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如今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八路军的形象,很多时候八路军战士的军帽前面都会有两枚纽扣,有人说军帽前的两枚纽扣,看起来和数字“8”造型一致,迎合了我军的番号,让八路军更加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剧照)

不过想要体现数字“8”的造型,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而这也的确不是八路军军帽前设计两粒纽扣的初衷,那么八路军的军帽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一、摘掉青天白日徽

早期红军物资非常匮乏,所以并没有制式军服,很多部队穿着的都是1924式的黄埔军服,为了和北伐军队进行区分,红军战士往往会在胳膊上系上白布或者其他的标识,另外还有很多战士平时只能穿便服。

直到1928年红军在江西遂川附近缴获了100多担的土布,随后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于井冈山坪寮村建立了专业被服厂,红军才拥有了自己的制式军服。

(1924式军服原型)

这一款军服参考了苏联红军的军服式样,在军帽中央有五角星点缀。

后来在1930年,红军的军服增加了很多的细节,此时帽徽变成了金属印制的红色白边五角星,中间还有镰刀和锤子交叉的图案。

不过到了长征时期,因为物资的极度短缺,红军的军服变得杂乱无章,不同的部队穿着的军装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帽子也有八角帽、六角帽以及学生帽等各种不同的样式,并且大部分没有配发帽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八路军军帽照片)

1937年8月,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战士们都需要换上国军的军装,帽徽也变成了青天白日帽徽。当时我军战士已经与蒋介石的部队激战了十年,一下子要换上对方的军装,很多战士一时间难以接受,为此干部也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

后来八路军集体换上了新军帽,可是这却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我军想要扩大抗日队伍的时候,身上的国军军装让老百姓难以区分八路军与国军,这让自愿参加八路军的百姓数量锐减,为此我军战士不得不耐心地向百姓介绍自己与国军的区别,从而发展抗日力量。

(八路军照片)

虽然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始终保持合作,不过因为国民党内部反动派分子的骚扰,两党之间的合作经常受到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后期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军装的要求也不再那么严格。

八路军中很多战士本身就很讨厌国军,因此他们纷纷选择摘下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徽,在此之后,军帽上那两颗我们熟悉的纽扣才开始慢慢出现。

(早期红军军服)

二、头顶的纽扣

其实早在八路军摘下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之前,不少军帽上就已经出现了两颗纽扣。

这是因为在抗日战斗中,八路军的队伍不断扩大,很多百姓自愿加入八路军,尽管国共签订的协议中对八路军扩充兵员进行了限制,不过抗战期间扩军势在必行。

当时国民党提供的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国民党提供的装备明显不足,于是八路军只好自己生产。而八路军根本弄不到青天白日徽需要的珐琅材料,加上物资匮乏,军帽设计删繁就简,只留下两个纽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佩戴军帽照片)

这也是我国军帽上,第一次在帽子前侧出现纽扣,因此不少人觉得这个纽扣是八路军军帽的独有设计。但事实上,最初国民党配发的军帽上就已经有两颗纽扣存在了。

当初国民党配发的军帽上同样有两枚纽扣,它们位于帽围的两端,主要作用就是固定帽围。当时帽围都设计在帽顶,帽围收起后纽扣也会被放在军帽的顶部,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往往会被我们忽略。

这种军帽设计在当时的欧美地区非常流行,而国民党彼时正好从德国接收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且雇佣了德国的军事顾问,所以在军帽的设计上选择借鉴这个设计。

(八路军照片)

这种帽围设计在平时可以将帽围收在帽顶,不影响正常的行动。到了冬天,就可以解开纽扣,将帽围放下,对颈部、耳朵进行保暖,非常实用,而且也很美观。

可是国民党沿用了这个设计之后,却发现这个设计并不适合中国士兵。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头围往往要比欧洲人更大,这样一来戴上帽子就显得很呆板。

为此国民党不得不调整军帽的设计,把椭圆形的军帽设计改为了圆形,这样一来军帽与士兵的头部更加贴合,随后这种军帽也流行开来。

三、帽围的妙用

正是因为帽围的存在,纽扣才出现在军帽之上。而不起眼的帽围,在实际作战中却大有妙用,可以帮助战士们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

(八路军军帽照片)

首先帽围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暖御寒,战争中战士们在深夜经常需要坚守在阵地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耳朵很容易被冻伤。

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解开帽顶的纽扣,放下帽围,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耳朵,避免出现冻伤。另外帽围放下之后对于颈部也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对于在严寒地区作战的战士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炎热地区作战时,帽围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日军的军帽后方有一个帘子式的结构。

(日本军帽照片)

这是日军根据在东南亚等炎热潮湿地带作战需要后,对军帽做出的改良。之前在作战中,各种小飞虫给日军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这个帘子的存在可以有效杜绝小飞虫对战士的侵扰。

虽然国内大多数的战场环境并不像东南亚雨林那样恶劣,不过很多地区也会有小飞虫存在。战士在山地进行隐蔽期间,如果因为小飞虫的干扰暴露目标,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有了帽围之后,战士们在进行隐蔽的时候就可以将其覆盖在耳朵之上,这样即便有小飞虫骚扰,它们也很难进入战士的耳朵之中,不会让人难以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军帽帽围照片)

