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刚开始,江西女向上海男索要千万彩礼一事就引爆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部分内容

虽马上被证实是作者瞎编的,但这个人人都躲不开的话题,还是在辟谣后热度不降反升。

▲部分网友评论

尤其春节回家,不少单身青年都刚渡过催婚“大劫”,所以彩礼问题就变得更避无可避了。

既然避无可避,那就只能说破:

谁规定的娶媳妇儿必须要彩礼?

娘家又凭什么要彩礼?

全国彩礼排行中,

您又娶得起哪个地方的美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没手机、刷不了抖音,所以省下的时间都用来琢磨礼节了。

电影中石器时代的人想结婚,拎根棍子出门,看谁顺眼直接敲晕带回山洞就行。

▲影视截图

影视剧中的桥段,我们尚且不知真假,但到了西周,想结婚就必须经过三书六礼才能娶回美娇娘。

而其中就有一个专门送彩礼的环节——纳征。

不过纳征也不是上来就当送钱童子,先秦时期更注重美好寓意:和谐美满、多子多福,所以鹿角、大雁之类很受欢迎。

好在那时的生态还不错,飞禽走兽与结婚之间的供需关系相对稳定。

但汉代人非要起高调,送完祝福送日用品,送完日用品还送钱,这一下算是打开了彩礼和彩礼攀比的“罪恶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兄弟们也别恨太早,因为彩礼正式和钱挂钩是从宋代开始的。

比如现在结婚所谓的“三金”就是延续宋代习俗,只不过金钏[chuàn]、金鋜[zhuó]、金帔[pèi]坠变成了现在的耳坠、手镯和项链。

至于古代为什么会给彩礼?

主要是那时候讲究“出嫁从夫”。

唢呐一响这姑娘基本上就和娘家没什么关联了,生是夫家的人,死葬夫家的坟。

所以男方会给女方父母聘礼作为经济补偿,算是一次性帮媳妇儿付清婚前在娘家消耗的生活费。

给的越多越说明看重女方,给的越多说明夫家条件越好。

比如姑娘们最艳羡的“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

再比如《知否》中的王大娘子,在看到如兰的彩礼不如明兰阵仗大时,心里就不大开心了。

生怕“他文家怠慢了我如儿”——你看彩礼攀比就这么轻易被搞来了。

▲一脸不高兴的王大娘子

不过宋代嫁女儿也不光是男方花钱,女方父母也会给女儿准备财物,甚至有的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预备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钱不是给新婚两口子的家庭启动资金,而是单独给女儿的。

嫁妆越多越经济独立,在夫家的腰杆子越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陪嫁示意

毕竟吃喝都是自己带来的,夫家也不好拿捏,尤其是婆婆。

当然,夫家也不会打嫁妆的主意,因为用妻子的嫁妆会被人瞧不起。

比如《知否》中顾二叔他们家那堆糟烂事儿,就是因为惦记白家姑娘嫁妆引起的。

总之聘礼和嫁妆是古代结婚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出嫁从夫、与娘家划清界限的观念弱化,不再需要夫家“买断”。

那为何还要坚持索要彩礼呢?

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一):人情攀比

文化认知程度越低的地方索要彩礼的金额越凶。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彩礼越高说明姑娘越优秀、越值钱、娘家越有面子,大家都要才是常态。

甚至日常聊天时还会暗自比量各家女儿的“值钱”程度。

一旦发现有人不合群,结婚不要彩礼、图人不图钱时,第一反应就是冷哼一句“便宜货”、“倒贴女”。

甚至一些娶媳妇的婆婆,也会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儿子有本事,儿媳倒贴也要嫁。

这种情况迫使女方家长碍于风俗习惯、碍于面子、碍于不落人话柄等,不得不随行就市向姑爷要彩礼,以保自己在左邻右舍间能抬得起头。

(二):物质保障

说彩礼是物质保障,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生物学的视角看,社会生存能力与后代繁衍能力挂钩。

所以女方用彩礼衡量男方的经济基础,浅显的确定一下未来的生活条件,以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喝西北风。

比如潮汕的一些地区讲究“留男传宗”,要一直生到有儿子为止,所以葫芦姐妹的情况不少见,

如果没有彩礼没有衡量出经济基础的薄厚,骑虎难下时,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就难免下降。

试问哪一个母亲愿意孩子吃糠咽菜?

其次就是从亘古以来男强女弱的社会学视角来看;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虽是喜事,但女性依旧是弱势一方。

哪怕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让部分女性站起来了,但结婚后她们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

或者说为两口之家的付出依旧多于男性:

包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身体和心理带来的永久性伤害、也包括职场对婚育女性的不友好。

家庭主妇多年被净身出户的比比皆是,所以彩礼被视为提前预付女性未来对家庭付出的部分报酬,算是用钱填补女性在婚姻中的低洼趋势。

(三):增加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船沉了,

你预计会赔掉的本钱。

放到结婚这件事上来说,就是为达到白头偕老、安稳度日、繁衍后代的目的,所付出代价。

男方结婚前搞的那些诸如彩礼在内的所有准备,就是婚姻的沉没成本之一。

女性婚后经营家庭付出的感情、精力、时间健康等也是沉没成本之一,成本越高,稳定系数越大。

比如妻子背离结婚初衷时,会考虑出一家门进一家门不容易;

而丈夫有背离结婚初衷念头时,会斟酌用娶媳妇儿的钱打水漂值不值得的问题。

得>失,一咬牙另起炉灶!

