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Alex、Nico
编辑 / KY主创们
进入了崭新的一年,许多人都会期望自己能够摆脱先前内耗、疲惫的状态,用更好、更健康的心态看待未来的生活。
只是,不少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心态是带来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头,一时半会儿也很难做出改变,以及不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改变,才能算是拥有了好的生活心态。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在日常生活中,5种值得学习的健康心态和5种典型的不良心态,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在新的一年用更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健康心态
01丨60分心态:喜欢不见得要做到最好,爱好只是爱好
在总想要做到最好的人看来,成就是比乐趣更重要的。而遵循60分心态的人,会以更轻松的心态和状态投入,更容易在喜欢的事物中产生心流体验,获得纯粹的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成绩和结果。
如果在一开始就在想如何「精通」,或是想要获得典型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旦意识到自己进步的速度很慢或是始终无法做到最好时,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原先的热情会彻底衰减,乐趣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做不好也没关系,笨拙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体验日积月累带来的满足,本身就是一件可以让幸福感成倍递增的事情。喜欢本身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
cr:微博用户bethnnn_
02丨积极丧式思维:“习惯在一开始就作最坏的打算”
“我的生活状态,只有三种,中悲、大悲、超大悲”。被誉为「丧式喜剧」的鸟鸟曾在脱口秀大会上这样说。
一直以来,悲观、“丧”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特质,但心理学家Nancy发现,悲观并不一定是有害的,有一种「积极的悲观主义」,是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宝贵资源。
与我们常说的“摆烂”不同,积极式悲观不会限制我们的行动力,相反它会促使我们付出全部努力以避免糟糕的情况真的发生(Norem & Chang, 2002)。在一件事情完成之后,不过高地预设结果,而是将期待降低,考虑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做好准备迎接“最坏的可能”。
这种“做好准备”体现在「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在意识层面,我们接受事情的结果可能不如预期,在行为层面我们会思考哪些地方可能会出错,如果出错可以做些什么来补救。
于是当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时,积极性悲观的人会按照先前的计划冷静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发现,相比于盲目乐观的人,积极型悲观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现实适应性(kappes & Oettingen, 2011)。
03丨长期主义心态:一件事的价值可能不会很快被发现
面对当下高压力、强竞争的环境,许多人都会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很快看到一个结果,失去了“放长线”的耐心。这样的想法并不是错误的,因为短期的利益的确能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不会让人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为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而担忧焦虑。
然而,只有能奉行长期主义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住生活中不期而遇的机会,永远保持着“准备好了”的状态。
李雪琴就曾经在一个综艺中分享了她的“塑料袋哲学”——
许多事情都可能会像塑料袋一样,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体现出它的意义。就像阅读、健身、记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短时间内确实并不会带来明确的回报,却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让你忍不住感慨:当初坚持下来了真好。
毕竟,只有不断在收集着、整理着塑料袋的人,才能时刻都做好了准备,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候都能轻松地拿出那个最最合适的塑料袋。
04丨“买定离手”思维:一旦做了决定,就不去想另一种可能性
做选择是一件困难甚至是令人痛苦的事,而做选择之所以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做选择意味着明确地接受这个选项的坏处(尽管也有好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做选择代表放弃了一切其他的可能性。
这就会让人时不时地开始想象——“如果当初选择了……,会不会更好?”
