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从内忧外患的苦日子中逐渐安稳下来,并在世界范围夺得了诸多话语权,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标签。
这种转变,与中国外交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
毋庸置疑,有着中国外交第三人之称的乔冠华,在中国的外交事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无论是联合公报的草拟,还是代表中国第一次在联合国会议上的慷慨陈词,都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乔冠华所做的一切常让举国为之振奋,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乔冠华生前留下的传奇,是属于中国的荣耀。
然而1983年,乔冠华与世长辞,他的传奇一生却从未停止。
逝世后,他曾葬在4个地方,每个墓地意义都不同这一打破常人“盖棺定论”观念的举动,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
病逝于京,巨星陨落
198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出电讯——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天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那个长期纵横驰骋于国际外交舞台,一次次震动联合国讲坛,并且一直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世纪伟人戏称为:“乔老爷”的才子外交家乔冠华不幸病逝,终于画上了他那传奇曲折、大起大落的人生句号。
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乔冠华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聪慧,常常是过目不忘,出口成章。
自然,乔冠华的学习成绩一路优异,他在中学时代曾数次跳级插班。
1929年,年仅16岁的乔冠华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那一届中最年幼的学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乔冠华在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香港沦陷后,他辗转到达重庆,在八路军办事处做外事工作,有幸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
天赋极强的乔冠华一路攀升,其才干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成为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推手,是日内瓦会议的中坚力量,是中美联合公报的草拟人,更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上留下了那自豪不羁、淋漓尽致的笑......
1971年11月,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外交官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
乔冠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正式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
他仪态端庄,身着藏青色中山服,敏捷而自信地走上讲台,谈吐中肯而掷地有声,彰显其发言的分量。
长达四十五分钟的演讲结束时,热烈的掌声持久地响彻在联合国大厅。
他把新中国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联合国的讲台上,并向全世界传播。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他在外交舞台上活跃了20余年。
1983年9月23日乔冠华在北京医院溘然长逝,标志了一代外交巨星的华丽陨落。
好友相助,入土苏州
乔冠华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他的骨灰盒被安放在了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墓园里长眠着诸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有战功卓著的将领,也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烈士等,长眠于此的都是对革命事业有所贡献的人。
乔冠华骨灰盒在八宝山的出现,正是对乔冠华一生最好的褒奖与肯定。
然而乔冠华第二任妻子章含之,难以忍受失去丈夫的孤苦伶仃。
思念之下,毅然决定将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里放了仅仅三天的骨灰盒取回,放在自己的卧室,与丈夫日夜相伴。
一年的“陪伴”后,章含之怀着让丈夫入土为安的想法,于1984年12月怀着骨灰盒赶到乔冠华的故乡江苏盐城市建湖。
她一路摸索,找到了相关的政府部门说明来意,希望丈夫魂归故里。
令人心寒的是,乔冠华的侄儿乔宗连与章含之宴请盐城市委市政府领导。
然而当局的相关关键干部却无一人出席,谈及此事时在场的群众也是犹犹豫豫、不肯定论。
觉察到被拒绝的态度后,章含之放弃了将丈夫安葬在盐城市的打算。
心灰意冷的章含之,突然想到丈夫的挚友李颢。
丈夫生前与李颢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当乔冠华因肺癌走完了他的人生征途与世长辞时,在场的李颢泪如泉涌。
章含之无人依靠也无人求助,她决定前往苏州与李颢碰面。
1985年初春,章含之来到了苏州,李颢热情款待。
了解完章含之难处的李颢主动向她提出: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方,就把老乔的骨灰落葬在苏州,我愿意为走完人生之路的朋友、兄弟、同志做一个守墓人。
章含之听了李颢这充满深情的话,当即泣不成声。
她回忆起丈夫临终前仿佛隐隐的提到想去一个古老、幽静、温柔的地方,那里四周山水相依,景色天然清秀。
从盐城到苏州的路途,章含之留意了一路的风景,她觉得苏州正与丈夫的夙愿相符。现在加之李颢的扶手相助,章含之定下了心。
最终,乔冠华在杨湾华侨公墓湖沙山的难舍石下得到了归宿。
为祖国贡献一生的乔冠华平日里过的清贫,他常常不惜拿出自己的积蓄向他人施以援手。
临终前,乔冠华仅仅留下了一笔当月收到的2000元稿费。
由于缺乏资金,章含之对墓地的选择十分有限。
章含之最终挑选的是一片不太引人注意的林地,墓地仅有小小的十五平方左右,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
四周没有栏杆、供桌,有的只是那么一块面积不到一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板,呈三十度坡状横卧于地面。
上面仅镌刻着八个大字“乔冠华同志之墓”,和一行他生前最钟爱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几经周折,魂归故里
随着思想的逐渐解放,乔冠华的经历都被得到正名。
盐城人民对乔冠华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被重新唤醒,请求把远在苏州的乔冠华之墓迁回故里的呼声愈来愈烈。
盐城市政府亲自出面,到章含之宅前,友好问候与致意。
盐城市相关领导人这回毕恭毕敬的诚邀章含之迁回墓地,他们必将隆重安置。
回想起当年经历的,章含之内心五味杂陈。
虽然不太情愿,但盐城毕竟是丈夫的故乡,更何况俗话都说落叶归根,章含之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2004年清明节前夕,乔冠华的第二处墓地修建完成。
比起苏州的清凉林地,坐落于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南面的墓地明显热闹很多。
不少村民纷纷赶来敬仰这位伟人,墓前摆满鲜花。
章含之倍感欣慰,这么多年受的苦终于熬过来了。
乔冠华先生终于魂归故里,这是为国舍家的丈夫本就应该得到的尊重。
伉俪情深,与妻合葬
2009年4月15日,东山镇竟然又出现了一处乔冠华的墓地。
墓碑上不仅仅有乔冠华,旁边还有一个女人的容貌,这是个合葬墓!
