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队卷土重来,民营口腔需要慌吗?

1高调回归的“国家二队”

1月10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举行了签约仪式,中电旗下的电建医疗正式交由国中康健运营,最后一批央企医院基本完成了剥离。

2022年底,国资委、国家卫健委、发改委、医保局等13部门联合制定《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支持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国有企业作为国家二队,成为了公立医院、民营私立医院之外的另一社会医疗服务供给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开始后,民营医院面临的运营风险加剧,大投入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有行业数据显示,仅2020年民营医院的整体亏损额就高达1300亿元,约是公立医疗体的60余倍。

民营医疗辅助公立医院的功能作用,难以有力释放发挥。

在咬牙坚持的民营医疗中,以眼科牙科为主力的民营专科医院虽然相对轻松,却也普遍存在着优质资源稀缺、医疗供给乏力的弊端与痛点。所以,国家资本的高调下山,一方面意在提升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拉动社会医疗服务供给的有力引擎出场。

《工作方案》指出,国企办医与政府办医院享有同等待遇,不仅在等级评审、设备配置许可、医疗卫生用地划拨等各类审批上与政府办医政策共享,符合条件者还能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资格与公办医院画等号。

如此政策红利加持,国资办医在规模和发展扩张上的集团化优势可谓一骑绝尘,而大体量带来的管理优势也会利于国资办医的后续积淀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医疗服务的有力组成部分。

例如大家熟悉的国药集团,就已陆续接收了东风汽车集团、哈电集团、中车集团、中国能建等10余家国有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医院网络覆盖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区市,形成综合医院与口腔、妇儿、肿瘤医院等多种特色医疗机构并存的立体诊疗格局;通用技术集团也累计合作大约20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共承接医疗机构300余家,机构分布超过20个省市,年门急诊量接近3000万人次,成为了央企医疗集团的主力之一。

2民营口腔的忐忑有几分

有人担心,国资办医既有优惠政策的实力扶持,又颇有“将当年被公立和民营瓜分走的天下夺回来”的气势,那么其卷土重来后,会不会对元气尚未恢复好的民营口腔产生大的威胁呢?

倒也未必。

做好医疗的公益性、国企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平衡说着简单,实施起来却也让很多国企医疗曾深陷藩篱。

国资办医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没有财政补贴作后盾的条件下,无法如公立医院一样彻底盖章“公益非盈利”的属性,但公众对其又有公益性职责的期待;在事业属性的体制框架以及国有资产监管之下,无法如民营医院一般灵活于市场变化之中,例如不断更新的用人机制以及接轨市场的薪酬机制。

众做周知,和肿瘤、心脑等医疗不同,口腔医疗服务带有相当程度的消费属性,尽管有着医疗本位的底线坐镇,但也无法阻止市场化进程下其消费色彩的日益浓厚。例如,民营口腔医疗与医疗美容的牵扯,就在互相表面“嫌弃”的同时,持续更加紧密,这也是目前不可否认的行业事实。

所以,对于国资办医来说,最终能否有效释放医疗生产力来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就曾经的历史教训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一只脚迈入市场经济,另一只脚留在计划经济的中庸套路,大概率是不灵的。

口腔医疗赛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机构在多年的发展洗牌中已经握实了相当的市场份量,且支柱企业们也在一遍遍刷新后开始走向明确化、规范化。如何在国资的背景中更游刃有余的适应市场经济,还是相当考验国资办医的运营管理能力和规划改革魄力。

结 语:

国资办医曾有过“暗黑时刻”,历史的遗留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不论是要走“大专科小综合”,还是专科医院连锁,国资办医想要在口腔市场快速占据一席之地,还是要经历一番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