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纽约的一户华侨家中,一声稚嫩的婴啼传出,屋里屋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谁能想到,若干年以后,这个女婴会成为中国“外交部五金花”之一,成就非凡,享誉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闻生婴儿照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1963年,唐闻生正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这学校可不一般,要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

抗日军政大学

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则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后来为了适应形势,响应党的政策和号召,几经变革迁移,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外交生力军。

它给当时极度缺乏外事教育的中国添上了最大的空白,使中国外交国际化真正意义上开始普及,是中国共产党外交事业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专注培育建设中国、国际交流人才的外事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窑堡

建校之初,毛主席亲自为俄文专修学校改定并题写校名,其中国教育界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而唐闻生童年随父旅居美国,耳濡目染,英语基础以及见闻见识遥遥领先于国内许许多多同龄人。

回国后,由于错过小学招生时间,于是唐闻生在家自学了半载,第二年开春,稚嫩的唐闻生成为了北京东城区明明小学三年级的插班生,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唐闻生毕业照

又过了三年,聪颖过人的唐闻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师大附中。也许是早年旅居美国的经历,也许是父母有意无意地培养,也许是家庭氛围使然,亦或是心系国事,唐闻生在高考之后毅然报选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而以她的成绩,在同类高校中可以任意挑选。很快,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唐闻生得以如愿入学。

入学后,唐闻生不忘初心,潜心修学,勤奋不缀,以至于她的英语水平凛然众人之上。

虽如此,唐闻生依旧平易近人,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的集体活动,始终活跃在校园活动一线上,是老师眼中的高材生,是同学身边的小公主。

北京外国语大学

在校的几年,唐闻生父亲的战友,周总理的随身英译员冀朝铸,曾多次造访北外挑选合格的翻译人才,收为弟子,日后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外交事业留备新的骨干。

此时唐闻生正值双十年华,品学兼优,冰雪聪明,热情洋溢,她流露出的青春气息和书生意气感染了已为而立之年的冀朝铸,他当即相中了唐闻生这匹千里马,并寄予厚望。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唐闻生天资过人,加之勤学不缀,她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五年的学业,1965年4月,被分配到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英语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冀朝铸

适时,唐闻生意气风发,热情正盛,怀揣着青春的美好愿景和对祖国未来的展望,投入了紧张繁重的翻译工作中。

不久,唐闻生被予以重任,得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甘野陶先生的英语译员。当时芬兰大使来华,举行了一场宴会,周总理以及甘野陶先生均受到邀请,唐闻生随同前往。

唐闻生虽然是第一次进入外事场合,但却始终镇定自若。宴会上,唐闻生言行得体,礼仪周到,一下子引起周总理的注意,周总理很快想起这是总理译员冀朝铸的推荐的人才。

坐在周总理旁边的唐闻生

“好好干,用两年时间赶上你的师傅!”周总理十分看重这个小后生,给予殷切期望。

厚积薄发,独当一面

“安民之本,在于择交”,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地拥有国际话语权,必须用外交展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清政府往后至民国,以及建国初期,由于长年累月的战争,经济发展近乎停滞,缺少基础工业和重工,军事力量薄弱,我国在外交上一直处于劣势,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提升,我国迫切需要改变外交地位上的不平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外事频繁。

毛主席和斯诺

1970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于万众欢呼声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
1970年11月1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将军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1971年盛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假道巴基斯坦秘密首次访华。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应周总理邀请,实现历史性上首次访华,期间与领导人毛主席会面,结束两国多年彼此孤立和敌对局面,亦为之后两国建交以及中国加入国际外交舞台奠下基础。

尼克松访华

此时,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稳定,但局部战争和热点问题频发,中印之间摩擦不断,中越战争一触即发,南海问题悬而未决,中国迫切需要发出中国声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声援,与美国建交势在必行。

唐闻生临危受命,平肩担重任,寸舌译文章。外交工作重之又重,唐闻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以忘我的精神,服务于人民外交事业。她不仅是中美从对抗走向缓和的参与者,也伟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唐闻生默默服务于中美建交的准备工作中,而她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中美正式建交之前,一切工作都是绝密的,为了确保谈判筹码的保密性和和解的成功率,一切人员都精简到了极致,人员的选定上,除了冀朝铸和唐闻生梁师徒外,就只有王海容和极少数高层干部及其他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闻生

人员缺少,繁重的翻译工作就压到了唐闻生的肩头上。唐闻生年纪之青少,处事之精干,让冀朝铸的夫人汪向同女士记忆尤为深刻。

1965年4月至1977年9月,唐闻生的身影活跃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外事场合,以活泼不失庄重,严肃不失风趣的风格,给不少来访的外国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基辛格

