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一问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书初出时,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

阅读《牡丹亭》,观赏《牡丹亭》,成为一时风气。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而《牡丹亭》里杜丽娘,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上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浪漫主义,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死而复生,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而《牡丹亭》完全突破了现实的束缚。

很多人读完《牡丹亭》后,无不为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感动落泪。

近日,我又重读了一遍《牡丹亭》,发现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爱情传奇,同时也是一本写给父母看的育儿书,尤其书中揭示的三个道理,放在今天,依旧适用。

一、孩子的思想是禁锢不了的,禁锢越强,反坑越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丽娘原本是个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她美丽、聪慧,能背四书,精通女红,临慕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绝代佳人

然而就这样的一位美人,长到16岁的年纪,却连自己家的后花园都没去过。

因为他的父亲南安太守杜宝,只是想按照封建思想把她培养成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因此丽娘一天到晚就是待在房间看书、做女红、练字、画画等,白天如果睡一会午觉都要挨骂。

杜宝为此还请了个老学究陈最良来教女儿读书,但只不过是想要用经典的教条来束缚女儿的思想,希望“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

而丽娘的母亲虽然心疼女儿,但也是被封建社会思想奴役的牺牲品,她跟杜宝一样地希望把丽娘教成贤妻良母,看到女儿裙子上绣了成双结对的花鸟都怕女儿妄动情丝,听说女儿去了后花园,更是将丽娘的丫环春香找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最后杜丽娘的父母成功了吗?

显然没有,因为当丽娘一旦步入了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她那无可排遣的春闺幽怨便如洪水般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经由花神的指点,终于在梦中跟书生柳梦梅走到了一起。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是否许多父母都以对子女好为名行禁锢子女思想及行为之实?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就像有位网友说的那样:

老子胳膊比你粗你就应该听老子的。文化素质低的家庭也“禁锢”,文化素质高的家庭也“禁锢”,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酒后辱骂殴打加恐吓,一个是晚餐时的讨论与教诲,你说孰优孰劣?

2.注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重视孩子精神上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丽娘的身边,除了父母就一个婢女春香整日为伴,唯一可以接触的男人,除了父亲杜宝就只有她的老师陈学良,而陈最良又是一个迂腐呆板的老学究,根本不了解女学生的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杜丽娘,物质生活也许是富足的,但是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让她感到非常的苦闷。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样的苦闷和孤寂,直接导致了杜丽娘一个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发展成了为爱而生的深情女子,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燃尽生命的全部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些,她的父母不但一无所知,更是难以理解。悲剧因此发生了。

孩子是社会人,很多父母都很注重对孩子的物质培养,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上的世界

据科学家分析,女人一天要说2万字,男人要说7千字,才能释放完说话的动能。

而似丽娘这样的深闺女子,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扬眉吐气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宝作为父亲,对丽娘还是“关心”的。

当他得知女儿游园生病后,也会心疼。但只要一涉及到官场上的事物,杜宝便立刻将女儿的生死抛之脑后。

尤其是后来,得知丽娘复生后,不仅不去确认真假,还要将前来报信的女婿柳梦梅打死,还说丽娘是妖女,要皇上派人擒拿。

甚至丽娘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肯相认,其实说到底,杜宝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官场上的尊严。因为在杜宝眼里,丽娘已经不“清白”了。

又要回到那个问了很多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养孩子?

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养儿防老?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还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种使我们自己脸上有光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纪伯伦的这首诗 ,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参考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卷四、汤显祖《牡丹亭》,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