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老爸在县城买了房子后,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过农村的老家了。老家的房子是16年新盖的,3层半的砖房,用地面积180多个平方。曾经是那么的惬意。房间管够,东西随便放。

对于蜗居的概念,还是自己在外面买房后才知道。家具也好,家电也罢,总得抠着尺寸买。大了放不下。小了有空隙。对于我这么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这么精打细算的日子过的是真的憋屈每次过年回家看着意见了挤在不到120平的商品里,相信很多90后的朋友都跟我一样,小时候或多或少有被大人骗的经验。毕竟,在我们那个年代,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名词,究竟有什么用,谁也不知道。爸妈没听过,我也不敢讲,万一来个男女混合双打,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被骗这种小事,那就跟闹着玩似的。比如我爸,小时候每当我不老实读书的时候他就爱念叨:你小子就接着混蛋,好好地混过这几年。到时候读不了书,就老老实实跟我下地去。但凡你有能力考得上,多少钱我都花。要是你自己不争气,没考上大学。诺,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哎,你别说,我还真不负我家老爷子的厚望,连躺带混整了个本科文凭。从毕业那一刻开始就失业了。得嘞,咱也不哭咱也不闹。踏踏实实地回老家准备接手我那一亩三分地。然后我发现地没了,就很突然。村里的叔叔伯伯教孙子孙女的套路也换了:娃啊,你可要好好读书啊,你们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那会吧,再不济还可以踏踏实实搁家种地,到你们这,如果没有文化,打工是肯定没人要的。地也没得种,只能混吃等死了……

我家的地一部分盖了个房子。一部分被征收修了高速 。剩余夯不啷当加起来也不足半亩。前些年爸妈在家忙着养猪,地也就荒了。这两年虽然猪也能养了。当时地也确实不能种了。一年到头,怕涝怕旱;怕干热风;怕冷空气;关键是就算老天爷赏饭吃。一年下来刨去农药,种子钱,用脚趾头都能算出来还不如找个工厂做保安划得来。每天看看报;刷刷手机;开个门,关个门;登记个车牌一天也就过去了。悄悄摸摸混上一个月,不管刮什么风,下什么雨。都有工资拿。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曾经我也以为我家是因为实在忒磕碜了。才半亩地,所以没种庄稼。爸妈倒腾养猪,倒腾蔬菜生意,就是不种地。后来发现地多的也不种了。我们邻居家,由于姑姑多,一个人6亩多地,还是连一片的那种,也是荒了好些年,现在,杂草足足都有半人高。自从征地后在县城买了房子,我家隔壁已经好久没见过亮灯了。一家三代6口人,宁可挤在县城120平不到的商品房里,也不愿住农村的别野里。这就是21世界的农村现状。

曾经,上百户人家的村子。那要是搁国外,妥妥的一个大城镇啊。现在,除了一栋栋的闲置楼房连着一间间破败的瓦房。还有就是那被房子侵蚀的不能再小的村道。(每次回家都是限宽门的补考,地狱级难度的那种)。早已没有了记忆中的味道。

自从不能养猪后,爸妈也很少回老家了,毕竟县城的医疗和生活都相对便利。如今的村子还在坚守的老人要么融不进县城的节奏,又或者是掏空了腰包给孩子买的新房实在腾不出多一间老人房。

至于情怀一说,界限最少要出了自己这个县城,或者出省。毕竟县城和农村之间没有太多的隔阂,多少同村老友都在县城住。空了遛遛狗,打打牌。或者一堆老头老太太跳个广场舞什么的。总比在农村招猫遛狗的强。更要命的是现在农村既不能养殖,也不能耕种。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人白天骑个单车或者电动车去县城溜达或者做点临时工,晚上回家睡觉。把家当酒店的,远远不止商品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家里的地荒了好多年了,直到新规出台。几户人家才凑钱找了个挖机把地重新修整好了。大抵也都是买点青菜种子,随便撒上。至于有没有收成,没人在乎。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新冠那会,好歹吃了几个月的有机蔬菜。吃了几个月的萝卜,白菜,就是几家人园子随便摘那种。就那段时间的物价上涨速度,这些青菜值老鼻子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