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这是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评价。
刘少奇出生于湖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参与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
在刘少奇的一生中,有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陈云。
陈云既是刘少奇的知己好友,也是他命中的贵人。
陈云与刘少奇相识大半个世纪,刘少奇成为党内二把手,陈云的一次重要评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刘少奇是个富农家中的书生,捡过柴火放过牛,拿过笔杆杀过敌。
刘少奇幼年嗜书如命,青年外出求学,然而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值多事之秋,刘少奇的求学道路一波三折。
1916年18岁的刘少奇投笔从戎,本已考入宁乡驻省中学的他,在当年改考谭延闿创办的陆军讲武堂,抱着以武救国思想的少年以头名考入陆军讲武堂。
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第二年讲武堂毁于“护法战争”的炮火之中。
讲武堂被毁后,刘少奇调整好状态,于1919年重新踏上求学道路,他先是前往长沙私立育才高等中学就读,后来受五四运动洗礼,北上北京。
刘少奇在北京报考高等学校,榜上有名却止步于昂贵的学费和专业。
最后刘少奇迫于经济的无奈和对梦想的追求,决定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工读,为开启勤工俭学的留法求学生涯做准备。
然而世事难料,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因经济原因,于1920年学校停办。
虽说最后刘少奇未能成功出赴法留学,但是保定育德中学学习的生涯在刘少奇心中留下了红色的种子,也让他心中救国救民的想法更加强烈。
1920年返回长沙的刘少奇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二年,刘少奇的求学之路终于有了新结果,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进修,并且在当年转为党员。1922年刘少奇回国正式开始革命生涯,从事工人运动。
直到1933年1月,35岁刘少奇遇到了27岁的陈云。
也许初次相见的他们都不会想到他们将成就怎样的一段佳话,但是陈云和刘少奇的友情从这一年开始。
刘少奇的一生以1933年为分割线,1933年以后刘少奇多了一个同事,一个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知己。
这一年,刘少奇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而陈云是新上任的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团委书记,两人的缘分也是从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开始。
陈云和刘少奇同样都是工农出身,拥有同样的梦想,都想为工人阶级出一份力,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在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里,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取长补短,出色地完成了党下达的指示和任务。
虽说刘少奇和陈云共事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但就是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让他们成了知己。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刘少奇和陈云两人一起前往福建调查工人运动情况,一起参加中国农业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一起完善和建设中央苏区各级工会组织,一起修改相关法律,一起创建以工人为主的中国工农红军人师。
在苏区任职期间,刘少奇和陈云两人为苏区办了不少实事。
正是这份共事经历,使陈云对刘少奇的性情和能力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懂得刘少奇的所作所为皆为民。
正是这份知你所想懂你所做的默契,让陈云成为了最懂刘少奇的人。
正是这份情谊,让刘少奇获得了巨大机遇。
召回延安步步升,得益陈云高评价
刘少奇和陈云两人在苏区共事一年半之后,刘少奇被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虽然刘少奇和陈云两人分隔两地,但是却不影响相互欣赏的两人将这份友情珍藏心底,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努力奋斗,实现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目标。
因工作调动与陈云分开的刘少奇跟随中国共产党革命步伐南征北战。
1934年,刘少奇在中共福建省任委书记。
1934年秋,在福建当书记的刘少奇就离开了福建,踏上了长征路。
1935年,刘少奇到达遵义县,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6年,转战华北地区的刘少奇做过中共中央代表,当过北方局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是乱世出英雄时,刘少奇在华北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带领华北群众共同抗日。
1938年,刘少奇任中共中原局书记,组织指导华中地区游击战。
1939年,刘少奇任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
岁月匆匆,一转多年,刘少奇人生第一次机遇即将来临,这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机遇是陈云为他带来,陈云的一次重要评价为刘少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段评价,刘少奇才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党内的“二把手”。
当然刘少奇能成为党内的“二把手”主要是靠的他自身能力和才干,陈云的这次评价更多的是带来一次机遇、一个可以让雄鹰展翅飞翔的平台。
陈云带给刘少奇巨大影响的评价发生在1941年秋天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一次九月会议”。
在“第一次九月会议”上,陈云对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会议上,陈云发言说:“过去十年白区工作的主观主义,到刘少奇、刘晓同志到白区工作后才开始转变”。
为了表示对刘少奇的欣赏,陈云更是直白地讲道:“刘少奇是代表了过去十年来的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
陈云对刘少奇的欣赏溢于言表,赞同并支持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肯定了刘少奇在白区的贡献和付出。
陈云的这番评价之所以能对刘少奇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陈云的评价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
在“九月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曾多次引用陈云对刘少奇的评价,对陈云的发言表示高度赞同。这段评价也让刘少奇在毛泽东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为陈云力挺刘少奇,认为刘少奇应该委以重任,应当提高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
所以在“第一次九月会议”还未结束时,认同陈云这番评价的毛泽东当即联系了刘少奇,于是当年年底刘少奇到达延安。
可以说,刘少奇能够被调回延安,陈云功不可没。
调回延安是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步步高升的开始。
到达延安的第二年三月份,刘少奇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进入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决策层。
