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援的战略意义与影响

从朝鲜战争爆发开始,苏联开启了大规模对华军事和经济援助,其重大意义和影响包括对中国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两个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加快了中苏军事全面合作的步伐,而且开启和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全面现代化转型换装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坦克营

除1950年9月至1951年紧急援助交付中国的10个成建制陆军师装备外,苏联总计为朝鲜前线提供了36个陆军师的装备,1952年底开始苏联后继60个师的第二批大规模援助,主要用于中国军队全面现代化转型。当然苏联的军援远不只局限于中国陆军,而是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现代化改造,援助范围囊括海陆空三军。

对华大规模军事援助,对苏联和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虽然战后冷战初期,美苏对峙最关键的地区是欧洲前沿,但是远东却是苏联的薄弱地带。

《六四协定》对新中国陆海空三军迅速走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主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集结在中亚、西欧至北欧一线,而远东地区直接面临美国、日本、南朝鲜等国形成的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军事政治联盟,因此苏联必须在远东方向具备强大的安全依托或屏障,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依托的战略支撑。这就是斯大林时代一直试图对中国发挥重大影响的战略驱动力。

因此斯大林对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也是相当重视的,从斯大林对帮助中国建立空军的积极态度就能反映出中国在苏联大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格-15的引入,让志愿军空军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的喷气式歼击机

当时中国空军尚处于创建初期,空军战略理论还是一片空白,中央对空军战略地位和运用都处于探索初期的时代,苏联提供了全套理论体系和装备体系,不仅帮助新中国迅速建立了强大的空防体系,也使得苏联远东侧翼得到了意义重大的安全保障,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堡垒地带瞬间推进千余平方公里,一直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

苏联军援与中国陆军现代化转型

无论是1950年10月开始交付的第一批和1952年底开始交付的第二批陆军装备,苏联方面都是按照1946年以后苏联陆军师编制的装备清单,其交付的不仅是整建制武器装备,还包括苏军战后标准化的陆军师编制,对华输出了全套苏联军事理论体系,以及转让相应的武器装备生产技术。

图注:通过苏联援助,中国空军的实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1951年秋,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感叹说:“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产党中国就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通过这场战争,新中国越打越强,打出了 一个当时实力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空军。

按照苏军1946年改革后的编制,在56个完全按照苏军编制整编的解放军陆军师中,每个师满员额为14963人,师司令部以下编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独立57反坦克炮营,工兵营,侦察连,警卫连,炮兵指挥连,交通连,通信连,防化连,野战医院,械修所。

这两批苏联军援不仅成建制地输出陆军师装备体系,还包括总部直属部队、工程与通信等支援与辅助部队的成建制装备。最为典型的是提供总部直属炮兵预备部队的成套装备援助。在后勤保障辅助兵种方面,苏联主要成建制地提供军用工程装备和车辆以及大量的配套器材,包括门桥、冲锋舟、军用轻便桁梁便桥、施工机械等。

入朝之前解放军的坦克装甲部队情况

在陆军装备援助内容中,装甲兵装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战后陆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陆军装甲化和机械化,苏联对华成建制的装甲战斗车辆援助,不仅仅是装备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其作战理论体系的交付体现。

正通过铁路运输中的志愿军T-34坦克部队

最初的装甲部队援助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为建立和培训中国的坦克装甲兵部队,根据中苏协议,苏军派遣1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于1950年11月来华,由中国组织10个团的机构对口接收装备和接受训练。

实际上这10个团的装甲战斗车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的第一批先进装备,因此中央也希望借此快速培养装甲兵骨干作为种子部队,并未将这10个团的装甲自行火炮部队编入最早接收苏式装备的10个陆军师,而是单独将其整编组建了3个坦克师,其中每师建制内编有2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摩托步兵团、1个炮兵团等,同时组建了3个独立坦克团以及基地训练团。

