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忆我的父亲

文丨周富辉

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离去了,如此匆匆,让人没有任何准备。

2022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十六日),我慈祥可亲、让人敬重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了父亲,只有回忆的悲伤一点一点地撕扯着我的心,吃力地恢复着曾经的过往…

父亲是一条大河

父亲生于1943年农历十一月十日,在家中排行老二,一共六个兄弟姊妹。

由于大伯自小就寄养给了太婆婆,一直在太婆婆家中生活。无形中,父亲就成了家中的老大,下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再加上爷爷常年卧病在床,奶奶是小脚女人,眼睛又不好,行动不便。所以,父亲还只有几岁大,就开始下地干农活。没几年,家中的所有农活及重担自然就落在了父亲这位“长子”的肩上,幼小的他成了为家里遮风挡雨的大树。

出身贫寒家庭,自幼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这样的环境,造就了父亲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我年幼还未记事时,爷爷奶奶给父母亲另立门户,分了家。他们分到的“家产”,是两间泥土偏房,加上几升稻谷(一升大约两斤),而债务是欠生产队的几千个工分(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劳动力一天的工分为10分),还有每年赡养爷爷奶奶需要供给几百斤稻谷。

邻居知道后,都是连连摇头,感叹道:周和初这辈子完了,这么多的债务,还上有老下有小,怕是永远没有翻身出头之日了!

但父亲没有被生活困难压倒。“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不仅这样教导我们,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每天起早贪黑,勤奋苦干,是父亲的一贯作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言累。白天干生产队的事情,他总是力求挣得最高的工分,好在年底能争取多分点粮食。每年生产队评工分,父亲总是名列前茅。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几年之后,父亲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为我们一家四口盖上了新瓦房。

说起新瓦房,我至今记忆犹新。父母亲白天在生产队上工干活,几间寒舍的修建全靠他俩晚上挤时间完成。和泥巴、砌砖、上檩条、盖瓦、粉墙、平地面等等,一切都在父亲有条不紊地规划中进行着,直到建成。

当聊起这段往事,他告诉我,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我和哥哥一天天健康成长,他就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我们兄弟俩是他的希望所在,是他辛勤劳动的动力源头。

父亲没有文化,自幼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但父亲天资聪明,热爱学习。播种育苗、犁田耙地、插秧收割,凡是农活,他样样精通,村里人都评价父亲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不仅这样,干农活所需的撮箕、扁担、锄头、蓑衣、筛子、篓子等等自制农具与一些日用器具,父亲也是一点就会,一学即通。家中至今还存有父亲生前为我们准备好的扫把、拖把以及很多竹蔑制品,够我们用很多年。

工作闲暇之余,父亲积极参加大队组织的文艺娱乐宣传活动。虽然没有文化基础,但父亲的二胡、笛子、锣鼓还有象棋等等技艺水平,在生产队中没有几人能超越。他的勤奋、智慧、才艺如绢绢细流,最终汇聚成为一条叫作父亲的大河。

父亲是一座高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父亲与母亲相识并结婚,之后生育了哥哥和我。

自打记事起,我就知道家中经常是吃了早饭无晚饭,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这样的日子与其说是努力生存,还不如说是在艰难中度命。好不容易熬到年底了,生产队凭年度工分给各家各户分粮。而父亲作为家中老大,分到的粮食先要满足爷爷奶奶一年的口粮需求,剩下的才是我们一家四口一年的生活所需,但那已是所剩无几。

所以,那时我们的每一顿饭都是杂粮为主,偶尔弄点大米,也是和着杂粮一起煮。每次,父亲总是让我们先挑为数不多的白米饭和细粮吃饱,然后他再去啃那些残羹剩饭,还骗我们说那些杂粮更香更有味更健康。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是有多不懂事。当时父母亲连杂粮吃饱的时日都是少之又少。有几次,我偷偷看到,父亲在刷锅洗碗时,将锅铲上残存的几粒白米饭吃干净。看着他嚼那几粒白米饭津津有味的样子,好似在品尝久违的美食。

食物匮乏还不算最大的苦难。由于外公曾经是国民党军官,回家乡后被划分为地主成份,母亲也受到牵连。在那个看重出生成分的年代,全家人没少受社会歧视,经常被强加各种“莫须有”之罪名,受尽了折磨,尝遍了人间的苦辣,心中的苦无处诉说。

对于世道的不公,父亲母亲从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激发出了勤奋苦干、勤劳兴家、培育好后代的坚定信念。

当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在为了尽可能多分点粮食而拼命挣工分,对儿女的成长教育和关心普遍不够。孩子长到十来岁,就得下地干活,为养家糊口奔忙。但我的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他们看重下一代的前途和命运。虽然当时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但当我和哥哥到了读书的年龄,却不顾我们想先照顾家里的想法,严厉要求我俩都得上学。

生活中,父亲对待我和哥哥一直都是慈祥可亲的,从不打骂我们俩。但是唯独在教育方面,父亲极其严厉苛刻。一次,由于我读书稍有点不积极,父亲罕见地狠揍了我一顿。也就因为那一次,我从父亲的眼神中读懂了他,因为没文化他吃了不少苦,他不想他的儿女再重蹈覆辙。那是真正的父爱,无言,如山!

父亲是一棵大树

父亲为这个家遮风挡雨了一辈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孙们的生活过得好且踏实,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不违法乱纪。

他时常教育我们为人处世之道。乡间邻里,无论老幼,遇见了父亲,都会亲切地打声招呼,父亲都会面带笑容、嘘寒问暖地回应着。

他常常叮嘱我们,要不断学习,力求上进,出人头地,做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更教导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常常听到的是父亲语重心长地教育与鞭策我们的话语。从旧社会讲到新社会,从他的穷苦出身联系到我们当前的现实。父亲总是讲得津津有味且意味深长,我们也是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他常常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国家的好政策,他就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的大家庭。父亲这种大爱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还有他的孙辈们。

2020年9月,父亲因患胰腺癌住院治疗。面对病痛折磨,他仍然泰然自若,强撑着笑容回应我们的关切。手术中,他先后被切除了六个器官,与病魔对抗了整整一年,他表现出的惊人毅力与坚强意志令儿孙们永生难忘!

最终,父亲这棵繁衍了我们、养育了我们、守护了我们的大树倒下了。走得如此匆忙,我们还没来得及尽孝。我知道,他一定是替儿孙们着想,怕麻烦儿孙们吧。

父亲,如果有天堂,我相信您一定在天堂的某个角落,微笑地注视着我们。夜空中,那颗最灿烂最温柔最亮丽的那颗流星就是您在关注我们的眼睛。您看到了我们,我们也一样在仰望您。

父亲,您放心,娘有我们儿孙照顾,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绝不会少了娘的。娘的晚年,一定会如您在生所愿,一切会安好!

愿我敬重的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您永远活在儿孙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周富辉,张家界市文化旅游智库研究院专家成员,张家界茅岩河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澧水大桥高架桥~大庸路

天人合一一镜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周富辉 | 追忆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