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先在这里祝大家,新年身体健康、远离病毒!
再来谈谈这两天的新闻,中国有句老话叫纸里包不住火!
随着这两天的消息密集传来,上海开始迎来这波感染之后的重症高峰期,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多。
有上海的医生承认上海的疫情90%都是有发烧之类的症状,而重症患者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记者:该院急诊就诊量较之前出现翻番,在急诊当中80%都是新冠感染,而其中老年人比例又占据了40%~50%。

还有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那就是在就诊感染新冠的65岁老人中,有肺炎表现的占了一半左右。
新冠肺炎已经进行了整整3年了,还记得2022年初,张文宏研究了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医学影像,称其不是“大号流感”,认为这种变异株“会咬人”。
他表示,当时不少人认为奥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与德尔塔株相比,奥密克戎毒力确实是明显下降了。
但最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奥密克戎确实“会咬人”,脆弱人群会出现肺炎症状,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
中国的感染者基数这么庞大,哪怕它只“咬”几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群,也会让我们心中很痛很焦灼。

此外,更加让人担心的是,据专家披露,这次上海已经已经检出奥秘克戎毒株高达30个。
没错,不仅有“北京株”和“广州株”在上海会师,在上海竟然有同时有30个奥利克戎的毒株在打架。

检测结果显示,很多地区流行毒株还相对单一,比如北京跟福建正在流行的毒株主要是内蒙来的BF.7,四川跟广东主要是BA.5.2,说明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还是BA.5家族的毒株。
所以之前大家分享的新冠病程才高度相似,都是嗓子痒,发烧,头痛,鼻塞,咳嗽。
而最近,上海检出了当下在美国正在流行的XBB.1.5毒株,这个毒株如今正在在美国大杀四方,与此同时带来了较大的伤亡。
这不禁让人担心,疫情会不会再次在我们国内形成新一轮冲击波。

01
已经有上海人
说自己二次感染了
打开各种社交软件,已经刷到不少上海人,说自己二次感染了……
这些上海人的第一次感染,基本都是今年4月到5月期间,据统计当时累计超过60万人感染了新冠。

而现在半年过去,刚好也是专家所说的“3-6个月有二次感染的可能”,结果上海人又迎来了放开后的这一波。
12月25日,上海男生@一拳超人马溪冬 发布视频称,自己再次感染新冠。
这个视频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位博主说自己第一次感染是在2022年3月29日,当时连续发烧3天,体温高达39℃,没有一晚能睡好觉。
除了感觉自己很疲惫之外自愈后无明显后遗症,很不幸,在12月23日这位博主二次感染了新冠。
但这次症状比第一次轻了很多,除了喉咙痛、鼻塞,没有发烧,而且相比第一次感染,二次感染对胃口和身体状态的影响也很小。
胃口不见,全身也有力气,而且他观察周围二次感染的朋友,大多情况都一样,不是很重,第四天就转阴了。

除此之外,网上也有不少上海网友分享了“二次感染”的经历。

那么,前后两次感染的上海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体验呢?
从目前网上能够看到的网友分享来看:
有人说,二次感染后,症状是比第一次要轻了,表示上次像大号流感,这次像普通感冒。

媒体也报道了一位“时隔半年、二次感染”的上海人。这位上海小哥也说,第二次感染的症状要轻很多,没有发烧,只是咳嗽和鼻塞。

看着不少人分享自己“二次感染”相对轻松的经历,有不少朋友都开始觉得“二次感染”没什么了不起。
但实际上,我们绝不能对“二次感染”掉以轻心。
因为,这些网友分享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感受。
就在那些介绍自己“二次感染”相对较轻经历的帖子下,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更加严重的“二次感染”经历。
有人二次感染之后的症状就明显比第一次感染更明显,更严重。


我相信这些网友分享的“二次感染”经历都是真实的。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并不相同,导致“二次感染”出现不同的症状是可以理解的。
看着网友们分享的“二次感染”经历,还是那句话:
无论症状如何,都不能再肆无忌惮调侃病毒,放松警惕了。
02
国门打开
新一轮疫情危机即将到来
这几天,网上传闻这样一个搞笑的现象。
自从放开后,感染者加倍激增,但一些人好像“初生牛犊不怕虎”,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充满自信,新冠小意思,3天就能搞定。
甚至有人还传言:“早阳早心安,早阳早解脱”。
如此嚣张,如此自信,如此乐观,但最后,却一个比一个打脸。
如今,这帮吹过牛皮的人,一个个哀嚎不已,苦不堪言。

不是反复发烧,就是浑身乏力,亦或是咳嗽如同刀刺,疼痛难忍……
这不正应证这样一句话吗:狡猾的新冠,专治各种不服!
盲目自信的,过度乐观的,飞扬跋扈的,喜欢吹牛的……据说都是症状很严重的。
比如说,我一个医生朋友,他对新冠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与认知。
在没感染前,他总说,不要慌张,不要怕,就只是小小的感冒而已,不用紧张。
然而,他被感染后,从前天开始,直到此时此刻,在“刀片拉嗓子、无麻醉开颅、水泥封鼻孔、虫子啃骨头、冰水两重天”的折磨中,他终于屈服在病毒的威力之下!

