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时常为牺牲的革命烈士题词、也会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参加悼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寄托哀思,也鼓舞生者。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身份的变化让毛主席的每一个举动都多了一些象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只参加了三位党内同志的葬礼。
不过越是次数少,越是显得弥足珍贵。不少人对这三位同志的身份感到好奇?究竟是多么重要的人,才会让毛主席亲自参加葬礼呢?
“陈毅是个好同志”
1972年1月初,一个沉痛的消息传进了中南海。陈毅同志去世了!4天后的下午,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然而,就在追悼会召开前的一小时,总理办公室的专用电话响了起来。原来,主席临时决定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因为历史的原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规格并不大。主席也很久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葬礼了。再加上,主席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参加追悼会必定要耗费很多力气。
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好立马请示总理。
总理知道后立刻调来主席出行用的大小车辆,再通知随行卫队做好准备。另外,毛主席的参加一定会无形之中拔高追悼会的规格,一些原本不打算参加的领导可能也要来。因此,原本就主持追悼会的周总理又忙碌了起来。
当毛主席走进八宝山礼堂前厅时,提前到达的周总理带着人出门迎接。两位领导人双手紧握在一起,相顾无言。
在周总理的引领下,毛主席缓步走进礼堂。随着陈毅同志的遗像越来越近,毛主席身体开始轻轻地颤抖,一种巨大的悲伤笼罩着他。
拖着病体,毛主席坚持要参加所有的追悼仪式。在周总理致悼词时,主席静静地听着,眼睛却看着陈毅的遗像,仿佛陷入了回忆。
毛主席第一次见到陈毅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见面,陈毅就给毛主席留下了心直口快,文武兼备的印象。
后来的相处证明,陈毅果然是一个既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挥笔写就诗词的全才。提到陈毅,人们心中第一反应往往是他十大元帅之一的身份。但是,陈毅元帅也是治理、建设上海的第一任市长,更是气势磅礴,侃侃而谈的外交部长。
远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陈毅就加入了共产党。他与周恩来、聂荣臻等人也都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听到消息的陈毅安排好需要专业的任务后,一路追上了起义队伍。自此,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完全走上了军事道路。
进攻城市失败后,陈毅站出来鼓舞士气,整顿纪律。井冈山上,陈毅坚持斗争、深入群众,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征时期,陈毅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敌人艰苦的封锁环境中,为革命保留了火种。
三年的游击战争有多不容易?陈毅元帅曾经自豪地说:“三年南方游击战,也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夜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也曾说过,这是他参与革命斗争中最艰苦的时期。
那时候,苏区面临国民党大兵压境,后来又是一遍遍地清剿。尽管陈毅带领部队进行游击战,但是在敌人疯狂频繁的搜查下,吃不饱成了常有的事。
也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毅留下了“此去泉台招旧部,锦旗十万斩阎罗。”的名篇。
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来临,敌人的封锁围剿才结束。
之后,在留在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基础上,新四军成立。皖南事变后,陈毅担任代军长,他一面抗击日寇,一面还要防着蒋介石。在积极抗战之余,陈毅也根据地进行反投降、反扫荡的斗争教育。
在他的带领下,华中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终于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他和粟裕搭档,指挥了许多大规模的战役,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莱芜战役中,陈毅所部一举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剿灭了他手下的7个师。
孟良崮战役中,陈毅与粟裕又一举拿下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淮海战役中,陈毅作为指挥总前委的委员之一,统一指挥了这场重要决战。
解放上海后,陈毅担任了上海的第一任市长。为上海的建设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之后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出任外交部部长。他用风趣幽默、又四两拨千斤的话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外交经典。在扩展亚非拉外交空间和顶住美苏压力中贡献了不朽的贡献。
1972年,陈毅元帅在患癌症后去世,享年71岁。
在井冈山上,在古田会议,在许许多多的并肩作战中,毛主席和陈毅元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有共同爱好,能够诗歌唱和的友人。
毛主席曾说:“陈毅是个好同志。”简单的话中却透露着领袖对这位革命战友的肯定。
“任弼时同志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如果说,出席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夹杂着主席对战友逝去的悲伤,对局势复杂的担忧、和英雄迟暮,江山谁守的忧虑。那么在建国之初参加的这次葬礼则满满都是对战友逝世的悲痛。
1950年10月27日,在首都人民还没从建国一周年的喜悦中走出时,一个悲伤的消息却从中南海中传来。
任弼时同志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了!
