酒”这句话,所以,博山人讲究个礼数,为了避开这个理,在博山喝酒词令中一般不用敬酒这个词。

博山人有着自己的劝酒礼仪,劝酒的宗旨是尽量让客人多喝而自己少喝,方式有端酒(一敬二陪)、鱼头酒(头三尾四)、神仙壶(壶中剩下的不满一盅的酒,博山人称喝这样的酒为“神仙”了)等等。

博山人不象东北人那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喝酒一般用“拳盅”,容量仅三钱。早先喝的都是高粱酒或地瓜干酒,度数基本是62度,很少见到50度以下的低度酒。一个人一次喝一盅酒不算什么,这样可以多表示几次,不至于几口酒就醉了,而让酒席凉“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山人端酒碰杯(盅),杯沿应略低于对方(以示对人尊敬),先干为敬,在座诸人都有,谁也不能耍赖。如果不善饮或者不想饮,可以茶代酒,但要找个理由,比如身体欠佳、一会儿有事等等,反正能摆脱劝酒就是能耐。

一旦端起酒杯,就得喝到底,所以开局得认真评估自己的酒量,不要逞强。人家不是说吗?“酒席上不怕耍赖的,最怕不说话的”,少说话必定少喝酒。

博山不缺窑货(瓷器),家家都有成套的碟、盘、碗、匙,尺寸大小不一,连筷子和叉子都是琉璃的。酒具更是精致、有兰花八件套、自力更生五件套、白釉酒壶酒具十件套等等,酒壶(博山人叫酒粟)最早是用锡制的,近代改用瓷制的。博山人喝酒从来不对着酒瓶直接“吹”。

开席后,主人先领客人喝三盅酒,说说客套话,意在“欢迎大家聚在一起,本人略备酒菜、照顾不周,还请海涵”。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面红耳热,彼此开始套近乎,想办法劝对方喝酒,劝酒用词很讲究,每盅酒都有不同的意思表达,让你没有不喝的理由。现在,博山人喝酒又增添了一项目叫“每人打一圈”,就是每人带一次酒,一般是两个酒,无非是答谢之意一类的客套话,也就是找个喝酒的理由。

此时,酒兴正酣,“拳盅”的正式作用就开始发挥了,拳盅、拳盅,就是划拳之用。划拳是为了把酒喝出个“花”来,助助酒兴。博山人“喝酒不划拳,七窍冒火烟,畅畅快快喊几声,一身都舒坦”。

“哑酒难喝”,就像朋友聚会只吃菜不喝酒,场面不活跃一样,划拳就能进一步把酒场烘托出热闹的气氛来。

博山风俗“无酒不成席,无拳不红火”,在婚嫁喜事、乔迁之喜、孩百岁娘生日的宴席上,那更是吼声如雷,笑语似潮,热烈洋溢,满堂哄动,划拳的人越多,喝酒越多,主家越高兴。

“划拳”是酒拳的俗称,酒拳源自酒令。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它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以劝酒助兴为目的。

“划拳”流传发展至今,演变成了两人出拳对数,输家喝酒为罚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到了这时候,主家会上令壶、令盅,令盅有三盅和六盅之分。婚宴上,主家给来宾敬酒时也是用一小碟端着六个盅,每人喝六盅,事宜六六大顺,图个吉利。当然,盅里酒多少根据客人酒量大小可以商量。

划拳喝酒,八个人每人主令一圈,不会或不愿意划拳游戏的,喝三盅(或六盅)酒过去,由下一人当令官。

“划拳”实际上就是凑数。两个人同时出右手伸指头,谁说准了总指数为赢拳,同时说准了为平拳输拳要喝一盅酒。

若你喊“八仙过海”但你的手上只出来一或二,和对方出到最大相加也不可能达到八,也就是说你喊八那你手上至少要出三以上的数才可能成为八;同样相反的是你喊三或四时,你却伸出五个手指,那样就爆数了,类似这样的出拳都是“臭拳”。“臭拳”必须自罚一盅。

视频详情

请点击右下角看全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博山人哈酒真黏糊!

博山人划拳忌讳单独出食指或小指,也不能出只有大拇指和食指的组合(类似八)以及大拇指和小拇指的组合(类似六),这样的组合被认为是不敬,尤其是类似用手枪指向对方,视为大不敬。更不能用手指向对方的脸或身体出拳,这样不礼貌。双方必须同时出拳,慢的一方胜了不算,但要是输了就要加倍喝。亮拳时凡是手指弯曲表不明的数或口齿不清的数都算错要罚酒。

博山人不喜欢玩“高拳”,因为五是一个中间数,无论你怎么出都不会失误,不会出现“臭拳”,这样造成有些人专门喊五,如此便失去了水准和韵味,所以不喊五,谁喊算输,更加增添了划拳的难度和要求。

还有的人讲究“拳拳不离大拇指”;就是说你出拳时除了零以外每拳都必有大拇指出来参与,这叫礼貌。所以划拳时先要尊问一声:你划什么拳?须先说清规矩再划。划拳之前一般要找个“掌拳”的,也就是裁判。因为划拳的速度很快,令人眼花缭乱,两人可能判断不一致,这时,掌拳的就会裁决谁输谁赢,避免因争执而打起“酒官司”

