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二战时,坦克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是各国地面部队的头号主战装备。通常情况下,一辆坦克车组的成员有五人,其中就有一个副驾驶,为什么那时各国都要给坦克配副驾驶?

二战时,坦克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是各国地面部队的头号主战装备。通常情况下,一辆坦克车组的成员有五人,其中就有一个副驾驶,为什么那时各国都要给坦克配副驾驶?
以当时最著名的三款坦克来说,德国的“虎”式、美国的M4“谢尔曼”和苏联的T-34,坦克车组成员都有五个人,具体是:车长、驾驶员、炮手、机电员和装填手。
车长自然是整个坦克车组的灵魂人物,也是整个坦克车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负责指挥全车作战;驾驶员顾名思义,主要负责驾驶坦克行进;炮手负责操控坦克炮射击;机电员负责控制机枪和车载电台通信;装填手负责装填炮弹。苏军坦克除了坦克连或坦克营的连长车营长连配备电台,普通坦克都没有电台,所以,普通坦克上的机电员其实就只负责操控机枪,就是个机枪手。
这样五个人是一辆坦克的人员标准配置,当然如果少了一个人,问题还不大,就是让机电员兼任装填手,在炮战时临时客串装填手,基本上还能正常运作。如果少了两个人,只剩三个人,那么就让车长、炮手来客串机电员和装填手,这样勉强还能保证坦克作战,但效率肯定是要打折扣了。这样三人车组已经是最低限度了,也就是车长、驾驶员和炮手三个位置是必不可少的,再少人手坦克就无法正常运作了。

一个坦克车组五个人在坦克里的位置,通常是这样的:车体前部两人,驾驶员在左,机电员在右;炮塔里三人,车长和炮手两人在炮塔左侧,炮手在前车长在后,装填手在炮塔右侧。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说了半天怎么没有副驾驶吗?
其实,副驾驶只是俗称,正规专业的说法就是机电员。因为机电员的位置和驾驶员并列,都在坦克车体的前部,而且是在驾驶员的右侧,正好是家用小车副驾的位置,所以就被认为是副驾驶了。
那么,二战时,各国装甲部队都会在坦克车组里配备副驾驶(机电员)这样一个岗位?机电员只负责操纵机枪和电台,像苏军坦克大部分还没有电台。而且坦克上的机枪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有什么必要就是为了操控机枪和电台多安排一个人?看起来,在坦克车组里这完全是个可有可无的岗位,有什么必要性吗?
说白了,就是一个备份人员,如果其他岗位上的人员出现伤亡,那么机电员就可以马上顶上去。平时又一直是在一起生活训练,相互之间比较默契,即便少一个人,对于配合协调就更注重了,所以在同一个车组里的机电员就是最理想的后备人员了。
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和兵员,不止是二战中的坦克成员,都是历来提倡一专多能的,这就跟武器发展讲究通用零件是一个道理。坦克驾驶员,如果在战斗中负伤了、牺牲了怎么办?整个车组就停在那里等死、等战斗结束?这显然不行,得继续战斗,那么就必需有人代替驾驶员继续来驾驶坦克、继续战斗。这不是很好理解吗?

事实上坦克乘员组并非就是只有驾驶员有后备的副驾驶,每一个岗位都有替代者的,只要不是车组全体阵亡,就得立即按需要重新进行人员调配编组,以保证坦克还能正常运作,继续作战。一般来说坦克里最重要的是车长,这个位置是一辆坦克的灵魂。原则上,只要乘员组还有一个能动的,都要保证这辆坦克还可以开炮,还在继续战斗。当然,实际战斗当中,也不是这么死板,要根据当前任务区分轻重缓急;继续开炮,哪怕只为吸引敌人火力,牺牲已经市区机动性无法动弹的自己,来掩护队友车组作战。不开炮,用同轴机枪扫射敌方步兵,压制敌军,协助己方步兵进攻占领地方阵地。暂时停止火炮机枪攻击,开动坦克跟上大部队,继续保持作战阵型,掩护队友进攻或步兵进攻。这些都是选项,要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尽量最佳的选择。
不过实际上,坦克内部,由于空间限制,尤其在行驶或战斗中,副驾驶替代驾驶员继续驾驶坦克,也不是很容易。相对来说,装填手替代炮手继续开炮还更简单一些。因为在坦克炮塔和车身里互相换位子非常困难,如果驾驶员出了问题,先要从坦克里钻出来,搬开驾驶员,再让副驾驶坐上驾驶员的位置。所以我们更多的会看到已经无法开炮的坦克,也会在敌阵中继续碾压、冲撞,依靠这种方式来继续作战。
同时,无论游戏还是真的战争,对坦克这种武器稍有了解的人,也都知道,坦克在战场上的存活率,与机动性是成正比的,除非实在没办法,尽量不要选择原地不动。在现代战争中,如果坦克无法动弹时,继续开炮或许有一点吸引敌军火力的作用,但丧失了机动力,就成了活靶子,基本没有悬念,很快就会被敌军摧毁。
所以在坦克丧失机动力的情况,各国军队都是鼓励乘员放弃坦克逃回来,组成新的坦克车组,配上新的坦克继续作战。这样弃车保人都肯定比在原地等着被连人带车报销合算。

一个常年训练,又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坦克车组乘员,远比坦克本身更珍贵。在二战最血腥的苏德战场,比方库尔斯克战役,德方以极其优秀的战术,打出1:10的战损比,苏联红军第181坦克旅全员覆灭。但德军熟练坦克兵的损失却是难以弥补的,苏联红军就是靠这种钢铁与血肉的堆砌,不计代价的拼消耗,阻止了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红军的战略合围,导致德军库尔斯克战役的最终失败,从此再也没有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作为坦克兵,在这种血肉磨坊的战斗中,没有思考保存自己的权利,除了碾压着战友和敌人的尸体继续前进,然后倒下,为身后的战友铺垫通向胜利的道路外,还能有第二条路吗?这时要么前进,要么用自己的血肉与自己的爱车融为一体,一同化为阻碍敌军的路障!成就现代钢铁骑兵的荣耀和丰碑!
二战结束后,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为了提升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各国在研制新坦克时都开始减小坦克的外形尺寸,以减小被发现被击中的概率,这样就势必要减少坦克车组的人数,机电员也就是副驾驶自然就第一个被取消了,战后各国坦克的车组人员配置,主流就从五人车组改为了四人车组,副驾驶也就随着不见了身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