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内一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
护士熟练地托着婴儿柔嫩的身体,给躺着病床上面色苍白的产妇查看孩子的情况。
“这男孩哭声响亮,身体很健壮呢。”
听到医生护士们的夸奖,病床上的女人露出了虚弱的微笑。
“听说您之前就和孩子父亲商量好孩子的名字了?孩子叫什么呀?”陪产的护士问道。
“杨小英。”女人一字一句地说。

这个名字,是女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杨,取自她孩子父亲杨茂之的姓。而小英,则是为了纪念一个长眠在异国故土之上的人。
那个人便是她的第一任丈夫,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这个女人名叫刘思齐,毛岸英去世之后,她二嫁杨茂之,两人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
每逢节假日,他们常常举家去探望毛主席。每次见面,刘思齐都会亲昵地唤出一声爸爸,与他谈天说地,聊聊家事与过往。

而孩子们便嬉笑着在毛主席身边围绕玩闹,稚嫩的童声一声声喊着爷爷,毛泽东则坐在一家人中,笑逐颜开。
昔日长子已经改嫁的遗孀为何与毛主席的关系如此之好?而杨茂之又是怎么入了刘思齐的眼呢?
与毛岸英的爱情悲歌
刘思齐,是一对革命夫妻的独女。其父名叫刘谦初,其母名叫张文秋。
在她尚未出生之时,她的父母就已经与毛主席与杨开慧一家结缘了。
由于夫妻俩在武汉时,与毛主席有工作上的来往,一来二去便熟了起来。
二人婚前,还曾一起去看望刚刚生完第三子的杨开慧。
当时五岁的毛岸英在张文秋身边跑来跑去地玩耍,谁也不曾想到,她会成为眼前这个活泼的小男孩的丈母娘。

由于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毛主席之后便离开了武汉,与刘谦初和张文秋就此断了联系。
1938年时,毛主席在延安党校礼堂观看演出,一个灵动可爱的小女演员的演技,深深打动了他。
在演出中,她的父母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因为身份暴露遭逮捕迫害。
而目睹了一切的女孩,在风中凄厉地唤着妈妈的名字。
这一幕,使毛主席想起了他三个儿子曾经在上海的类似遭遇,由此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刘谦初
演出终了,毛主席特意去询问小女孩的姓名,又问起其父母的家室。
这时,一位有些面熟的女士快步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一名陌生的男士。
小女孩介绍说:“这是我妈妈张文秋,这是我爸爸陈振亚。”
毛主席根据这熟悉的名字才回想起,张文秋十几年前与他有过往来,但陌生的男人却不认识。
再见故人,张文秋也显得十分激动,她缓缓讲述了这十几年来的境遇。

原来,刘谦初在他们结婚后几年,就惨遭国民党杀害。她也在艰苦的工作中辗转流离,并偶然与第二任先生结缘。
短短几句,道尽了命运的辛酸。
毛主席惋惜她的遭遇,更心疼眼前这个小女孩,如此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多变故。
于是他弯下身,微笑着对刘思齐说:“以后你当我的干女儿,好不好?”
年幼的孩子比成年人更能敏锐地察觉到情感的善恶,小刘思齐从眼前这个叔叔眼中看到了疼惜与关爱,于是她大声地回答道:“好!”
此后,刘思齐便成了毛家窑洞的小客人,常常去他家中玩耍。

不过,快乐的童年是短暂的。
1939年,刘思齐随父母一起前往苏联,在路经新疆时被反革命者扣押,继父遇难,她与母亲也被一起关进了监狱。
直到1946年,经过中共中央的反复谈判,被关押在新疆疆域的一百多名干部与革命者,才被释放出来,并由专人护送到延安。
时隔多年未见,毛主席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干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不过,在毛主席眼里,她还是以前那个喜欢玩闹的可爱小女孩,于是他嘱咐着刘思齐:“明天再来我家玩啊!”

就是这一次,在毛主席家里,刘思齐第一次见到了毛岸英。
彼时毛岸英刚从苏联归国,第一时间便回到了阔别整整十九年的父亲身边。
两人第一次见面,刘思齐就有感于毛岸英的真诚随和,她亲切地管他叫“大哥”。
不过这次见面后不久,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毛岸英便参了军,跟随部队开始作战,之后又前往山东参与了土改运动。
1948年,毛岸英再次回到了延安,在宣传部担任编辑工作,这时,看望母亲的刘思齐也正好来到了西柏坡,一呆便是一个多月。

而刘思齐,正是十八岁的美好年华,情窦初开的时候。
她与英俊周正的毛岸英很快就互生了情愫,即使在分别之后,也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察觉到儿子情感动向的毛主席,也对这门婚事十分满意。
自己从小就中意的干女儿,嫁给自己的大儿子,真是亲上加亲的好事。
而张文秋也对俩人的婚事一口答应下来。
就这样,在1949年的10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为长子主持了婚事。

婚礼上,毛主席送的礼物是一件大衣,他风趣地解释说:“白天岸英穿着御寒,晚上把衣服盖在被子上,你们两个人都暖和。”
就这样,两人喜结连理,婚后的生活依然繁忙。
毕竟毛岸英与刘思齐都是那个时代,有理想的进步青年,即便刚刚完婚,二人也没有耽误学习和工作。
刘思齐继续在学校求学,毛岸英则主动申请深入基层历练自己。
1950年6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党当机立断地做出了派遣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决断。
新婚不到一年的毛岸英,也悄悄在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面对正因阑尾手术住院的妻子,一向行事果决的毛岸英迟疑了,他最终只是在探望妻子时,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
躺在病床上的刘思齐急忙问:“去哪里呢?”
毛岸英只得生硬地转移话题,问她有没有看过最近的时政新闻,知不知道有个朝鲜半岛。
此话一出,冰雪聪明的刘思齐心中悟了。出身革命烈士家庭的她,自然深知国家大义远胜儿女情长。
最终,她选择了沉默以答,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只是一遍遍叮嘱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
二人谁也不曾想到,此次一别,便是天人永隔了。

