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德艺双馨,德高望重。马三立从事相声表演70多年,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
马三立在舞台上异常认真,对待艺术是精益求精;马三立在台下却没有一点架子,他待人和气,风趣幽默。

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
时至今日,观众朋友,尤其是天津的父老乡亲,提起马三立“马三爷”仍然是充满尊敬。
今天我就给朋友们分享一个马三立和牛群的小故事。
朋友们对马三立都很熟悉,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牛群。牛群是马三立的再传弟子,也就是马三立的徒孙。
牛群,祖籍山东昌邑,1949年12月出生于天津。牛群出生于曲艺之乡,所以他上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曲艺,不过在当时他只是喜欢而已。
1968年牛群高中毕业之后,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河北霸州农村插队。在那里,牛群跟随一位老人学会了快板。
1970年,牛群参军入伍,被分到了通讯连。不久,团里举办曲艺汇演,牛群在台上说了一段天津快板,并受到战士们的欢迎,这是牛群曲艺生涯的一个起点,同时团里主管宣传的领导也记住了牛群的名字。

牛群
进入1972年之后,常宝霆、王佩元表演的相声《挖宝》开始经常响彻在全国各地的广播中,相声也从绝迹舞台的困境中慢慢复苏。
1974年,牛群被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相声创作表演。不过这个时期牛群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作员,他对相声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相声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当时姜昆、李文华合说的相声《如此照相》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捧,通过电视和广播的传播,姜昆也成了当时的一个相声新星。
在这种情况下,牛群是慕名而来,他找到姜昆,说要拜姜昆为师学相声。姜昆在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可他的年龄比牛群还小一岁。

姜昆是一口回绝,说两个人可以在一起切磋相声,但是还是以兄弟相称为好。
1979年,在姜昆的引荐下,牛群拜到相声名家常宝华的门下,成了马三立的再传弟子。就这样,牛群成了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为“文”字辈。本来要拜姜昆为师的牛群,却成了姜昆的师叔。
牛群是常宝华收的第一个徒弟,按照相声界的规矩,牛群就是常宝华的大徒弟,也就是掌门大弟子。
让人没想到的是,30年之后,也就是2009年,牛群大徒弟的位置被侯耀华取代,牛群成了二徒弟。
最后,常宝华牛群还闹到师徒不合的地步。当然,这都是后话,咱们以后再说。

常宝华军装照
常宝华(1930—2018年),满族,北京人。常宝华是门里出身,他的父亲常连安、哥哥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都是说相声的。
常宝华从小就跟随父亲和哥哥学相声,9岁开始登台表演,艺名为“四蘑菇”。常宝华在家排行老四,所以长辈都管他喊“老四”,低他一辈儿的相声演员,像侯耀华、侯耀文都喊他“四叔”或者“四爹”,再低一辈的,像姜昆等人都管他喊“常四爷”或“师爷”。
常宝华的相声虽然都是他的父亲和哥哥教的,可按相声界的规矩,也要再拜一个师父,也就是“拜门”。
马三立和常家两代人的关系非常好。马三立和常连安都是“寿”字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马三立和常宝堃都在天津“兄弟剧团”说相声,关系亲密。常宝华还曾经跟随马三立跑码头,为马三立捧哏。
马三立非常喜欢常宝华。1951年,马三立主动提出要收常宝华为徒:“老四,你爱我吗?”
常宝华才21岁,他红着脸说:“三叔,我喜欢您。”
马三立是哈哈大笑:“老四,你17岁就结婚了,现在怎么还害羞?”
常宝华没有说话,马三立接着说:“那你给我磕三个头,拜我为师吧。”

牛群拍摄的马三立
没想到常宝华并没有答应:“三叔,我大哥说要让赵佩茹代拉师弟,让我拜焦寿海为师。”
马三立笑了:“宝堃说了不算。过两天我在北京要收几个徒弟,到时候你先磕头,你就是师哥了。”
马三立接着又说:“回去告诉你爸爸,就说我要收你为徒,让他什么也不用准备,再说了他也抠门,不舍得花钱。”
就这样,常宝华成了马三立的徒弟。马三立非常喜欢常宝华,还叮嘱他:“你也不用改名,改名之后谁也不认识你了。”
常宝华也非常尊敬马三立。1953年,常宝华参军入伍,成了海政文工团的相声演员,他只要回天津,总是先去看师父马三立。
牛群拜到常宝华门下之后,跟着师父也学到了不少本事。
1988年,牛群和冯巩开始搭档,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接着他们又连续合作,为全国的观众朋友奉献了大量的相声精品,并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

冯巩牛群
对此,身为师父的常宝华非常满意,师爷马三立当然也非常高兴。
常宝华经常回天津看望马三立,牛群回天津的时候也必定登门拜访,向师爷求教,他张口闭口都是规规矩矩地喊“师爷”。
不过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常宝华和牛群基本上没有同时回天津的机会。
1991年春节前,常宝华、牛群等人一起到天津看望马三立。
当时牛群还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所以他平时也穿着军装。
到了天津,常宝华和牛群在马三立家附近的路上远远地看到马三立正在散步,牛群老远就开始喊:“师爷……”
让人没想到的是,马三立根本没有答应。马三立先用食指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冲他们摆了摆手,示意牛群不要再喊。
牛群不明所以,和常宝华走到马三立身边,扶着马三立一起回家。
到了屋里,牛群扶着马三立坐了下来,不解地问道:“师爷,我刚才在路上喊您师爷,您怎么不答应?”

牛群拍摄的常宝华
马三立看了看牛群,认真地说:“孩子,你穿着军装,在大街上不停地喊“师爷”、“师爷”,这像话吗?你自己觉得合适吗?”
牛群想想也确实不合适,他乐了:“师爷,那确实有点不合适。不过您是我的真“师爷”啊,那您说我应该怎么喊您啊师爷?”
马三立一本正经地说:“你穿着军装在大街上非要喊我,那就别喊师爷喊师长吧!”
常宝华和牛群都笑了起来。
牛群知道师爷是在说笑,停了一下,他接着问道:“师爷啊,那您说我要是在大街上看到您应该怎么叫?”
马三立想都没想,随口就说:“如果你穿着军装就叫马老师,马先生,实在不行你就叫马三立。”
牛群笑着附和道:“师爷,那我就叫您马三立同志您看行吗?”
常宝华不乐意了:“小子,有你这么跟师爷说话的吗?”
没想到马三立是微微一笑:“当然可以叫马三立同志,我们三个都是党员啊,党内称同志也是规矩嘛。”
牛群笑着喊了一声:“马三立同志。”
马三立一边答应,一边是嘿嘿一笑:“好,以后你也甭管我叫师爷了,就叫马三立同志。有钱的孙子大三辈儿嘛。”
大家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