这个消息对新中国成立不久,斗志满满搞建设的中央领导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毛主席更是无比的震惊与悲痛。
可能一些人对任弼时同志知道不多。但是如果说我们党的“五大书记”,想必很多人听说过。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上,一共选举了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
这被称为“五大书记”的领导班子就是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最高领导层。
任弼时也是五大书记之一。他的突然去世也让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领导集体世事的第1位成员。
这对新中国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对于毛主席来说,又不止这样。他与年仅46岁的任弼时有着30多年的情谊。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战友,毛主席一直都非常信任。
1915年,年仅11岁的任弼时进入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附属的高小读书。入学后不久,任弼时就听说了高年级学长毛泽东的大名。
当时毛主席和一帮同学经常组织各种会议,探讨时局。有一次,任弼时遇到了他们在校园里探讨最近的国家大事,就主动提出要参加讨论。
毛泽东看到10几岁的任弼时要参与,不仅热情地欢迎,还主动介绍了他们谈论的情况。这次经历给任弼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以毛泽东为目标,积极地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去。
1920年,任弼时错过留法勤工俭学后产生了到俄国读书的想法。毛泽东知道后大力支持他,亲自帮他联系上海的有关人员,送他踏上了前往俄国的火车。
在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中任弼时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革命者。尽管年纪小,但脑子灵活,原则性强。1931年,任弼时被党组织派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两位昔年的老校友再次聚到了一起。从反围剿到长征,任弼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逐渐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
在党内,任弼时又一个外号“骆驼”。还被人称为:“党内的老妈妈”。这些称呼和外号都表现了任弼时周到细致、全面的工作态度。
在延安抗日时期,任弼时就参加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他担任党中央秘书长时,从每个人的人事安排到每个人的饮食安排,都事无巨细,十分周到。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撤出了延安。行军路上,每到一处住房警卫、物资各种问题需要解决。除此之外,任弼时还要参与部署战争决策。情况紧急时,一夜不睡也是常有的事。
也正因为他长期担负着沉重的担子,复杂的工作,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早年间,任弼时曾经被捕过,艰苦的牢狱环境让他的身体底子本就不好。多年的行军打仗和操劳,让他的病情爆发了。
新中国成立前期,任弼时被送往苏联治病。他就被诊治出有血管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糖尿病等。由于身体原因,任弼时连开国大典都没能参加。这也成为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一个遗憾。
可是他们没想到,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位坚持回来工作的战友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任弼时同志去世的第2天,一个由毛主席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成立。
随后毛主席来到任弼时的家中,看着他入殓,并亲自为他盖上党旗。
悲痛之中,毛主席提笔写下:“任弼时同志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几个字。又亲自为他书写墓碑,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
“记得当年草上飞”
1963年,国际上并不太平。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不论那一件都足以轰动世界。
而我们国家内部也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罗荣桓元帅逝世了。帅星陨落,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也让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们沉痛不已。
12月16日这天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聂荣臻等人关于科学计划的报告。当这个消息传来时,毛主席一下子沉默了。片刻后,他突然站起来将消息告诉了开会的同志们,然后进行了一场默哀。
三天后,毛主席出席了,罗荣桓元帅的追悼会。在逝者的遗体前,他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逢。”这是毛主席写的《吊罗荣桓》中的句子。也是他们在井冈山时的经历。
朱毛会师后,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那时的罗荣桓还是主力团三营的党代表。一次,毛主席率领三营接朱德等人,罗荣桓也在其中。
因为天色较晚,又有坡,坡上长了又厚又长的草,非常容易绊倒人。后来,罗荣桓就想了个办法,顺着草往下滑,既轻快又省力。多少年过去,毛主席却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如果说毛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一系列的建军思想,那罗荣桓就是思想的践行者之一。
他在部队抓建设,自己带头实行,还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管理伙食账目。这些时间都有效的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
当毛主席“党管一切”的思想提出后,一度受到许多人的反对。而一直在做政治思想工作的罗荣桓却意识到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在多次会议中,罗荣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毛主席“一切权力归于党”的思想进行了分析,举证。在他和一些同志的努力下,毛主席被请回了红四军。
从那个时候毛主席就评价罗荣桓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多面”,并预言他一定会为我们的军队立下更大的功勋。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预测没有错。从抗日战场到东北解放战场,罗荣桓脚踏实地,却又灵活机变,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晋西北的山地游击战,到开创抗日革命根据地。从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到打开山东抗日新局面,再到后来的辽沈战役。
罗荣桓元帅始终奋战在第1线。他不仅能够带领军队作战还能建设根据地,发动群众做好政治工作。
可是长期在艰苦的地区斗争最容易积劳成疾。到解放战争后期,罗荣桓元帅的身体疾病已经很严重。毛主席多次写信让他注意保养身体。
建国之后,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出任总政治部主任。1961年繁重的工作内容让罗帅的身体不堪重负。
尽管毛主席多次强调工作定量。但是罗帅还是坚持带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还是燃尽了他的生命。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怀着沉痛的心情,毛主席参加了罗帅的追悼会。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对罗荣桓元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