但对于「买定离手」的人来说,一旦做了选择,就不会再想当初放弃的选择会有什么可能性,不会再反复纠结,陷入患得患失的内耗。Ta们深刻地意识到,无论放弃的选择多么诱人,被选择的那一个才是当下真正拥有的。
具有「买定离手」思维的人通常把纠结和犹豫放在做选择之前,明确每个选择的利弊,最后审慎地做出选择。Ta们会格外珍惜自己的“final choice(最终选择)”,因为这是ta们权衡再三之后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Ta们也能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在潜意识中美化“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之后的生活,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想象层面的「尚未发生」。
或许你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拥有「买定离手」的心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或许是提醒自己:被放弃的那个选择也许看起来很不错,但它之所以在反复权衡后被你放弃了,一定是有原因的。
05丨解构思维:把大问题拆分成清晰、具体的小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在代替我们思考,比如,把加班、职场竞争上升为“内卷”,再把不想努力、放弃争取冠名为“躺平”。
这样一来,一个个源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宏大的、以社会叙事主导的困境,在这些巨大的社会困境面前,我们会感受到自己身处一种没有选择的绝望之中,对解决问题也逐渐失去信心。但事实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却仍然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
拥有解构思维的人倾向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把看似复杂的困境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把以年为单位的计划拆分成一系列落实到每一天的小目标和小需求,把“自己的问题”从“所有人的问题”中摘出来。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通过让眼前的问题尽可能地变得具体,在日常生活不断“升级打怪”,我们可以摆脱虚无的情绪,一步步实现既定目标。
不良心态
01丨最典型也最致命的“应该思维”
当出现错误,许多人都会反感他人“马后炮”式的言论,觉得这些话既不能帮助改正错误,也不能安抚内疚的情绪,是典型的“说了不如不说”。
而有一些人,ta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自己说了许许多多的“马后炮”——“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怎么能搞成这个样子。”“其实我当时就不应该……”“那会儿我要是……应该就不会这样了。”
像这样的「应该思维」的背后其实是过度反刍(rumination)。许多心理学家将反刍定义为一种病理性的思维漩涡。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高度相关,且反刍次数越多,抑郁情绪持续越长(Robinson, 2003)。
这种事事想「应该」的思维模式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这些人常常会沉浸在过去的失败和错误中,反复咀嚼,却很难以建设性的方式真正改变局面、阻止下一次的犯错。
02丨相信“别人可以,我也可以”
“别人可以,我也可以”是一种被胜负欲所推动的人生观,但事实是,天性的差异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就像有的人天生肌肉发达、协调能力更强,而有的人逻辑思维缜密,善于通过推理和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质。
一味地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较,是没有必要且徒增内耗的。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也容易让人盲目不满足,追求脱离现实的目标,错失真正和自己匹配的目标。
与其不断和别人比较,死磕短板,不如觉察自身的优势和局限,顺应天性并发挥自己的长处。研究发现,有意识地扬长避短,有利于我们激发自身的潜能(Akhtar, 2008),因此也是面对生活更健康的积极心态。
(天性,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独特特质,很难在后天改变。公众号后台回复「天性」学习探索自己的天性,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3丨“万一式思维”:哪怕知道不会发生,也总想着万一呢?
未雨绸缪是一种好习惯,但事事都要想好一切坏的可能、做足充分准备,却很有可能陷入「无限放大小概率事件」的死循环。
这种无限放大会增加焦虑,而焦虑会促使我们对小概率事件过度准备(over-prepared),而这种过度准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焦虑,从而形成一个焦虑循环。久而久之,这种焦虑闭环对生活的“失焦感”——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小概率事件,而忽略掉那些生活中的普遍且重要的事物。
这种「万一式思维」不仅会导致对小概率负面事件的过度准备,还会让我们对真正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事情怀揣着「侥幸心理」——“虽然这次面试什么也没准备,但万一这次运气好呢?”总是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偶然和运气,忽略了脚踏实地付诸努力的重要性。
04丨功利心态:精确计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在凡事都讲求效率的时代,我们迫切地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多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功利主义往往意味着在做每一件事情前,我们会计算自己的收益是否大于投入,收益是否是明确且能立刻获得的。
在工作或职场中这种观念无可厚非,但以ROI(投入产出比)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也就是把自己看作是功能性的工具,而“我”的想法、感受和情绪都变得不再重要。
当一个人在工作上犯错时,容易出现“我这件事的确搞砸了”的自责,而一个功利心态的人,就有可能把这样的自责上升到“连我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我还有什么价值?”的自我贬低。
另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则是许多家长会用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会质问“我们给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来补课,你考试就这点分数,对得起谁?”
长期沉浸在功利的思维模式中,我们作为人的部分会被不断消解,从而陷入被消耗的困境,贬低自我的价值感,对生活感到乏味(Fredrickson & Roberts, 1997)。
05丨自我中心主义的「主角思维」
这里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主角思维指的是一种不健康的、固化的认知——认为所有事情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预期来进行,觉得他人应该跟自己有一样的想法、看法或是道德判断标准,无法理解自己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的一种。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持有「主角思维」的人的内心中有一套僵化的模版和规则,而所有的人、事、物都必须套进这套既定规则中。它会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一旦事情进展不如预期,会因为意料之外的变动失去对周遭环境的控制感,甚至出现情绪崩溃。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主角思维」也会增加冲突的频率。当他人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会倾向于通过否认、质疑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来强迫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们想说,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着上面提到的某个不良心态,也不用急于改变。只要你意识到了问题,开始一步步地调整自己,那么当下的状态就已经离幸福不远了。因为,好的生活从不意味着完美的生活。
幸福不是目的,只是好好生活的结果。
——埃莉诺·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