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这句成语的,大概和知道司马昭之心的一样多。而说这句话的人,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可能最多只到他被人当街刺穿,却鲜有人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位少年天子的生前身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髦,系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丕虽然有九个儿子,却总共只有三个亲孙子;在曹芳被司马师废黜后还活着的,就只剩曹霖的两个儿子曹启和曹髦了。因此,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十月,十四岁的曹髦作为和皇室血缘最近的宗室成员,被迎入洛阳,登基为帝。

尽管《三国志》中,曹髦的本纪内容很多,但是内容除了按惯例记叙当年发生的大事和重要的诏书以外,基本上就是曹髦和大臣们讨论儒家经典的内容。作为一位执政六年的皇帝,生平几乎无事可陈,实在是一件很令人奇怪的事。

当然,这并不能怪曹髦能力不行,而是司马昭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按古代的惯例,天子十五岁就应该亲政;但是直到曹髦死,他都没有过亲政的机会,因为当时秉政的是比司马懿、司马师能力更差,但是更为阴险狠毒的司马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昭是司马家族的第三代执政者,但是此前在政坛上的表现比起他哥司马师更加乏善可陈,文治武功他是一样也沾不上,而且年轻时还长期厮混于洛阳的贵族子弟圈,沾染了不少名士习气。他刚一上台,就和父兄的老部下诸葛诞翻了脸,直接造成了淮南第三叛,还引来蜀汉和孙吴的两面夹击。若不是邓艾在西线防御得当,以及东线吴军自乱阵脚和淮南叛军内讧,恐怕曹魏的历史就得终结在公元258年了。

但是,可能是上天的眷顾,司马昭成功地平定了诸葛诞,并借机给自己加上了大都督、相国、晋公、九锡等一系列篡权夺位的标配头衔。同时,各地接连不断地“祥瑞”也仿佛预示着,改朝换代就在不远的将来: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青龙出现于轵县井中;五月,青龙出现于元城县界井中;

甘露二年(257年)二月,青龙出现于温县(司马氏老家)井中;

甘露三年(258年),青龙频繁出现于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五月,诏令为司马昭加九锡,司马昭辞谢不受;

甘露四年(259年)正月,两条黄龙出现于宁陵县界井中;

甘露五年(260年)正月,日食;四月,司马昭接受了九锡。

连续四年,每年都有龙出现在温县及附近县城的井中,而且逐渐从青龙升格成了黄龙,在那个没有摄影技术、只靠嘴巴和文字传递信息的年代,这样的所谓“吉兆”到底预示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而甘露五年的日食,更让人们惶恐不安,大家都在猜测,也许真的到了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曹髦也心知肚明。当黄龙出现时,他并没有接受百官有关“祥瑞”的朝贺,而是冷冷地批复道:“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甚至还专门写了几首诗对这些“祥瑞”进行讽刺。

而司马昭自导自演的“受九锡”闹剧的完成,也意味着他距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了:此前,只有王莽、曹操、孙权三人曾有此殊荣,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未曾越此雷池;而他对国家的贡献,除了平定了一场本就是针对他而爆发的诸葛诞之乱外,实在是乏善可陈。面对这样的人,不到二十岁的曹髦能心甘情愿地把帝位交出去吗?

曹髦是年轻人,不气盛自然不能叫年轻人。作为魏武帝的曾孙,他自然不能心甘情愿地向司马氏低头。五月己丑日,他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王经、王沈和王业叫来,对他们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对皇帝这番石破天惊之语,王沈和王业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有王经劝阻道:“陛下!当年鲁昭公想要诛灭季孙氏,结果反被驱逐出境,为天下笑。现在满朝文武几乎都是司马氏的人,想要扳倒他绝不简单;况且宫中侍卫空缺,您振臂一呼,云从者能有几人?如果此举不成,恐怕日后为祸更深,请陛下三思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王经说出来的,还有他不知道的、或是知道了但没说出来的:三年前,孙吴皇帝孙亮也曾想要诛杀权臣孙綝,结果还没出宫门就被身边人拦住,最后被废为会稽王,又被继任皇帝、自己的哥哥孙休杀害。毕竟,作为小皇帝,想要在没有外援和合适机遇的情况下以卵击石般地诛杀这些大权臣,成功的概率基本就是零。

然而曹髦根本就没听进去,直接带着数百随从(可能大部分都是宦官)冲出宫城,直逼司马昭府。半路上,遇到带兵巡视的司马昭幼弟司马伷,司马伷想要阻拦,曹髦大吼一声:“我乃大魏天子,谁敢阻拦!”吓得司马伷扔掉武器直接逃回去见司马昭了。就这样,曹髦几乎没有任何阻拦的走到了宫门口。

由于事出突然,司马昭府上乱作一团,谁也没想到曹髦这么有种,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就在此时,禁军统领(中护军)贾充带兵赶来,想要阻击曹髦。面对黑压压的禁军,曹髦只用了两个字就让他们集体放下了武器:“放仗(放下武器)!

此时,贾充做出了一件引发了巨大争议的事情:他把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军官叫了过来,对他说:“司马家要是倒了,咱们这些阿附的也就没命了。相国对你恩重如山,你觉得你应该怎么报答他?

成济会意,提着长矛迎着曹髦走了过去,一下就将曹髦刺了个对穿,这位二十岁的年轻皇帝当即倒在血泊之中。当日,洛阳天降暴雨。

曹髦死后不久,司马昭的叔父、八十岁的太傅司马孚赶来,冒着大雨伏尸痛哭:“陛下之崩,是臣之罪啊!”已经被司马氏几乎收服的群臣也罕见地集体爆发,要求司马昭必须惩治元凶。而最后的处理结果,只是白手套成济被夷灭三族而已;唆使成济的贾充什么处罚都没有,甚至还和后来的晋武帝结了亲家;至于司马昭本人,呵呵。

那么死者曹髦本人呢?死后第二天,皇太后(在司马昭的逼迫下)下诏,说曹髦“惰性暴戾”,甚至想要毒死自己;他带人并不是要出宫,而是要进太后寝宫将自己杀害,多亏了贾充带兵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场弑后惨剧的出现,死后以庶民之礼安葬。

两天后,曹髦被葬于洛阳西北瀍涧之滨,史载“下车数乘,不设旌旐”,虽说在司马孚的力争之下改成了按诸侯王礼安葬,实际操作上却仍是极度从简。洛阳百姓知道这是前天遇害的少年天子,都在道旁默默伫立,悲不自胜。

曹髦之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皇帝在任上于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杀害。这一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让司马氏的政权从建立之初就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不义之感,也让魏晋之交的政治空气变得更加恐怖。而他以二十岁的年轻生命,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要为之,不禁让人痛惜而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