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礼仪文化里,红白两事是人们最为看重的,尤其是在古代。因为他们觉得这两样是人一生中的大事,理应要看重,不留遗憾。因此本着这样的原则,人们对于殡葬仪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和讲究。就比如仪式中长子“摔瓦盆”这一环节,至今一些农村地区仍有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殡葬仪式

古代殡葬礼仪的进程

纵观历史,殡葬礼仪的确立,最早则要追溯到《周礼》一书。后世基本都是以它作为蓝本,途中虽有改动,但万变不离其宗。

《周礼》

说到它的繁荣时期,就不得不提到唐、明、清这三个朝代。初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推行“法治”和“礼制”并重的治国方针,制定了多本关于礼仪制度的书籍,其中对于殡葬制度的描写,更是占比极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自《周礼》以后,殡葬制度的又一高峰。而殡葬制度最后的繁华则是明清两代,明朝时期,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在外流荡吃了不少的苦,所以他极为看重 “孝义”,懂得感恩。在位期间,曾亲拟祭文,作为范本推广全国。之后更是对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对其生活中的大小琐事,一一都有提及。清朝时,更是下发通俗易懂的《幼学故事琼林》,将礼仪制度普及给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其中就包括殡葬礼仪的描写。等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人们对于殡葬制度开始渐渐变得简洁。当时恰逢胡适母亲逝世,胡适为了以身作则,就删减了就是殡葬的一些腐败的礼仪,殡葬制度也由此脱胎换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适

“摔瓦盆”的由来

在大致了解了殡葬制度之后,我们回到正题,再来看一下前文所说的“摔瓦盆”,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由来。

关于这一仪式,并没有什么书籍资料对其正面描述,基本上都是源自一些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则是“范蠡说”

范蠡

大家都知道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曾因辅佐越王勾践复国,而闻名天下。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我们现在所敬奉的财神,就有他的席位。据说当时范蠡辞官后,游历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那里的人们基本都是以种地为生。由于连年干旱的缘故,村子里的百姓过的十分凄惨。范蠡见此场景,于心不忍,便把制陶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还教授他们一些生意上的小技巧,让他们好以此为生。没过多久,村民们都变得富有了起来,这个村子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当地有名的 “商业村”,范蠡也因此定居了下来。时光匆匆而逝,就在范蠡生命垂危之际,村民们纷纷围在他的身边说:“多亏有先生传授我们技术,我们才能从苦海里挣脱出来。我们无以为报,便让这陶盆代替我们陪你离去吧 !” 于是啪!的一声摔碎了瓦盆,习俗也由此诞生而来。后世便也开始纷纷效仿,把这一仪式加到了殡葬礼仪中,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与哀思。

至于为何要由长子摔瓦盆,则是和旧时的宗教理念有关,旧时人们讲究长幼有序,所以这一庄重的仪式自然也是率先考虑长子了。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仪式在城市地区早已不见了踪影。有人说它的存在是封建迷信,理应剔除。有人说它不过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法,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