据资料统计,到1950年8月30日,解放军总参直属预备装甲兵战斗序列中总计有第1、2、3战车师,第26特种战车师,这些都属于总部级别的装甲兵预备部队。此外,1950年在苏联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批队属独立战车营,不过这批部队最初是装备各型坦克375辆,各型装甲车272辆,各型汽车和工程车597辆。

自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间,中共代表团数度访苏洽谈对华援助问题,其中包含请求苏联帮助中国组建现代化的装甲兵内容,但解放台湾军事准备是两国军援商洽的主要内容,海空军建设排在优先地位,尤其是尽快建立国土防空体系内容是首要议题。

1950年5月22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苏联首席军事顾问切尔卡斯基向毛泽东和朱德提交装甲兵使用和发展建议,是中国引进和组建苏式装甲兵集团的纲要性文件。苏联向中国转交装备,以及帮助中国组建和训练,都是按照该文件以及附属大纲实施。在此之后,为了将美日装备整合使用并等待接装,将一系列独立坦克营合并为独立坦克团,又组建了5个军委装甲兵直属的坦克独立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字后,“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克拉克上将就撰文感叹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

只不过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9月15日美军发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场急转直下的不利态势,彻底打乱了中国军队建设的原有节奏和军事准备方向,中央将计划用于解放台湾的军援经费,转而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军事斗争之中。

同年8月23日,总理周恩来就致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聘请10名苏军装甲兵军事顾问,9月7日许光达致函中央提出购买坦克装甲车辆等,都表明这一阶段中苏之间的装备引进,以及中国装甲兵建设都是在按计划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中国装甲兵依旧是以日式和美式坦克战斗车辆为主,并未开始列装引进苏联援助的装备。仁川登陆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建设才开始紧急提速,成建制紧急采购装备。

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要求在1950年11月末紧急提供一批坦克装甲车辆。由此可见,对装甲兵建设出现了迫切的需要。装甲兵建设不仅是装备的采购,还包括基于装备性能指标的编制配套,这样才能形成高效的协同作战,以及形成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

1950年国庆阅兵时登场的T-34/85中型坦克

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装甲部队是按照日式和美式轻型坦克装备性能指标而组建,相比之下,性能强大且能够独立遂行高机动火力突击与装甲集群冲击作战模式的苏式装甲兵装备,解放军日美杂牌装备的建制完全不能适应。

为此,苏联方面将采购清单划分为以建制为单位的配套采购和交付,实质上对快速培养中国装甲兵从士兵到指挥员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基于朝鲜战场形势所迫,而且苏军具有丰富的装甲兵速成训练经验。

在此之后,为了将美日装备整合使用并等待接装,将一系列独立坦克营合并为独立坦克团,又组建了5个军委装甲兵直属的坦克独立团。

这10个团的批装备在1950年12月交付完毕,早于紧急援助30个步兵师的装备完成交付,此时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中接收的作战车辆共拥有300辆T-34-85、60辆IS-2和40辆ISU-122。解放军第1、2、3坦克师撤换全部的旧式日美型号坦克装甲车辆,将其移交给装备部,此后这些老旧坦克又用于新组建的8个坦克独立营的人员训练,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完全退役报废。

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师

尽管苏联对华援助的坦克自行火炮团编制是类似苏联步兵师属团的结构,减少了中型坦克连,加强了自行火炮,作为独立坦克团交付,但是人民解放军计划在此基础上构建规模更大的坦克装甲部队建制。在中苏双方确定了援助清单之后,解放军开始了第一轮装甲兵整编计划。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阅兵时登场的IS-2重型坦克方阵

解放军的坦克师组建的基本原则是在两个独立坦克自行火炮团基础上,加入一个搭乘载重卡车行军的摩托化步兵团、一个载重卡车牵引的摩托化炮兵团、一个载重卡车牵引的高炮营等部队,组合成坦克师。

这样的坦克师编制不同于苏联陆军的坦克师。解放军1950年的苏械坦克师总体上完全按当时苏军坦克师的建制对应组建,但是中型坦克连总数却少得多,各种坦克数量也较苏军坦克师少得多,相当于减编的苏军坦克师。