国际友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唐闻生“sweet”,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博士也被唐闻生的业务能力和风格魅力所折服,甚至打趣道:“南希·唐可以竞选美国总统”。至此,唐闻生的倩影在中外各种传媒中频频出现。

建设祖国,服务人民

1971年,唐闻生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影响她一生的光辉时刻,唐闻生不辜负党和组织对她的培养,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她的期望,愈加努力,磨练翻译技巧,在工作之余,阅读了许许多多外文书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与时俱进,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

唐闻生

两年后,在毛主席最后一次出席并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唐闻生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直至今日,外交部现职官员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依旧是唐闻生,她在外交部担任的最后职务是党组成员、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

上世纪80年代,唐闻生让贤新人,甘为人梯,退居二线,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大业中。于1994年3月至1998年6月任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此时的唐闻生已经年近半百,仍然未有婚嫁,依旧兢兢业业奋斗在建设的一线。

然而中国的铁路建设也恰恰在此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困境。

唐闻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在财力物力极其短缺的情况下,1953年到1960年期间,我国每年建成交付的铁路里程1377公里,反而到了八十年代,年均交付铁路里程仅344公里,1991年全国新建铁路竟低至100公里。

全国铁路建设缓慢的同时,铁路每年上缴的营业税税率也在逐年下降。而把目光放到国外才发现,不仅中国,似乎全世界的铁路行业都走到了瓶颈。

美法等国的铁路业面临着更大的尴尬,发达国家新秀日本也在此列,老牌强国英国也未能免俗。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国在建设铁路的同时,美国却在拆铁路,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极大动摇了国内铁路工作者的信心。

雪上加霜的是,随之而来的铁路“夕阳论”不断发酵,甚至一度影响到高层决策,铁路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也在逐年下滑。

然而中国铁路建设的困难不止于此。1993年4月21日,在京九铁路建设工地现场,时任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向上级反映了钢材短缺的问题。

虽然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钢产量已经达到年产1亿吨,但还是供不应求。

但恰逢改革开放,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中国制造的传奇也在此开端,各种产业对钢材的需求到达了顶峰,无以复加,可谓“一钢难求”。

本就资金短缺的铁路部,又遇到如此激烈的大环境,简单的竞价已经无法解决钢材短缺的问题。失去政策的帮扶,时隔数十年,铁路建造再度面临缺钱缺物的难题。

而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有着丰富外事经验的唐闻生入驻铁路部,给举步维艰的铁路建设带来一丝曙光。

唐闻生

唐闻生一手抓有关国际组织中铁路方面的工作,承担援外铁路项目实施中需政府管理、协调、监督的工作,一手抓归口管理国家铁路对外友好交往、智力引进、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工作,运用自己多年的外事技巧沟通协商、引进外资。

尤其在与日本方面进行非常密切合作期间,唐闻生更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好在经过全体铁路部门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京九铁路得以完美交付,中国铁路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即使到了今天,中国铁路都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国铁集团发布的财报,国铁集团2020年净亏损555.05亿元,其下属的18个铁路局中12个都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沈阳、成都等铁路局亏损额达上百亿。

唐闻生

要知道,铁路建设成本十分昂贵,平均每公里便要超过1亿元,而在一些地质环境恶劣的区域,造价更高。除此之外,铁路的维护成本也需要纳入考量范围。

在不被国人理解的背后,是铁路不为人知的“李代桃僵”。铁路网络覆盖的全国化,不少偏远地区借助便利的铁路交通,源源不断地向外地输送特色产品。同时利用发达的社交媒体,开发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呈现井喷式发展。

除此之外,高铁还将带动相应的城市群建设,形成“同城效应”,推动相关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更带动了西部的经济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建设。

因此铁路的建设不能用简单的盈亏状况来评价。

唐闻生和她的战友用事实证明,路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直至今日,唐闻生回忆起在铁路部的峥嵘过往,眼神里依旧有光:我对铁路工作还是很有感情的。

大业未尽,不以家为

唐先生为国奉献一生,至今未婚,回首往事,她心中除了回荡起往日工作时的澎湃之情,更多的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

唐闻生

在那些年代,国际表面上和平稳定,实则暗流涌动,国家内局动荡,外有强敌环伺。

也许,在唐闻生心中,儿女情长已非自己的头等大事,加上得以近侍伟人,耳濡目染之下,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主席和唐闻生

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如今中国的繁荣昌盛,是前辈披荆斩棘,我们只有踏着前辈血的足迹,砥砺前行。让我们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