博山划拳分为直拳、套拳和花拳。

直拳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开拳响”,直接出拳说数(拳语)就可以了。

划拳时一般不直接喊出数字来,而是用一句含有数的词语来代替,俗称拳语。

零喊“宝”;一喊“一心敬你”,体现尊重对方;二喊“哥俩好”“兄弟俩亲”,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三喊“三星高照”;四喊“四红四喜”或“四喜发财”,表示吉利的意思;五喊“五魁首”;六喊“六六大顺”;七喊“七巧巧”,意指七月七天仙配;八则喊“八仙过海”;九喊“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快快快”的。十则喊成“满园春”或者“全家到”。

拳语没有统一规定,个人可以随意创新。因此,从划拳人的用语上,可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化层次甚至性格特点。

套拳就是上来要先套套客气话。如果你面对的是长者、尊者,应说:“爷俩好”或“一心敬你”,同时伸出大拇指恭敬对方。如果面对同辈或晚辈就说“哥俩好”或“兄弟俩好”,也是要伸出大拇指,相互称赞。然后,双方各伸出五指,并同说“全都好”,以表示对所有在场人员的尊重。或者开拳就是“满园春,兄弟(爷)俩亲呀”,直接连出五指和拇指,客套完毕。这第一拳不算数,不用喝酒;只是个礼节,从第二拳开始才进入实战。

花拳就比较麻烦一点了,这要掌握一定的套路、套语才行。

博山人常划的花拳有:

蛤蟆拳: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咕咓咕咓跳下水,谁喝酒来谁喝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咕咓咕咓跳下水,谁喝酒来谁喝水。

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咕咓咕咓咕咓跳下水,谁喝酒来谁喝水。

螃蟹拳:一只螃蟹一张壳,两双眼睛八只脚,一对大钳子, 夹呀夹的紧,扯呀扯不脱;横着把路走,好象个王八壳。这杯酒该谁喝?

两个螃蟹,两个壳,四只眼睛,一十六只脚,夹呀夹的紧,扯呀扯不脱,……

麻雀拳:一只麻雀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八个脚巴丫,两只膀膀飞。三星高照,五谷丰登,七窍通畅,久旱逢雨……

牛拳:高高山上一头牛,俩角(jia)抱着一个头,四个蹄劈八瓣,尾巴长在腚后头。腚后头呀腚后头,三星照呀腚后头”,五魁首呀腚后头,六六呀腚后头,八大仙呀腚后头。

老汉(hài)拳:老汉(hài)今年七十七, 娶个老婆八十一,生个儿子九十九,有个孙子一百一。

老虎杠子:以杠子、老虎、鸡、虫为令,一物降一物,看谁说的令降住谁,被降者为输者,罚酒一杯。

视频详情

请点击右下角看全屏

博山人哈酒真黏糊!

喝酒划拳,划拳喝酒,是酒桌上斗智斗酒的一个游戏。两人“拇战分曹”,旁边酒友观战,杂以众人谐笑,划拳高手往往越战越勇,直到把对手划得求饶为止。

划拳讲究投缘,得看对方顺眼,若是看不惯,随着体内酒精发作,划到后来脸红脖子粗、老拳相向甚至玩命的不是没有。所以,如今的公共场所都禁止猜拳行令,就是以防发生不测。

老博山人喝酒,喝的不光是酒,还是礼仪、礼节、礼数,是情谊、是义气、是古韵。

这样的酒喝下来,哪里只是酒呢,是山城人质朴的情怀!

本文得到了卢兄和家顺、新民、志勤、宝新等学友的鼎力支持和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文章评论选

三木(朋友)

搳拳,博山酒文化的象征,拳谱内容丰富酣畅淋漓。拳助酒兴,酒酣拳烈,声高拳勇,各不相让。技高一筹者兴高采烈,博得喝彩。败者饮酒认输,滴酒罚三杯。伯仲难分者,脸红脖粗,双目圆睁,声嘶力竭,唾沫横飞,草鸡者群起而攻之。搳拳,不分年龄,男爷们的专利。增添了酒桌气氛,增强了酒者之间的友谊。尤其是婚宴,拳声此起彼伏甚是热闹,给主人家增添了些许喜庆与光彩。博山人哈酒,上半场品菜,对菜肴或有褒贬;下半场论酒,推杯换盏。酒逢知己千杯少,投缘者相见恨晚,或当场结金兰认兄弟,酒后各奔东西,再难相认。话不投机半句多,素有介忌者,借酒发挥,或当场翻脸纠缠不清互不相让,或终生结怨,永不来往。搳拳,酒酣高潮可谓是“硝烟弥漫”,斗智斗勇斗风度、斗气斗酒斗海量,此时此景甚为大观。谁输谁赢,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当即兑现,公平公道一醉方休。搳拳,不仅体现于酒桌文化,更是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无拳不成酒,无酒不搳拳,偶有无肴无酒搳干拳者实属无聊之举。随着时代变迁酒店林立,但是“闻名遐迩”的搳拳声已绝于耳了。正是:

昔时无拳不成酒,

今日有酒无拳声。

喧嚣已去悲寂廖,

酒足饭饱各西东。

霜冷孝妇河

您把博山人的酒文化,写出了高水平,您的文章应该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让我们博山的酒文化传承下去。超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