至此,刘少奇成为党内实际上的“二把手”,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1945年,毛泽东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刘少奇成为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从正面证明了刘少奇当时在党内的地位。
虽说1943年刘少奇就成为了党内实际上的“二把手”,但是在国家领导人的排名中却还不是排名第二。
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刘少奇在中共五大书记名单中排名第三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刘少奇都是党内的“二把手”,刘少奇也一直记得陈云的一言之恩。
中国成立再合作,配合默契谋发展
刘少奇和陈云自苏区一别,两人再次合作时就是新中国成立之时。
虽说这期间两人之间的情谊不减当年,刘少奇在延安成为党内实际的“二把手”也多亏了陈云的一段好评,但是终究是没有当年苏区朝夕相处的时间多。
刘少奇和陈云两人的再次合作,让这对知己好友再次相聚,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一次强强联手的合作。
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年,也是百废待新的一年,新生的国家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要去实现。在众多的事情中,经济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建设国家需要资金。
当时的陈云在财经方面颇有经验,被视为党内第一理财高手,由他经手的西北、东北和沈阳地区的财经工作成就突出。
于是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开始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当时的刘少奇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两人工作上的来更加频繁。
两人一起组建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此时他们的目标是发展新中国的经济。
完成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组建后,陈云在刘少奇的支持下,编制和执行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调整了当时的公私关系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极快的速度恢复了新中国的经济,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少奇和陈云两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共同观点。
新中国的经济在刘少奇和陈立的努力下一步步走上正轨,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1956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不是发展不好,而是发展太快,目标定的太大,建设投入过多,国家建设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在陈云和刘少奇的极力控制下,通过减少下年建设投入的方式调整经济的发展。
1962年是个重新开始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央先是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后是召开了“西楼会议”。
“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自我检讨,并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召开“西楼会议”讨论如何调整恢复当时的财政经济。
“西楼会议”之后,中共中央重新设立中央财经小组,为恢复国民经济做准备。
在刘少奇和周恩来的主张和李富春的支持下,陈云成为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
新设立的中央财政小组和之前设立的财经小组相比,从咨询小组变身为决策机构,改变了中央财经小组缺少决策权利的情况,更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发展。
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
中央财经小组通过减少城镇人口、降低建设规模等方法扭转当时的国民经济。1965年国民经济回归正轨。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刘少奇和陈云两人功不可没。
阴阳相隔无聚时,世纪友谊深似海
从新中国成立陈云和刘少奇共事开始,到1962年陈云因病离京为止,陈云和刘少奇在这十几年时间里让彼此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陈云的离开是不得已的选择。1962年陈云任重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陈云在参加组内第一次会议之后,因身体情况不佳,只得遗憾离去,前往杭州等地疗养。
陈云的身体情况不好,其实在讨论重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人选时,陈云自己就表示过自己身体情况不好,不适合当组长。但是由于多人推荐,最后陈云在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当选重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
当选重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后的陈云在第一次会议上为恢复国民经济提出不少建议,在陈云离开北京去外地疗养之后,重新设立的中央财经小组根据陈云在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原则和对策,进一步细化相关细节。
可以说在调整恢复国民经济上是陈云指出的一个方向,为后续恢复国民经济打下基础。
陈云离开后,刘少奇的党内“二把手”生涯还在继续。
刘少奇从1943年成为党内实际上的“二把手”,1959年刘少奇对外排名仅次于毛泽东,1966年刘少奇在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里排名从第二名降到第八名,刘少奇党内“二把手”生涯历时23年。
1969年,陈云和刘少奇再无把酒言欢时,两人阴阳相隔,留下的只有陈云对刘少奇的怀恋。
1980年,时隔多年,陈云和刘少奇再次相见,相见地点是刘少奇的追悼会,这一次的相见没有喜悦,只有悲伤。甚少落泪的陈云在追悼会上泪流满面,悲伤溢于言表。但这段世纪友谊不会因为死亡而消散,生死不论友谊长存。
结语:
刘少奇和陈云的这段始于战乱时期的友情让人羡慕。
志同道合的人总是相互吸引的,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建国经济发展时刻,刘少奇和陈云都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一直都是最懂彼此的知己和朋友。
刘少奇和陈云认识几十年,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相识相知,在国家建设之时,他们携手共进,在经济危难时刻,他们勇担重担。
无论是革命时期,刘少奇和陈云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人血,还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刘少奇和陈云为国民经济走出困境呕心沥血。
刘少奇和陈云始终同舟共济、共担风雨。刘少奇和陈云的友谊是一段共同进步、相互成就的友情,陈云的一段评价成就了刘少奇23年的党内“二把手”生涯,而刘少奇对陈云的帮助也让陈云成为了开国财头。
参考文献:
- 陶蕾.刘少奇与陈云的世纪友谊[J].党史博采(上),2018,(12):23-27.
- 范莎莎.刘少奇与陈云:革命友谊深如许[J].湘潮,2019,(11):14-16.
- 宋毅军,齐苗.陈云、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前后[J].党史文苑,2015,(05):4-9.
- 孙中华.刘少奇与陈云在中央苏区[J].党史博采(纪实),2012,(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