随着大规模的感染峰潮的来临,最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急诊室告急,重症和白肺患者逐渐增多。
有一位武汉的医生做了一下估测,武汉协和医院从七号到现在已经收治了16000多名新冠病人,其中,重症患者大约5400人。每天来急诊室求诊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危急重症病人。
这位姓凌的医生估测,一天急诊室里大约有20%的人是危重症。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在协和医院,在另一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的人数也持续高位,危急重症的病人达到了50%。
武汉现在人口大约有1365万,如果武汉目前有70%的人感染,按照5400个重症来计算,重症率达到了0.057%,这个数据是远远高出11月底广州公布的重症率,是广州数据的22.8倍。为此,协和医院不惜花费重本购买了一批呼吸机,一共花了2000万购买设备来救治重症的患者。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武汉,在北京,近日北京的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经增加了209家,每一所三甲医院都设有发热门诊和急诊室,就连北京新建的海淀医院门诊大楼也正式启用。
另外,阳康后,还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新冠后遗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大多数新冠患者都能够彻底痊愈,但目前的证据表明,有部分人在病情痊愈后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中长期影响,这些中长期影响统称为「长新冠」。
白鸥大学冈田医学博士指出,新冠感染者中每3人有就1人会留有后遗症。

新冠感染后前2个月是最危险时期,如果修养不好,很容易留有后遗症。

后遗症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少则1个月多则1年。

其中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倦怠感、咳嗽和脱发。除此以外还有人表示,自己会情绪低沉、记忆力下降、集中力不足、思考能力变低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影响工作与生活。

比如,有的人稍微跑一跑就脚疼一周,也有人洗澡后睡了一整天,这些情况都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在职场中丢掉了工作。
还有位来自东京的31岁女性,在今年5月确诊新冠,当时还没有不适症状出现,但是2个月之后她却开始大量脱发,医生告诉她“这应该是新冠后遗症的症状”。

再看看国内的新闻:
前段时间,网传南宁一位40多岁的律师,感染了新冠,转阴后没几天就去踢球,结果当场猝死猝死。

有网友在微信群说,她同事阳了一个星期后,以为身体已经完全恢复,就跑去打羽毛球。
结果运动后,立马发烧吐血。等送到医院,人已经不行了。

还有人说,他一个战友,新冠好了去跑步。结果突发心肌炎,猝然离世。

心肌炎是指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最为危险的心血管危重症之一。
死亡率高达80%!

有研究统计,约有5%的病毒感染者感染后可累及心脏,容易导致心肌炎,也就是说,100个感染者,就有可能有5个会引发心肌炎。
很多人,是因为剧烈运动,引发了心肌炎,从而酿成了惨剧。
新冠后遗症或者说新冠后综合征确实存在;和未感染新冠的人,或是流感等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比,很多研究都显示新冠康复者遇到健康问题更多,恢复时间更久。
即便是重症康复者,面对的后遗症挑战更严重,随着时间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会逐渐好转;对于这些康复者来说,新冠后遗症需要的也不是各种夸大恐吓,而是切实的支持。
张文宏医生今天告诉我们:新春是个坎。
特别是那些80岁以上有基础病,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年龄在65到80岁之间,有基础病,不管有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还有年龄在65岁以上没有全程接种疫苗,基础病不稳定的高风险重点人群。
这些人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具体的做法是,居家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四个指标,特别是氧饱和度,如果低于95%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每天早晚量一下体温,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或者血氧仪进行监测。

这三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悲欢离合,见证了无数个英雄事迹,看到了闹剧唏嘘,也体会了人间冷暖。
这三年,我们重新定义了红、绿、黄的含义,理解了封城、静态和静默的区别,感受了全民核酸、居家隔离和恶意返乡的无奈……

有人曾在疫情开始时写下: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染者数万,死伤惊惧,难以计数, 痛心疾首,封城各地,设隘郡县,事业不兴,众惶恐,皆闭户,举国防……”
也有人在疫情结束那天说:
“己亥年末,庚子年春,荆楚大地疫,染者数万计,众人皆恐,足不出户,时天下震动,南山抵守江南郡,率白衣军数万,然,九州一心 ,能者皆竭力,又三载,疫尽去,华灯初上,万国称赞,此为大幸。”

曾经漫长而孤离的隔绝状态,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都留下了一段特殊的经历和复杂的情绪。
2023年的第一天,只想说挺过这三年的人,你们都是好样的,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加油,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