失>得,收敛心神回归原状。

当然,“撕葱”公子那种不差钱的是例外,萧亚轩那种死盯嫩男保质期的也是例外。

▲萧亚轩和前男友

(四):纯纯资源交换

不少适龄男认定,彩礼陋习影响结婚搂媳速度。

主要原因在于眼睁睁的看着勒紧裤腰带攒出的彩礼,被用来解他人燃眉之急,大量白银外流最终不是为新组成的小家添油加力。

这种情况出现在儿女双全的家庭居多——嫁女儿时漫天要价,只为别耽误自家儿子娶媳妇。

半辈子的劳动成果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让男方如何心态平和?

所以才在提到彩礼时咬牙切齿、diss他们是卖女求财。

但不管你如何diss,彩礼依旧是全国统一的趋势。

2020年,腾讯数据公布了国人彩礼调查成果。

数据显示70%以上人群在结婚的过程中经历了送、收彩礼过程。

其中山东地区以86.6%高居榜首,河北地区以84.7%紧随其后。

不过山东老乡谈归谈,要的还真不多只有6.3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万,而河北地区的彩礼则更低,仅为4.6万。

反而不甚流行聊彩礼的浙江,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18.3万高居彩礼榜榜首。

黑龙江地区以15.2万位列第二、福建以13.1位列第三。

按照浙江和黑龙江2020年公布的年鉴统计,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8万和7.4万元。

也就是说打工人想娶个媳妇儿,光攒彩礼就要2到3年。

3年、18万,有不少人微微一笑觉得是小菜一碟,毕竟从工作赚钱到结婚能攒下一笔钱、加上父母帮衬,十几万貌似并不高。

但结婚的过程,彩礼只是敲门砖而已,想要完全把媳妇儿娶进门还要准备买房、买车、办婚礼、买三金等烧钱活动,尤其买房。

四、五线小城市一套房都要40万起,再加上其他零散项目搞不好连父母的养老钱都要掏得一干二净。

再想想结婚之后还要生子,奶粉、尿布等又是一大笔开销。

压力山大也难怪兄弟们嚷嚷:天下苦彩礼久矣。

但最苦的其实还是那些明明想结婚,却因彩礼拒之门外的青年们。

比如苦恋多年的小青年,原打算感情到位了就水到渠成的谈结婚,结果双方家长详谈时,丈母娘一口价要48万彩礼。

小伙子 自己穷、父母也没什么积蓄,最终只能含泪和女友分手,女孩崩溃大哭又没什么办法。

诸如此类被迫分道扬镳的小情侣不在少数,头条热搜,一搜一大把。

一面是亲娘一边是亲爱的,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只能双双退场,一方希冀能找一个不要彩礼的媳妇儿,一方继续待价而沽。

在高额彩礼面前,时间和感情等沉没成本根本就站不住脚,也失去了原本的讨喜味道。

且一旦沉没成本太高,彩礼就容易走向极端。

比如陕西商洛一男子靠东拼西凑彩礼钱抵达订婚环节后,两人在临门一脚时出现了感情危机要退婚。

女方虽在亲戚朋友的见证下返还了6万元彩礼和首饰,但双方就该不该返还另外已为结婚花掉的2.2万彩礼产生了分歧。

在多次沟通索要无果的情况下,该男子尾随前未婚妻至出租屋将其杀害,喜事不成反变丧事。

不仅嘎了别人,甚至有时候连亲娘都难逃被亲儿子嘎掉的结局!

这样的彩礼,彩头在哪儿?又何谈一个礼字?

合情合理的彩礼金额是尊重传统习俗,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

但眼见没理又没礼的负面情况太多了,相关部门就不得不出来干预一下了。

比如2018年《婚姻法》规定,没领证的、领证没一起生活过的、给完彩礼导致婚后生活困难的,这种彩礼都要在恢复单身的那一刻还回去。

2019年山西长治,就彩礼的金额专门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明确规定不能超过5万块。

有人洋洋得意有人垂头丧气,不是因为有女儿“卖不上价”,而是把担心摆到了明面上。

于是在互相不信任的情况下,结婚率越来越低、因彩礼问题引起的对立声音越来越高。

甚至在谈传统彩礼习俗时,还不少人觉得西方文化“明事理”,因为人家嫁女儿时从来不要彩礼。

没彩礼固然为结婚大开方便之门,但西方法律下的男性,离了婚不仅要财产均分,还要赡养前妻直到她再嫁。

我们的法律和文化习俗不支持这些,只能调整先后顺序,将婚后赡养变成婚前彩礼。

这样一种情况下,只能说全球一体化还是不到位啊!

后记:

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就应该庄重且隆重。

有点仪式感没什么不好,因为准备的过程也是容纳和深思熟虑的过程,彩礼的出现避免了结合与分别的草率。

所以它不是陋习,

更不是该被禁止的陋习。

陋习是什么?

陋习是那些以结婚为由,出于私心索要天价彩礼的行为;

陋习是那些抱着抹除彩礼习俗,达到分币不花就想捡便宜的私心。

所以横亘在有情人中间,哪是什么彩礼?

分明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