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 (童迪 摄)

“希望阅读能成为一种新年俗!”1月28日,是传统农历新年开工的首日,作家王跃文做客湖南图书城,与读者们一起座谈,分享自己最新作品《家山》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感想。

《家山》是王跃文历时8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 这部小说以湘地乡村和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南方乡村沙湾在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时代变迁。 其中包含了王跃文的经历、思考和情感积淀,凝聚了其生命体验和感悟。

“《家山》的故事,是从一个百年前的大年初六讲起的,而今天是大年初七……”活动现场,王跃文的开场白,引起了一阵笑声。“是的,很巧。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乡村,其实再现的是那个时代的波谲云诡,传达的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王跃文说。

《家山》的语言活泼,运用了不少方言俚语、文言古句。王跃文谈起了家乡的溆浦话:“我们老家说‘听气味’。别人说,气味怎么能‘听’呢?气味不是‘闻’吗?可是,‘闻’不就是‘听’吗?”聊起方言,现场气氛愈发活跃。“我使用民间语言的时候,学到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词汇、修辞,而是家乡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

正值新春佳节,王跃文分也聊到了家乡的年,细数了初一到十五的年俗。“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正月十三,这一天,可以到别人家的菜园子里‘偷菜’,而且大家都没有意见。我以前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年俗?后来我想明白了,大概是以前的人生活比较困难,到了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接济下别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作者:廖慧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希望阅读能成为一种新年俗 | 《家山》

《家山》节选

正月初三,逸公老儿三个郎婿都领着儿女拜年来了。嘉妍不管看见谁家回来了,都要笑骂一回,说:“我们每日袖子挽得高高的,手冻得像红萝卜,样样都预备好了,你们赶酒饭的就到了!”

嘉妍三姊妹和善仙样样不要扬卿和瑞萍动手,说他们是新人。也样样不要扬甫、扬屹、孝梅、雪安动手,说他们天远地远难得回来,只把自己当客人就是了。扬卿倒无所谓,瑞萍就坐立不安。

初三吃过夜饭,听到锣鼓喧天,今年的龙灯要出灯了。祖婆嘱咐小孩子们上楼看龙灯,不要都立在一堆,怕人多犯夜。又嘱咐扬卿今年茶钱封重些,两个哥哥都回来了,面子上要过得去。也不要太重了,免得人家讲你拼旺子。扬卿封了三份茶钱,一一给祖婆看过。

外孙儿外孙女们年年都看舞龙灯的,孙儿孙女们都是头回看见舞龙灯,兴奋得鼓掌不停。乡下人高兴了只是打哦嗬,没看见过鼓掌的。逸公老儿的孙儿孙女把手板拍得啪啪响,沙湾人看了都哈哈笑,说城里来了几个小猴子。龙灯闹了一圈,喊了好多吉祥话,哦嗬喧天地走了。

孙儿孙女们便坐在中堂屋刨根究底:“为什么要舞龙灯呢?”祖婆说:“前人兴起,后人跟起。”

嘉妤说:“沙湾老人家凡事只晓得讲这句话。”

祖婆就说:“你能干,那你讲呢?”

逸公老儿笑笑,说:“你娘儿俩在小的面前都不带个好样,不晓得好好讲话。舞龙灯是乡下民俗,民俗都是有来历、有道理的。舞龙灯是求来年五谷丰登,老辈人都相信不舞龙灯,来年就会有大虫灾。”

善林说:“没有科学道理。”

扬甫喊住儿子,说:“善林,怎么可以这样和公公讲话。”

逸公老儿笑道:“扬甫,善林讲科学,你也要讲民主。他怎么不可以这样同公公讲话呢?”

善林便说:“公公是德先生。”

逸公老儿正经道:“善林,孩子们,你们都听公公讲句话。你们讲的德先生、赛先生都是好先生。但是,人过日子不要凡事都问科学。舞龙灯就没有虫灾,公公从小就不相信。但是,过年舞龙灯热热闹闹的,又有什么不好呢?你们不是很喜欢吗?”

