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大首席曾经说过:

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

而这一轮救市之心,已然是司马昭之心。

但是操作上,和以前相比,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长期看人口这条线已经破了,这也就成了大家的共识。

看着并不代表房地产的周期结束了,而是房地产到了“弃车保帅”的关头。

既然整个大盘的人口处于下滑趋势,那就稳住关键城市的人口增长,自然也就稳住关键城市的房价。所以,政策将逐渐引导人口向一二线聚拢,以达到“长期看人口”的客观环境。

关于三四线,该放弃,还是得放弃。

讲的简单一点,还是通过“城镇化方式”,引导乡镇人民“进城”,产生新的地产“驱动力”,达成触发增量的目的。

从金融政策上看,首套3.8的利率政策,已经在各个城市铺开。我在过去的文章多次呼吁“动用存量利率”的工具。

但这肉太大,银行还不想放弃。

所以在金融工具上,还是偏向去向“更低购买力”的人群倾斜。

尽量做到“全民持有房产”的目标。

这也是首套利率一降再降的原因,给未来进的人群提前“铺路”,降低购房成本。

但是,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如何让进城的人群提高购买力,并且在城市安家,就成为关键的政策。

所以,18部门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群众搬迁进程落户,也就变成了目前稳定房地产市场操作的关键。

过去的城镇化,几乎已经把有条件有意愿的乡镇居民的购买力稀释。这一轮的效果如何,我保持怀疑的态度。

也就是说,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力度是有限的。

“没有钱,再好的政策,也无法套用。”

而且,对于这样的“最后一波购买力”,未来还有大量的保障房可以选择。

所以,实际执行的可能是,二线人口向一线转移,三线人口向二线转移,四线向三线转移,层层转移,搬空五线、六线。

妥妥地产版的“降维打击”。

但这样一来,人口就会拉胯了。

因为,所有的人口通过“购房”进行一致性支付“落户”成本。必然扼杀了未来的消费升级,从而降低生活品质,进一步降低生育率。

一旦这样的操作完成,人口的下滑将不可逆转。

在过去,人口是房价的发展驱动力,但这一次,生育率,是房价的“祭品”。

“说实话,格局小了”

那为什么不选择“降低存量贷款利率”,打通“置换内循环”的操作来解决地产的流通问题,以达到保房价的目的呢?

还是我们的“发展KPI逻辑”,短期无法打破。

哪一个现任都不愿意为下一任铺垫的操作。

一旦采用“动用存量”进行“发钱”,短期内财政势必“吃紧”,地方工程也将停滞不前,就会在短期内导致发展的停滞,必然要“休养生息”很多年。

随着疫情的全面放开,疫情该背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势必要开始“大干特干”,这时候“休养生息”,显然会打破“经济预期”。

这样的结果,自上而下都无法接受。

事情也就到了一个微妙的时刻:

“先解决有没有,再谈好不好。”

遗憾的是,房价和人口,可能只能保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