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一路狂飙突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看似彪悍的战斗民族,兵力庞大的苏联红军为什么如此弱不经风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一路狂飙突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看似彪悍的战斗民族,兵力庞大的苏联红军为什么如此弱不经风不堪一击?

严格来讲不止苏联红军,也包括之前的沙俄军队,之后的俄罗斯军队,这个所谓的战斗民族,一直有一种蛮横莽撞的性格,这对于需要高度组织性的军队来说,就是这个战斗民族的军队,一向在指挥上粗枝大叶,执行上马马虎虎,能赢下来的战争,几乎都是靠把战争规模越堆越大,最后靠着体量上的优势才赢的。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为欧洲压路机,就是靠大批灰色牲口堆出来才得到的名声。

二战中,正好赶上苏联军队大清洗,中高层军官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批只有忠诚度而缺乏专业军事素养,特别是没有中高级军事指挥经验的低级军官,只是因为善于唯上,不但自己得以避免被清洗的厄运,还得以被提拔晋升,有的还是火箭式提升,以补充中高级军官的空缺,这一情况给苏联红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德国进攻之前已经显露无疑,那就是在1939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一开始五十万机械化装备的苏联红军,被区区数万芬兰军队阻拦在曼纳海姆防线,状况之惨无以言表。以至于催生出芬兰西蒙·海耶斯那种至今也无人能破的狙击记录,据说一堆堆苏军士兵围着烤火,身边人被狙杀也无动于衷,完全就是要么你杀了我,要么我接着烤火的绝望心态,西蒙·海耶斯可以打完了自己携带的所有子弹后,还能混进苏军队伍里,收集足够的子弹,再退出来到远处重新开始新一轮狙击……然后直到1940年初,苏联红军改由铁木辛哥担任主帅,重新整顿组织,补充人员物资,再投入九十万人的庞大力量,这才一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人投降,老天,当时芬兰总人口才三百万人……

这样的军队,一旦遇上训练精良,又有充分实战经验的德国军队,而且德军玩的还是装甲集群快速突击,分割包围的全新战略战术,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万的苏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老实说,苏军基层部队打得够凶猛了,但是没用,这是上层组织指挥上的问题,再狠再强的部队,一但被人包了饺子,断了后路,顶个几仗,弹尽粮绝后,除了战死和投降,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战争初期的几次大的围歼战,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觉得应该先主动撤退,以避敌锋芒,但斯大林坚持不同意,要死怼德国,苏军的指挥和士兵素质又确实不如德国,才几次大会战,德国就几乎吃光了苏军在西线的主力部队。当然德国自己也有问题,太高估了自己,到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居然都没开始全国总动员。三板斧下来,没劈死苏联,被苏联人顶住了,才发现自己居然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后勤保障,于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压路机”缓过神来,又隆隆启动起来。

在东方,苏联和日本曾经在东北有过两次边境冲突,虽然苏联都取得了胜利,但都是凭借了巨大的数量优势,兵力,装备,后勤,物资消耗,各方面的碾压式优势,才取得了胜利,可谓惨胜。如果两军兵力、装备以及后勤补给都相当的情况下,日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苏军。所以日军战后总结,日军对苏军足以以一敌四。

到二战后期,苏军出兵东北,已经属于痛打落水狗了,此时的日本关东军之前的精锐早已被抽调一空,徒有七十万人的空架子,典型的稻草人部队。所以,在东北,表面上看苏联红军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实际上,即便面对如此不济的日军,苏军的伤亡一点都不低,而且在日本投降前,也没能攻占一个日军联队级部队坚守的堡垒,也没有占领任何一个中等以上城市,只好拒绝了日军的投降,硬生生多打了五天,到8月20日才停火。战绩实在令人汗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苏联成为一个能够和美国分庭抗礼叫板争霸的超级大国,甚至一度还处于战略攻势的强手,可是从上到下,大咧咧到死的粗疏传统一直都没有改变,其实单从训练上说,苏联红军的专业化并不差,训练水平也配得上大国地位,可是打什么仗都要先作死作到真死都不肯认真起来,包括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强盛时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九十年代以大压小打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都是这德行,似乎每一次战争,苏联人或者说俄国人都不信邪,都要先把能吃不能吃的亏都先吃上一遍再说。再回顾沙俄时代,跟英国扶持的土耳其打的那些仗,也一样的路数,所以怎么说呢?苏联红军的弱,其实不是真弱,在任何时代,他的军事水平,训练水平都在强国之列,从来就没有被甩开过,可是上上下下的态度,一直很成问题。

在苏德战争初期,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中,苏军遭到惨败,双方的伤亡比超过20:1。苏军战斗力这么弱,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俄罗斯人尚武但不善战。

高晓松对俄罗斯人的评价——打架厉害的民族,打仗最菜。德国人打架最菜,打仗最厉害。俄罗斯人打架厉害,打仗最菜。所以,俄罗斯人尚武,但不善战。

第二、二战之前斯大林对红军的大清洗。在这场大清洗中,五个元帅被杀了三个,三分二以上的军长、师长被杀。很多军队的指挥系统成建制被破坏。斯大林此行无异是自掘坟墓。如果没有这场大清洗,二战时苏联的伤亡可能会减少十倍。所以,从这点来说,斯大林非但不是苏俄的英雄,而更应是罪人。

当然,挺过了德军的三板斧,加上美英的援助——朱可夫就评价过战争中美英的援助是胜利的重要原因,只是现在出于种种原因,对这点就刻意忽略。仅仅截至1941年底,美英在半年内(世纪上真正开始援助也就三个月)向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就有飞机约900架,坦克约760辆,数量虽然不多,性能也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在苏联武器装备大量损失,军事工业撤退到乌拉尔山脉以东,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生产,正是青黄不接的最艰难时刻,绝对是雪中送炭。此外,美英援助最重要的是运输车辆,以及苏联自己无法提供的战略原料和设备。美英向苏联累计提供了各种运输车辆42.7万辆(是苏联战时汽车产量的1.5倍),摩托车3.5万辆(是苏联战时摩托车产量的1.2倍),还有轮胎560万件,橡胶10万吨,特别是高辛烷航空汽油260万吨(是苏联战时航空汽油产量的24倍!几乎全部是美英提供的)。补上了苏联最匮乏的短板。朱可夫在提到美英援助时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

而一旦苏联满血复活,“压路机”的优势全面展现,和资源匮乏的德国打起了消耗战,那么,德军的失败就无可挽回。

整个二战时期,苏联总共动员了3000多万人参战,巅峰时总兵力达到1200万人以上,从总兵力规模上与美国并列第一。但考虑到美国本土并没有受到攻击,而苏联在战争初期丢失了全国半数人口的欧洲领土,那么,苏联的这个动员规模就非常惊人了。

德军在东线苏德战场上总共战死约400万人,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军队在苏德战场上战死约100万人,合计约500万人。而西线德军总共战死约40万人,南线地中海战场战死约10万人,合计才只有约50万人,只是东线的十分之一。

从这点上,毫无疑问,苏军确实担当了抗击德军主力的重任,而且歼灭德军的数量也是美英盟军的八倍,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