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从大数据分析判断,胡鑫宇会选择上吊自尽吗?

2、希望透过胡鑫宇案,能够引起大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重视;

3、家庭矛盾、就业压力、师生矛盾:导致青少年选择自杀的三大诱因;

4、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5、让孩子尽早接触生命的真相,是帮助他们免于走向极端的最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孩子的父母,也身为母亲的儿子,我深知养育孩子的辛苦与不易,更能体会成年人失去孩子的悲痛与无助。所以,胡鑫宇案件发生一百余天,我一直在关注案件的任何消息。

我一直希望这孩子是被骗出走,或者自我流浪。但出现的却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我无法想象胡鑫宇一个人挂在树上106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胡鑫宇是否是最近才被人挂在那里伪造自杀现场。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如此牵挂全国几亿网民关注的案子,警方一定会还原一个接近真相的最终结论。

在看到胡鑫宇挂在树上照片的那一瞬间,在警方的最终结论出来之前,我有五点想法想和读者们交流。

一、从大数据分析判断,胡鑫宇会选择上吊自尽吗?

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了,他一定会事先设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会本能地思考哪一种方式简单、易行、达到目的的成功性较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接触到的自尽方式需要的工具难度不同,所以选择肯定也是有区别的。

首先,上吊在各种自尽的方式中,致死率达到84.6%,仅次于枪支自杀。在中国,难以获得枪支,无疑成了致死率最高的方式。

2022年,常青松等人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杂志上发表了“The lethality of suicide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自杀的杀伤力方法:系统回顾和统计分析)”一文,文中作者通过对全球10708项自杀案例研究进行筛除后进行Meta分析。总结出在导致死亡或住院的自杀行为中,使用枪支自杀是最致命的自杀方法,估计致死率为89.7%,其次是悬挂/窒息84.6%,溺水80.4%,气体中毒56.6%,高处跳跃46.7%,药物/液体中毒和切割的致死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0%和4.0%。

文章还认为,中、低收入国家的上吊/窒息和药物/液体中毒的致死率显著高于高收入国家。即使加上在急诊科治疗的自杀尝试数据,中、低收入国家采用药物/液体中毒的致死率依然相对较高,估计为10.2%,而高收入国家为2.4%。

其次,中国青年人使用比例最高的自尽方式是服毒。但自缢是男性自尽者中最常用的方式。

《中国法医杂志》2016年第5期李峰等人发表的“自杀方式与性别和年龄关系548例分析”一文中披露,作者对国内5个城市地区采取不同自杀方式人群的548例自杀案例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在各种自杀方式的年龄分析中,高坠和自缢的自杀者平均年龄最大(约55岁),溺水、自缢次之(约49岁)、口服毒物较为年轻(约45岁),而CO中毒自杀者平均年龄最小(约37岁)。在自杀方式的性别差异中,男性更多地出现了锐器自杀(52:24),自缢(67:33)和高坠(55:45),女性则在溺水自杀中占据多数(58:42)。并因此得出“每种自杀方式涉及到的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差异明显,CO中毒自杀的自杀者最为年轻;男性更倾向于用机械性损伤的方式来自杀”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自缢的必备工具:绳索和垫脚物。

缢吊并不容易,需要绳子,需要垫脚物,同时需要必死的坚强的勇气。但当地警方的通报上并没有提及,在发现胡鑫宇的地方,是否存在垫脚物。

综上所述,从大数据来判断,很难得出自缢的结论。因此不要急于对胡鑫宇的死亡原因下结论。他杀或自杀,第一现场或人造现场,均需等待警方后续的通报。

二、希望透过胡鑫宇案,能够引起大家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重视

2021年9月19日,一名14岁的武汉少年,在被妈妈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身亡。

2022年12月4日,江西上饶某私立中学,一15岁男孩傍晚六点钟从学校五楼跳下身亡,事后学校把孩子拉到火葬场才通知家属,引起家属不满和怀疑。

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披露,2019年全球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2019年有1.3%的死亡是由自杀造成的。该报告还披露,全球自杀死亡人数是凶杀死亡人数的两倍,在大多数国家,自杀比凶杀更常见,但自杀率是凶杀率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该报告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自杀比例最高的国家是韩国,当年4.6%的死亡是由自杀造成的;但俄罗斯男性的自杀率是最高的,每10万人中就有48.3例;印度女性的自杀率最高,每10万人中有14.5例。

该报告中,中国自杀率为10万分之8.1,2019年约有1200万人选择自尽。其中5-14岁的自杀率是10万分之0.4;15-49岁是10万分之5.79;50-69岁是10万分之11.21;70岁及以上是10万分之34.79。中国,女性自杀率为8.3/10万人,男性为7.9/1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含未遂),即每分钟就有2名青少年自杀,6人自杀未遂。我国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也同样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选择了自杀动作,其中学生占了51%。依此推算,中国每年有2.5万青少年死于自杀,与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数据大体一致。

除了自杀之外,据公安部披露,2022年全国失踪人口约7500人,其中学生占了百分之十,也就是还有大约有750名学生失踪。

三、家庭矛盾、就业压力、师生矛盾:导致青少年选择自杀的三大诱因

中国的中考、高考,无比惨烈,可以说中国的青少年,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卷王”。所以大多数人谈及青少年自杀问题,都归咎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上。

青少年自杀的实际原因可能与大家想象的有较大差异。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的“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现状调查报告”披露的对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自杀原因的调查数据,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可归纳为六类:

排在第一的是家庭矛盾,占33%;其次是学业压力,占26%;第三是师生矛盾,占16%;第四是心理问题,占10%;第五是情感纠纷,占5%;第六是校园欺凌,占4%。其他各种问题占6%。

上帝造人,各有不同。不同的人,包括青少年,实际上都会遇到上述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妥善处理,有的人即使处理不好也扛得住,有的人却因此难以承受走上轻生之路呢?

四、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遇到人生必须面临的种种问题,选择逃避轻生的人,并非自身有何过错,全因他们的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难以正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从而做出令人悲痛的难以挽回的选择。青少年的人生经验不足,心智不太成熟,更容易做出悲观的选择。

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户曾经在2020年初介绍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19年底对5563名14-35岁的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郁风险,与2008年的同类调查对比,青年抑郁问题还有所加重。其中无抑郁倾向的占比70.5%,比2008年减少了5.3%;有抑郁风险的占21.4%,增加了4.6%;有高抑郁风险的占8.1%,比2008年增加了0.7%。

胡鑫宇案件发生后,就有很多人猜测他会不会存在抑郁症,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或许成为其抑郁的根源。

希望教育部门、医疗部门,应该建立青少年抑郁干预机制,重视青少年精神亚健康状态的隐患,建立相应的专业诊疗科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学校和老师应在负责孩子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存在精神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请专业医生到校或者送孩子去医院予以心理辅导。

五、让孩子尽早接触生命的真相,是帮助他们免于走向极端的最好力量

我很多年前曾读过美国人JamesDonaldWalters(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写的《生命教育》一书。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频发。他最先关注到这些社会问题,并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并以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为基点批判了美国传统教育。

华特士认为:“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种职业;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需求;当然,更不会执着于金钱和权力。”

早在30多年前,日本教育界就提出了“余裕教育”理念,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1989年日本新版《教学大纲》还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真心希望已经开始陷入低生育率、人口规模下降轨道的我国所有机构和所有人,都尽早从生育第一、人口红利意识中走出来,注重对人口质量的提高,珍惜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不仅要让孩子们衣食无忧、物质满足,还应该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独立与坚强的人格,让胡鑫宇的悲剧越来越少。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