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傲马蹄病,一日尽览长安花。
在中国,通过读书和考试改变人生命运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考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转折点,
每个家庭的重要仪式。

《理想照耀中国》中林铭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原本是一家钢厂的青工,厂里很看重他,让他参与学习先进技术。不过,胸怀大志的林铭,一直都有上大学的愿望。
尽管多方劝阻,林铭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参加了高考。最后成为港珠澳大桥岛内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
同年,570万有志青年与林铭一起参加高考,
包括后来被人们敬仰的学术导师袁俊英。
家庭背景好,奠定学术方向

1958年,袁俊英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在上海出生。
出身书香门第的袁俊英,自然受到了很多学问的熏陶。
我的外祖父是法国文学翻译家李清雅。他的祖父是有机化学家袁开吉,主要研究生物碱化学。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叔叔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
或许是因为家庭原因,袁俊英找到了未来奋斗的方向。
高考状元,开启学术之路
如前所述,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元年,袁俊英是570万追求学业的年轻人中的一员。

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袁俊英以上海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修生物化学,
开始了她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四年的本科生活一眨眼就过去了。袁俊英深感学术博大精深,并未急于步入社会,而是继续在学术道路上前行。1982年顺利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
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
袁俊英的学业成就让她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袁俊英的学术成就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就在她考上研究生的前一年,
国家颁布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计划。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是国家为培养生物化学顶尖人才,国家资助学生出国留学而设立的项目。这个项目成就了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家,直到今天在学术界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袁俊英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公费出国留学。同时,她并没有放弃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探索,向更高层次发起挑战——到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哈佛,她遇到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导师——罗伯特·霍维茨教授。

1989年,袁俊英顺利获得哈佛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学位。一路经历了五试六将,她依旧不满足于现状,似乎想要冲破学业的牢笼。
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MIT可以说是世界知名理工人才的摇篮。在马萨诸塞州的研究经历使袁俊英的学术造诣更加深厚。
学子有成,选择留学美国任教
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一个哈佛博士,一个马萨诸塞州博士后,足以让袁俊英获得成功。读完所有的学位,袁俊英有了更多的选择。

留在美国,还是回国?袁俊英选择了前者。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的一年,她顺利进入哈佛医学院任教,一边攻读学位,一边做助教。
六年后,袁俊英于1996年正式成为哈佛医学院副教授。
成绩斐然的她,只花了 4 年时间成为哈佛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顾名思义,就是一经聘用,可以一直聘用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考核。更重要的是,没有辞退压力,同时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

这样的条件无人能抗拒,为袁俊英在美国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在美国的实验室里,袁俊英一直在研究细胞死亡的机制,颇有建树。他已成为世界上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死亡基因的生物学家。
传承学术,回归祖国怀抱
除了自身的学术发展,袁俊英自哈佛医学院任教以来,一直专注于发现生物学人才,
并培养了多名生物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工作。

或许是因为在美国的研究逐渐成熟,内心也越来越渴望回到祖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让生物学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这样的愿望让袁俊英抑制不住自己纯真的心,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内。
2006年,在美国度过了半生的袁俊英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国后,袁俊英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博士生导师,带领中国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而此时的袁俊英,有了科研成果,指导中国博士生就更加熟练了。

因为中美两国的研究背景,走在生物研究前沿的袁俊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更加透彻。这一时期,在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学术上看,袁俊英无疑是成功的。
她在学术上的不懈探索和在生物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为国内外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也有人质疑她。
完成度之后,他为何不立即回国,而是选择在美国任教?尤其是当所有人都知道她的学业成就是靠祖国的支持取得的时候,对她的质疑就更加严重了。
长期以来,出国留学的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的确,我们的祖国需要在一些专业领域走在科研前沿的精英,为祖国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每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
或许有些精英人士认为,等到科研成果成熟后再把成熟的果实带回祖国才是正确的选择。
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加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态去批评别人的做法。
只要我们牢记使命,不忘身上流淌的血液,传承融入骨髓的中华文明,时刻感受孩子的心跳,
我们将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