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有一个热词儿,叫死磕。

死磕原本是北京话,意思就是没完,和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的意思,如“跟丫死磕”。

在我看来,人要将一件事情做好,还真少不了“死磕”精神。

1.李子柒:现实中的造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4日下午,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中,李子柒被评选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

获选的理由是:

她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叠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

的确,很多人说看李子柒的视频,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一袭古装穿梭在山间田野中,找寻应季应地的食材,而后通过她的那双巧手,将它们变成一道道传统地道的中华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李子柒对生活的态度也告诉我们一蔬一饭的来处,看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却最懂人间烟火。 ​

李子柒似乎无所不能。

美食就不用说了,砍柴、酿酒、做秋千、胭脂、拉蚕丝被、染布做衣服,还会做刺绣和活字印刷”,甚至还会盖房子、搭桥,最佩服的是她一个人将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古法的方式做了出来。

难怪有网友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李子柒不会做的。”

有人觉得李子柒的成功是因为她赶在了短视频的风口,但在我看来,没有人是天生就会这么多东西,李子柒超强的生活能力肯定是有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面对困难不畏惧的死磕精神。

李子柒小时候父母离异,6岁的时候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被打得半死不活。父亲过世后,她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后来,爷爷又去世了,14岁的她只能去城市打工养活自己和奶奶。

那一年,奶奶生了一场大病,她不想以后留下遗憾,于是从城市回到家乡,开始尝试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发短视频,后来慢慢走红。

从她前期发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开始是用单反拍摄、手机剪辑的,她一个人不仅要进行内容拍摄,还要对视频进行后期剪辑,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一条仅有几分钟的视频,经常要花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还是在现有技术和内容的时候,很多时候,拍摄之前还需要花时间学习技术,比如为了拍摄兰州拉面的视频,李子柒就是先找了一个地道的拉面师傅学了好几个月,后来拍摄什么的就用了整整3天,一共拍了200多个镜头,废掉的面粉有20多斤。

真是应了那句话,视频两分钟,拍摄5小时。而实际上,远远不止。

李子柒曾发布过一条视频,呈现她一个人当一个团队用的时候,所付出的艰辛。

“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

我觉得央视评李子柒说的那句话很贴切: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

面对困难的死磕,这是我从李子柒身上看到的最宝贵的精神。

2.《哪吒》导演饺子:我命由我不由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暑假的时候,有一部国产动漫电影霸屏荧幕,这部电影就是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电影中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宣言相信在每一个观影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就在前两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经过票房补录后票房突破50亿元,成为继《战狼2》后第二部破50亿的影片,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位。

《哪吒》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饺子,原名杨宇,1980年生。大学读的医科专业,也就是说,他非“科班”出身。

饺子一直痴迷动画,因此大三那年,他下定决心转行。

不是动漫专业的,他就自学,什么MAYA、CG都学了个遍,得益于此,饺子在毕业后进入一家三维动画广告公司工作。

但没多久,他就辞职了,专心在家做起了动画。

在这期间,饺子的父亲在他毕业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也退休了,因此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饺子和母亲两个人仅仅靠着母亲1000多块钱的退休金生活。

条件的艰苦,加上很多人都不看好饺子弃医在家的“不务正业”,饺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饺子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靠着死磕到底的精神,饺子的第一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终于出世,耗时三年零八个月。

这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共斩获了国内外30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评委会特别奖”。

这些荣誉肯定了饺子的努力,也助他成为制作动漫路上的敲门砖。

在制作《哪吒》的时候,饺子的死磕精神更是发挥到极致。

据饺子自己说,《哪吒》的初稿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后来又经过了66版的修改,光剧本就用了两年时间,关于哪吒的角色形象前期设计了100版,最后制作成电影又用了3年。

工程太大就拆分交给了60多家外包公司,1600名动画人齐上阵,最后从5000多个镜头里选2000个,特效镜头约占全片80%。

这才有了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吒儿。

有句话叫:哪有什么天才!坚持做你喜欢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这句话送给饺子,特别适合。

3. 外团导游:其实都是硬着头皮死磕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有个外卖小哥为干好工作自学英语的新闻上了热搜:

来自江西的徐小超,三个月前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外卖骑手。为了克服遇到外国客户无法交流的窘困,他下决心要学好英语。

于是在送单之余,他每天都会在咖啡店学习英语,还“蹭课”成了一名翻译的“插班生”,店里的老外也都是他练习口语的对象。

小徐没有因为困难就退缩不前,而是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这让我特别佩服。

这位快递小哥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大刘,大刘是个导游,我们在一次旅游的途中认识,当时他带着一个好几十人的外团,对着当地的名胜古迹滔滔不绝地讲着,那标准的伦敦腔以及流利程度让我羡慕不已。

因为我也是学英语的,便找个休息的间隙过去问他,你的英语也太好了吧,听得我都惊呆了。

没想到大刘却有些害羞的告诉我,其实他大学的时候,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过,口语也是一塌糊涂。听他这么说,我更感兴趣了,于是便问,那是怎么有今日的战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自网络

大刘告诉我,其实都是硬着头皮死磕的结果。

他说上学那会儿没把英语当回事,后来来到现在的旅行社,经常会接待一些外宾,为了工作需要,只好逼着自己学习。刷没有配音的欧美剧,听BBC的广播,甚至看英文原版书籍,加上经常会跟老外打交道,一来二去,这英语水平居然上来了。

我突然想起那句话:成功没有捷径,唯一的出路就是跟困难死磕。

无论是李子柒、饺子,还是快递小哥和大刘,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跟困难死磕到底的精神,而这精神,成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困难,你跟丫死磕了吗?

注:图片源自网络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