正月初四,修岳过来喊善林兄弟姐妹去祠堂看戏。逸公老儿料想上海、南京回来的孙儿孙女不爱看老戏的,就说:“善林,你们坐下就要安心看。想出来玩,要等台上举天官赐福的牌子才出来。”

善林问:“公公,为什么要等天官赐福?”逸公老儿捋须而笑,说:“天官赐福是祈福的吉祥话,这个你是晓得的。唱戏时举天官赐福牌子,戏文到一折了,看官要打赏钱。祠堂唱戏都是族上出钱请的,打不打赏都没事,只是这时候才方便看官走动。善林把压岁钱拿出来打赏也是要得的。”

祖婆说:“善林,你莫听公公老儿的!小伢儿,打什么赏钱。”

果然,点心饭时刻未到,修岳就领着善林他们回来了。善林说:“只听到锣鼓喧天唢呐叫,一句都听不懂。”

立佑模仿辰河高腔喊了几声,逗得公公娘娘大笑。逸公老儿说:“每年正月间,祠堂里唱的都是目莲戏,唱腔你们本来就没听过,唱词又是土话,你们是听不懂的。”

嘉妧笑道:“你们卿叔最会唱辰河高腔了,你喊他唱‘奴好比,墙内花蕊;你好比,墙外游蜂’。”扬卿也笑,说:“二姐又编故事!”逸公老儿又说:“我们小时候,正月三件大事,舞龙灯,唱大戏,练打功。民国以来,正月男子不习武了。”立佑说:“习武多好,怎么不习了呢?要是还习武,我天天去。”逸公老儿说:“又不考武科了。”善林问:“公公,你有打功吗?”逸公老儿笑笑,说:“善林,你把手给我。”善林刚把手伸给逸公老儿,就哎哟哎哟叫起来。祖婆骂逸公老儿:“老不上路的公公,哪是你这么逗孙儿的?他是书生,哪经得你的手?”扬甫笑道:“妈妈,我屋要说书生,爸爸是最厉害的书生。”善林还在甩手,说:“公公是个举人,武功都这么厉害!”

祖婆有些惋惜的样子,说:“清明戏也不唱了。”

逸公老儿叹道:“时移世易,自古而然。祖上本是很晓得划算的。辛苦一年,正月里好好看戏。开春种了阳春,到了清明,田里的事做得差不多了,只等谷熟打禾。正好又要祭祖,也抽空听几日戏。民国起新风,很多旧俗就免了。”扬卿说:“我看不是起新风,只因逢着乱世,能免就免吧。”“新年新时,我就不爱听你们讲败兴的话。”祖婆说着,拍手道,“童玉过来娘娘抱,娘娘喜欢听你拿南京话讲故事。”

善林兄弟姐妹几个回到乡下,见着什么都是新鲜的,一日到夜屋里屋外跑,楼上楼下蹿。修岳每日都过来陪着玩,吃饭时必定要回去,拖也拖不住。看着孙儿孙女文进武出的,逸公老儿心上欢喜,嘴上却说:“蛤蟆不吃禾,全在田里和。”逸公老儿讲的话,孙儿孙女听不懂。善林问:“公公讲什么?”扬甫说:“蛤蟆就是青蛙。青蛙是不吃谷子的,只在禾田里跳来跳去。”扬屹笑道:“公公讲你们只知道捣乱,帮倒忙。”善林也笑了,说:“乡下话好有意思啊!”

汪涵:《家山》中的溆浦方言令我印象深刻

“方言能让你走得更远,乡音能让你记得来路。”作为民间语保人,汪涵对方言情有独钟。著名作家王跃文的最新长篇小说《家山》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溆浦方言,令汪涵印象颇深:“比如说,书中形容沙湾村夏日的夜晚,‘天气热得猪打栏’,你想想天得多热,猪都在拱猪栏。

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

王跃文 | 家山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简介

一日,沙湾首户佑德公去县里打听儿子劭夫在军队的消息,不意遭逢“马日事变”后县知事被杀事件,劭夫避过身祸回乡休假,与村上同道兴办乡村小学,佑德公义救“红属”,扬卿主持修建红花溪水库,齐峰、克文组织人民武装迎接解放,由此展开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二十余年波澜起伏的一部地方史志。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乐输抗捐、生老病死,桩桩件件演绎一方乡土的民风民情民心。小说得方言古语之神韵,承中华文化之浪漫精神,细密编织沙湾村耕织劳作的日常生活。夫妻父子邻里,悲喜忧欢哀乐。小说在极其世俗然而又充满诗性的生活图景中不时鸣响着冲突、争斗的命运变奏……

初审:雷一凡

复审:刘 稚

终审:赵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