原来,乔冠华的第一任妻子龚澎逝世,她们的一对儿女希望实现父母曾经立下的"生不同衾,死而同穴"的誓言,且让自己的亲生父母魂归一处也一直是他们的心愿。
关于乔冠华与龚澎的相识,也是缘分使然。
1942年,只身前往重庆担任新闻主编的乔冠华,在重庆一待就是待了三四年。
这些年,他结识了周总理、董必武等人,并在一次会议上因机缘巧合与第一任妻子龚澎喜结良缘,总理称他们俩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在搏得乔冠华第二任妻子章含之的同意后,乔宗淮、乔忪都兄妹于2009年4月15日,在东山镇为父亲乔冠华、母亲龚澎精心规划了一个墓园,铭记他们曾经的伉俪情深。
“我享受以这样的方式和父母再度重逢”,乔松都谈起母亲龚澎时容光焕发:“母亲是一个和蔼乐观的人,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无法摧毁她坚守的信念,她那从容的眼神体现了一种超越美的豁达。”
迁葬上海,世人景仰
失去了乔冠华的盐城,已没有什么寄托了。
2012年,章含之迎来了回到故乡上海后的第一个春天。
不久,上海市福寿园向年近七旬的章含之商议,能否在该园建立乔冠华铜像与陵墓,以供世人景仰。
章含之考虑自己的身体状态已经不能经常往返于东山镇,去给丈夫的墓地祭扫了。
加上章含之的内心也渴望着与丈夫在日后一起相聚于自己的出生地。在稍加考虑后,章含之同意了福寿园的请求。
2013年,章含之又一次迎来了魔都的春天,不同的是这次她还等来了丈夫乔冠华的新墓碑。章含之在建成之初,便迫不及待想看看了。
此后,去往福寿园的路上多了一个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老人的身影。
七十多岁的章含之不清楚自己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但她只为趁着自己还能应对时,多去看一看丈夫。
章含之有时会在福寿园的长椅上坐上一天,她经常嘴里自言自语着什么,时而咧着嘴笑笑,时而有烦心事一般。
所有的喜怒哀乐她都想跟丈夫分享,待在福寿园也是章含之最自在的时候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乔冠华的传奇被越来越多的国人铭记。
上海福寿园常常是人流如潮,前来景仰的人越来越多。
被世人景仰的乔冠华,一定会像福寿园里的参天大树一样,万古长青。
第一处墓地,是妻子章含之的无奈,是挚友李颢的鼎力相助。
第二处墓地是新时代政府和人民的倾情欢迎,乔冠华终得以魂归故里。
第三处墓地是发妻的牵绊,是儿女的心愿,是跨时空的重逢。
第四处墓地是七十旬老人回归出生地后的缅怀之情,是寂寞与心事的倾诉地......
墓葬四处,无论是哪一处,无论有着怎样的历程,都不过是为了纪念这位叱咤外交风云的才子乔冠华。
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像乔冠华这样充满着激情,将毕生的精力与全部的才智奉献给祖国外交事业的精神,必将激励着后世在外交道路上无畏前行......
参考文献:
[1]梅兴无.乔冠华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J].党史博采(上),2021(03):39-44.
[2]吴光祥.乔冠华在联合国仰天大笑[J].党员文摘,2018(11):38-39.
[3]汤雄.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J].档案春秋,2011,(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