另外在战场上炮火纷飞,巨大的爆炸声对战士们的听觉会造成严重的损伤。此时战士们就可以将帽围放下,放到耳朵之上,就可以抵挡炮火的声音,保护战士们的听力。

与此同时耳朵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弹片可以轻易地割伤耳朵。帽围虽然只是两片布条,不过依旧可以对耳朵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脸部受伤。

四、转移的纽扣

帽围在战场上作用明显,因此尽管后续八路军不再使用国民党提供的军帽,我军自己设计的军帽上,依旧有帽围的存在,而为了固定帽围,纽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八路军军帽上的纽扣,却慢慢从头顶转移到了前面,这种设计的出现,也和当时八路军物资的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国共实现了合作,不过国民党为八路军提供的物资并不多,八路军的部队大多依旧需要自力更生,各类物资都很缺乏。

(八路军军帽照片)

在作战过程中,军帽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消耗,这对于物资本就捉襟见肘的八路军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在保证军帽实用性的基础上,如何减少其损耗是我军首要考虑的问题。

此时战士们发现很多军帽在额头处容易出现磨损,这是因为在遭遇敌人时,战士们需要卧倒隐蔽,此时帽子前面很容易和地面摩擦,最终形成窟窿,严重增加了军帽的损耗。

在当时日军搜刮了大量的棉花,这导致棉花大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八路军首先要考虑百姓的需要,因此可以筹集的棉花非常稀少。

(两颗纽扣照片)

仅有的棉花也需要首先保障棉衣的生产,从而解决战士们的保暖问题,有些部队甚至只有站岗的哨兵才能分到棉服。

这样一来自然没有多余的棉花用于军帽生产,所以通过改良军帽的材质来避免磨损是不现实的。在当时八路军军帽使用的主要材质是粗布,粗布耐磨性能很差,军帽前额磨损的问题愈发严重。

而当八路军将军帽上的纽扣转移到前面时,磨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战士们在卧倒隐蔽的时候,是纽扣与地面直接接触,并不会出现磨损的情况,军帽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八路军剧照)

就这样八路军军帽上的纽扣从头顶转移到了前面,不过我军做出这样的设计,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作为军服其他地方纽扣的备用,其目的依旧是为了节约资源。

五、冬暖夏凉的军帽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作战的实际需要,我军一般情况下会为战士准备两套军服,分别在夏天和冬天使用。

按理说有了两套军服,军帽也应该配备两顶。可是对于当时资源紧张的八路军来说,配备两顶军帽实在是太过奢侈。

(八路军照片)

因此设计一款可以在夏天、冬天都可以佩戴的军帽,也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约物资。而且这样一来战士们的军帽如果出现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只需要更换一顶军帽就可以了,也十分方便。

在设计这种适合不同季节佩戴的军帽时,优先考虑的自然是在寒冷的冬天是否具备足够的保暖性能。因为有帽围的存在,当时八路军的军帽基本可以满足在寒冷天气下作战的需要。

(八路军剧照)

但是这种帽子在夏天作战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因为如果不是在蚊虫非常多的环境里,平时帽围都是被收起来的,如果和之前一样纽扣设计在帽顶上方,那么在夏天会非常闷热,不适合战士佩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在进行军帽设计的时候,决定不再把帽围收到帽子顶部,而是围在帽子侧面。这样的话帽子顶部布料并不是很厚,而且有很好的透气性,不会让战士感到炎热难耐,可以适用于夏季作战。

(影视剧中的八路军服)

六、蒋介石的军帽前也是两枚纽扣

军帽前两枚纽扣的设计,包含了无数人的智慧,这也是八路军战士总结作战经验,做出的最适合作战的设计,这款军帽也成为了八路军的标志。

虽然在设计两枚纽扣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根本没有想过两枚纽扣的外观和阿拉伯数字“8”类似,但是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帽子上有两枚纽扣的,就是八路军的队伍。

百姓们只要看到作战部队的军帽上没有帽徽,而是两个纽扣,就知道这是自己的队伍,他们也会主动送来物资,这两枚纽扣也在无形之中为我军带来了很多帮助。

(八路军剧照)

不过到了后来,八路军的物资极度匮乏,当时只能勉强保持军服的供应。因此尽管帽围在实际作战中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后勤部门最终只能忍痛割爱。

1941年之后虽然八路军的军帽上依旧保留了两粒纽扣,可是这些扣子从活扣变成了死扣,扣子无法解开,帽围也不能放下。

后来不仅是八路军,国民党军在抗战期间后勤供给也感到非常吃力,于是在军帽上借鉴了八路军的经验,将原本的活扣改成了死扣。

(国民党军帽照片)

蒋介石后来的军帽,同样采用了这种设计。要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连他都带上了这种死扣的军帽,可见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后勤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开始变得难以为继。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后勤状况没有太多好转,所以这款经典的军帽也被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才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制式军服,在军帽的设计中也结合作战实际情况加入了很多新的细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军的装备愈发先进与完善,军帽也推出了很多新的款式,这些军帽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作战环境,另外还有一些礼节性的军帽,经典的“两粒扣”军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路军战士照片)

不过它却留在了很多人的心中,因为它见证了那段艰难的革命岁月,看到它就可以感受到先烈们的作战条件是多么艰苦。而这顶军帽,也承载着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你想不到,红军是穿什么走过了两万五千里[OL].中国军网,2016-09-11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什么作用?[OL].澎湃新闻,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