作为志愿军先头部队,毛岸英被调派驻守总部。
而志愿军总部,一直都是敌军火力集中的危险之地。
1950年11月25日,敌军照例开始日常空炸袭击,毛岸英与众人躲进了防空洞内。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
任何机要的情报都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否则很可能会贻误前线战机,因此等到敌军第一次空袭结束不久,毛岸英就急匆匆跑出防空洞,往作战室赶。
谁知已经离去的敌机却再度飞来,并开始倾斜大量汽油弹。
顿时,整个志愿军总部被火光环绕。

等人们终于控制住火势之后,才在废墟砖瓦中发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尸体手戴苏式手表,人们根据这一特征才判断出,这就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毛岸英。
消息传回国内,已经是次年的一月,当时毛主席听到消息后,一语不发,只是沉默着点燃了一支又一支烟。
好半天,他才跟通报消息的工作人员表示:“战争嘛,总是要有牺牲的。”
作为一名情感细腻的父亲,此刻他所面临的悲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面对命运交与的巨大悲痛,毛主席还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内化吸收。

伤感之余,他更是担心起了新婚不久,还等待着丈夫归来的刘思齐。
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小姑娘,是否能承受得住如此巨大的打击?
毛主席不得而知,最后,他选择让周围的人员对刘思齐封锁这个消息。
这一瞒,便足足瞒了三年有余。
期间,刘思齐联系不上毛岸英,也收不到他消息。她不止一次前往毛家,跟毛主席打听毛岸英的情况。
毛主席总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战场机密为由来搪塞住她,只求让这个致命的噩耗来得再晚一点。

后来,刘松林在报纸上看到了朝鲜战争停战的消息,得知很多将士都已经回了国。
既然战场上局势明朗了起来,按理说也该得到毛岸英的消息,两年多的杳无音信,让刘思齐终于忍耐不住了。
她直接跑去询问毛主席:“爸爸,你说实话,岸英到底去哪儿了。”
自知终于瞒不住了的毛主席叹了口气,又点起了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把事情的真相原原本本地讲述给了刘思齐……
闻言,刘思齐的心几乎立刻就被撕碎了。
她趴在毛主席膝上流泪满面,毛主席则安抚性地摸着她的头,表示:“我的长子不在了,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父爱如母,视如己出
之后的日子里,刘思齐寝食难安,还患上了严重的脑神经衰弱症状。
看到自己昔日疼爱的女儿如此情形,毛主席也是心疼不已。
思索再三,他决定让刘思齐换个环境,前往苏联留学,继续学业。
刘思齐也不愿沉浸在睹物思人的伤痛之中,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毛主席的安排,只身前往莫斯科大学,学习数理专业。

本来以为是新生活开始的篇章,但刘思齐在莫斯科的日子,过得却很是不顺。
由于语言与环境的不适应,她更是逐渐在课程学习上掉队。
她想换个专业学习,又害怕被周围人笑话轻视,因此在信中跟毛主席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担忧与纠结。
毛主席收到信后,对她的个人意愿表示了支持,并劝诫她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在组织申请中得到同意,不滥用身份特权,随时都可以做出改变。

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后,刘思齐鼓足勇气,中断了在莫斯科的学业,取道回国转学文科,研究起古典文学方向。
1958年,毛岸英离世的八年,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回了国内。
那段峥嵘的岁月,真正地落下了帷幕。
这些年里,毛主席时常开导刘思齐再婚,不要望门守节,孤苦度日。
这一次,刘思齐没有直接拒绝,她只是泪流满面的表示,还没给岸英扫过墓,祭奠过他的英灵,她无法安心开始新生活。

最终,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刘思齐和妹妹邵华,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榆洞山附近的烈士陵园内。
昔人已逝,唯留墓冢。她抚摸着丈夫的墓碑,长跪不起,一声声悲泣令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了却这桩心事后,刘思齐一回国便大病一场,但她撑着孱弱的身体坚强地完成了学业,并接受国家分配去了科研院,从事翻译工作。
此时的刘思齐已年过三十,仍然茕茕孑立,独身一人。
放心不下的毛主席,一直在托人为女儿物色合适的对象。

终于,于他人的介绍推荐下,毛主席相中了一个不错的小伙子——现任强击机副师级教员的杨茂之。
他为人正派忠厚,也有苏联留学的经历,家世清白,与刘思齐十分般配。
毛主席还为此特地给刘思齐写信,表示:“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
有缘的是,这个杨茂之早在1954年,就曾在苏联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与刘思齐见过一面。
就这样,在命运的指引下,刘思齐与杨茂之越走越近,并最终于1962年正式完婚。
在婚礼上,毛泽东亲自提笔写下新作《卜算子·咏梅》,将其当做贺礼之一。
其中那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谓是应景之极。

结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虽然在以后的岁月里,刘思齐开始了新的生活,并组建了新的家庭,丈夫宽厚,孩子可爱。
但她对毛岸英的思念却没有在时光中褪色蒙尘,那段曾经的美好岁月始终珍藏在她心中,愈久弥新。
而如毛岸英这般为国捐躯的烈士,更是永远为后人所缅怀祭奠。
在她痛苦挣扎的岁月里,是毛主席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爱护,这种爱护更像是一位亲生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亦如同母亲般细腻周到。
感怀伟人,亦感怀那段风云骤起,英雄辈出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