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英国人的一句话,耽误了中国100年

清政府的“一口通商”和西洋人的禁足

在18世纪的时候,清朝对外的通商制度很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即一口通商制度。这个时候的外国人,在广州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清政府规定只有在夏秋两季才能做生意,而且还只能和政府规定的13家做生意(十三行)。

这个时候的外国商人,在清朝法令规定他们在广州不能坐轿,更不能随便出游,只有逢八的时候(初八、十八、二十八)才能到“花地”去游一次,更奇怪的是,严禁西洋人购买中国书和学习中文,以上种种的限制,对外国人来说肯定是不满的,但是既然是中国定的法令,也都容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口岸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占领印度

来到18世纪末(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时候,外国人的态度开始改变了,尤其是英国。这个时候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把持着中国的海外贸易,在广州的外国人中,英国人也成为了领袖,英国国内此时的工业革命也已经开始,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一天比一天重要,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中国的通商制度限制了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经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已经落入英国手中,有了向外扩张的根据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舰队

历史上中英的第一次官方接触,英国小心翼翼

这个时候,乾隆在外国人的眼中还算是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华通商遇到的困难,都是下面的这些官吏搞出来的,如果上面的乾隆知道了,肯定是愿意改革的。于是在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八十岁的时候,如果英国派出使节来贺寿,那就能得到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的官吏为了讨好乾隆,竭力的怂恿英国派使节祝寿。

于是,历史上中英第一次的官方接触就来了,英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于1792年来华,正是这次来华的结果改变了接下来100年清政府的命运。

马戛尔尼精心准备了上等的礼物要送给乾隆,希望能对英国有个好印象,换来更开放的通商制度,同时也为了让清政府知道英国是个富强文明的国家。英政府也给他下了密令“竭力迁就中国礼俗,唯必须坚持中、英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政府期望通过这次的交涉,能够达成以下目的:

1、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果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国必以最优之礼待之

2、希望加开通商口岸

3、希望有公开透明的海关税则(官员私自加收税)

4、希望中国给他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和存货,如同葡萄牙在澳门一样。

对乾隆来说,他当然很高兴了,但是他的高兴是来源于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送贡品的使节看待了,要按照礼节行跪拜礼。

“天朝上国的美梦”

清政府从来不承认别国所谓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是把他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的,如果不来,不勉强,如果来,就必须尊中国为上国并以藩属自居。最关键的就是在这个体统、仪式问题上,清政府是绝不肯通融的,清政府关起国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此刻的英国人早已取得了海上霸权,有着坚船大炮的皇家舰队已经驰骋于世界四大洋。

接上面,那么马戛尔尼作为英国大使,那他究竟是跪还是不跪呢?

那铁定的是不愿意跪的,那怎么办呢?难道交涉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

于是马戛尔尼提出了只要答应相应条件可以行跪拜礼。

他的条件是:

将来中国派大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者中国派官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答谢礼。

骄傲的清政府,怎么会容忍如此傲慢无礼的“藩属国特使”,乾隆当即表达了不高兴,我让你来中国,已经给足你面子了,还提条件,赶紧滚。于是英国使团就在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踏上了归途,结果就是英国和平的交涉目的,就完全地以失败结束了。

中国接下来100年的动荡就在马戛尔尼回国后开始了。他回国后,对英政府说了句: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开法开始了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假设中英的第一次官方接触以成功结束,清政府答应了英国的通商条件,会不会带来清朝文化的革新,带来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带来往后100余年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此清政府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是否有可能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封建帝制的朝代下?

历史就是这样的迷人,往往就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转折点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