关于苏联援助装备型号的非议

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国内有观点认为,当时苏联对华隐瞒了新型坦克的情况下,仅提供老旧的T-34-85系列等。不符合历史事实。早在1948年全世界就注意到了苏联装备新一代的T-54系列坦克情况,中国也很清楚这一信息,并在1950年2月就已经向苏联军方了解过相关信息。

阅兵式上的SU-76自行火炮

由于当时斯大林批准的对华军援额度约3亿美元,中方计划主要用于加强海空军建设,尤其是国土防空装备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当时并未将大批量采购装甲兵武器放在优先地位,更没有大批采购新型坦克的可能。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很清楚苏联方面这种情况,且紧急请求清单中,也并未要求苏联提供新型坦克,只是强调尽快交付和保障10个团的供应规模。同时库存和储备也是苏联决定军援装备型号的重要因素。

1946至1950年苏联陆军装备大调整中,陆军中型坦克仅保留配备85毫米以上口径坦克炮的T-34-85和T-44系列,淘汰76毫米及以下口径火炮的各型老式坦克,包括T-34-76等几个系列坦克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装甲部队的ISU-122自行火炮

与此同时,战后研制和投产T-54/55新型主战坦克开始批量交付苏联陆军列装。这种状况表明,苏军新型坦克还没有在苏军部队大批量装备,弹药储备也刚刚展开,而卫国战争后期老式的T-34-85系列等坦克和弹药依旧是苏军主力装备和战略储备。

T-34-85中型坦克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出现的型号,但该型号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苏军坦克师和机械化师主力装备,同时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苏联对外军援的主要型号之一。到1960年底,苏军还有20%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配备该型坦克。

苏联援助的T-34-85T坦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直服役到90年代,在老挝和越南军队服役到2018年以后目前依旧是一些国家的现役装备。

初始版本的T-54坦克,还在使用与T-34上类似的炮塔

IS-2重型坦克也被称为斯大林2重型坦克,尽管西方一直对这种坦克的机动性和装填速度嘲讽有加,但其是朝鲜战场上令联军闻风丧胆的志愿军坦克。而ISU-122自行火炮是二战期间最有影响力的自行火炮,配备的是与IS-2重型坦克相同型号的D25系列加农炮,相当于减配的IS-2重型坦克,而且外形更加低矮,战术行踪也更为诡秘,使其成为威震敌胆的装甲武器,以至于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和地面炮兵将打击志愿军的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伏击阵地作为朝鲜反装甲作战的重点。

志愿军坦克部队在朝鲜作战情况

1951年3月31日,战车1师在加强战车2师3团、高炮营、工兵营后作为志愿军装甲兵第一梯队入朝作战。与他们同时入朝的还有战车26师53团的人员,不过他们并未携带装备入朝,而是负责在朝鲜回收、修复缴获或者被遗弃的联合国军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先后有3个坦克师、6个批次坦克独立团、7个批次坦克自行火炮团参战。

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机关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51年3月至1952年6月,由战车第1师师部组建的志愿军司令部下属装甲兵指挥所时期。1952年6月进入战线相对稳定的阵地战之后,改为志愿军坦克兵第1指挥所,作为朝鲜战场前线指挥所。

执行抗登陆作战准备的志愿军坦克部队

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时期(1951年3月至1952年6月)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装甲兵参加大小战斗共246次,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击毁自行火炮20门,摧毁敌地堡工事864个。志愿军装甲兵损失情况是,被击毁9辆坦克,26辆坦克不同程度受损,随后大部分被修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志愿军坦克炮威力普遍较大,而且采取的是阵地隐蔽狙击为主,因此联军坦克装甲车辆中弹毁损较重,联军受损车辆和装备中,多数因难以抢修回收而被放弃。从装备损失角度看,志愿军装甲部队在与包括美军在内的联合国军装甲部队的对抗中取得了全面优势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