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生在女厕里的纠纷传遍全网。哈尔滨一地铁站女厕所内,一女子发现有个男童站在厕所坑位里,就对孩子说:“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能进来。”随后孩子家长称该女子伤害了孩子心灵,将女子堵住要求道歉。双方在厕所内发生激烈争吵。拍摄视频的女子问道:“我为什么要取得他的原谅?”孩子妈妈说:“因为你给他说哭了。”女子表示这里是女卫生间,男孩不能进。孩子妈妈却说自己孩子年龄很小,才6岁,并反问道“谁说这么点孩子不可以进女卫生间了?”一位小男孩在旁边哭泣。随后疑似有工作人员上前拉架,但男童妈妈并没有冷静下来。

随着这段视频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舆论一边倒地批评这位妈妈。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于公于私,这位妈妈的行为都不占理。别说是6岁,两到三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性别观念。在公共场所,她堂而皇之地带这么大的孩子进入女厕,本来就不应该。
对面这位女生,看到男童出现在公共女厕,感觉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适当提醒一下,也是她的权利。至于这位女生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这位妈妈如此不依不饶,要求对方道歉,态度如此蛮横,还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妈妈言行之间丝毫没有认识到让自己的儿子进入女厕所,对于他人所造成的困扰。
妈妈带男童进女厕女更衣室所引发的纠纷,实在太过常见。在以往类似的争吵中,虽然公众早已达成了不该带男童进女厕女更衣室的共识,但是在一些具体案例中,也会体谅妈妈的困境,比如没有家庭卫生间,或者没有爸爸陪同,不放心孩子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些理由在哈尔滨的这个案例中并不成立。这位妈妈在吵架的过程中,有一位男士曾经出现在公厕外面,视频当中没有点出身份,可能是孩子的爸爸。既然有男士陪同,为何还要让妈妈带入女厕?该带孩子上厕所的时候不在,吵架了却能第一时间赶到,做事全凭自己方便,丝毫不考虑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就别怪现在受到舆论指责。
从这位妈妈在视频里的态度来看,她是真不觉得6岁的孩子进女厕有什么不妥,反倒怪对方没有当过妈妈,缺失同理心。“这么小的孩子,他懂什么?”一些家长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恰恰是此类纠纷屡屡爆发的根源,也是最值得重视的地方。
一叶知秋,如果6岁了,家长还不给他树立性别观念,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没有和异性相处的界限感,不会尊重女性,这对孩子实在不是一件好事。6岁的孩子也已经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被妈妈带进女厕所因此被人指责,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家人有错在先,看到妈妈如此歇斯底里地吵架,孩子心里更加害怕,再怎么看,该道歉的都该是孩子的家长。他们不仅应该对这位女生,更应该对孩子诚挚地道歉。
每每有此类纠纷发生,舆论都会从诸多方面反思,提出很多解决办法。排在首位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适幼化改造刻不容缓。商场、地铁、火车站等公共空间,应该设立更多的家庭卫生间、母婴室,让带孩子出门的家长没有后顾之忧。虽然不排除有个别不自觉的家长,但大多数妈妈带男童进女厕,确实也是实在没有办法。
这位被舆论口诛笔伐的妈妈,让人想起前两天在火车站候车厅喂奶的另一位妈妈。为了抚慰哭闹的孩子,一位哺乳期妈妈不得不掀起衣服在候车厅喂奶。此后陆续有几位陌生女子用身体围成“人墙”,帮她遮挡保护隐私。
这两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反映出来的一个核心矛盾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隐私,然而公共场所还相对匮乏的母婴资源,无法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一些纠纷或者令人尴尬的事件。
解决这种矛盾,既需要整个社会给与硬件上的支持,也需要个体的努力。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的权益,越来越希望儿童能接受健康的性别教育,如果一些家长还不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观念,重视性别教育,那被反噬的还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