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在山东省威海湾附近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被广州打捞局捞起,伴随着这块铁甲的出现,在场的考古专家更加确信,这次发现的沉没军舰,就是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一想到这艘埋藏在海底124年的军舰,即将重现于人间,在场的众人就感到十分兴奋。
但是随着打捞工作的继续进行,一件件尘封百年的物品被捞起,现场的情绪却越加沉重,部分工作人员甚至拒绝了再次下水的请求。当被问到原因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指了指海底,然后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那么在这场打捞行动中,究竟捞出了哪些东西,为何会让工作人员流下泪水呢?定远舰又有哪些故事呢?为何会沉没在山东威海呢?

打捞出的定远舰装甲
富国强兵,北洋水师
“大清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1860年以后,清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大清王朝彻底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是欧美列强的不断侵犯,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起义的潮起云涌。
部分头脑比较清醒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希望学习外国侵略者的先进技术,进而帮助清朝继续维持统治。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晚清政治家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一致认同,并发动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的初期阶段,李鸿章认为:中国之所以败给外国人,主要还是因为武器不够先进的原因,而外国人每次都是从海上来,所以要想自强,首先就要建立起一直强大的海军部队。为此李鸿章亲自上书,要求清政府每年拿出400万两白银,用于建设大清朝的海军舰队。

李鸿章
1875年,李鸿章正式开始创办北洋海军,并通过英国人赫德在英国购买了四艘蚊船,而蚊船也船如其名,体型比较狭小,只能在港口驻守,不能到大海中长途作战。
但是这种船只有个好处就是铁甲护持,擅长进攻,配备了大量的火炮,是港口防御作战的一大利器,所以李鸿章在第二年的时间里,又买了四艘蚊船,并以“镇”字为开头,将它们命名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大船舰。
随着清廷在沿海舰队的部署完毕,李鸿章又瞄向了可以远洋的船舰。1880年,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受邀到伏尔铿造船厂参观,无意间见到了德国人新造的大型铁甲舰,于是李凤苞就主动向李鸿章建议,向德国定制两艘铁甲舰作为北洋水师的旗舰以壮声势。

定远舰
事后,经过李鸿章等人的慎重考察,决定先向伏尔铿船厂定制一艘7000吨的铁甲舰,并支付给德国政府140万两白银。一年以后,李鸿章再次出手以142万两白银的价格追加了一艘同等规模的铁甲舰,并为这两艘铁甲舰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取自“平定四海,威震远方”的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从英国订购了扬威号、超勇号两艘巡洋舰和镇中、镇边两艘蚊船,加上大清朝自己建造的十余艘铁甲练习舰船,北洋水师也彻底形成了。
1886年,两艘从德国定制的巨型铁甲舰顺利回国,而清政府也专门派出两名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担任起了北洋舰队“定远舰”和“镇远舰”的舰长,他们皆是优秀的中国首届海军毕业生刘步蟾和林泰曾。

镇远舰
从外表上来看,定远号和镇远号皆是7000吨的大型船舰,装甲的厚度高达14英寸,船体的正面配备四门305毫米的主力火炮,在船体的后面也配备了2门150毫米的小型火炮,船体两侧还配备了12门法式“连珠快炮”,再加上三具鱼雷炸弹,8门37毫米机关快炮,4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
无论是从体积,还是从火力、防御力来说,这两艘火炮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船舰之一,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这两艘战列舰更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巨舰”。
然而伴随着北洋水师的完全成型,大清政府也开始将其运用在日常的巡逻任务中,并向周边的各国进行示威,重塑清廷在亚洲地区的威严。而根据当时的美国人评价,中国的北洋水师在世界上排名第九,在亚洲地区排名第一。

北洋水师
日本仇视,不宣而战
伴随着中国海军的不断强大,与中国隔海相望日本却十分不开心,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大力宣传军国主义思想,并制定了先侵略朝鲜,然后再吞并中国的大陆对外扩张政策。但是要想实行这个政策,就必须先打败作为亚洲头号强国的清国。
原本日本人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将清政府削弱得毫无还手之力了,但是随着北洋水师的建立,清国好像又站了起来?
对此日本的明治天皇带头开始节俭,每天只吃一顿饭,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造舰,而在日本民间也极力宣传清朝对日本的威胁,并将北洋水师设置为假想敌,举国捐钱捐物,购置军舰,强化海军。

松岛、严岛、桥立三艘统称三景舰
为了弥补清政府在旗舰方面的优势,日本专门从法国请来设计师,建造了“松岛”“严岛”“桥立”三艘4200吨的铁甲舰,而为了专门打败“定远”和“镇远”两只巨舰,这三艘铁甲舰全部配备了一门320毫米的火力炮,这是专门用来打击定远舰14英寸装甲用的。
同时,为了避免清政府再次扩充海军,日本海军部还打算花费20年的时间,建造200艘军舰和三十艘运兵船的计划
但是事实证明,日本人还是高估了腐朽的清政府,自从北洋水师成立后,清政府就再次沉浸到高枕无忧的睡梦中了。

翁同龢
1891年,清朝大臣翁同龢上奏慈禧,提出不要再购买外国人的军舰了,理由竟是北洋水师的粮饷太耗钱了。对此,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居然同意了,因为在她看来,北洋水师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了,所以就不需要再往里面投入了。
然而事实就是北洋水师总共也就4000人,一年的俸禄也不过十余万两。相比同一时期,慈禧太后每年花1000万两修建的颐和园来说,这支舰队的消耗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同年六月,受李鸿章的安排,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访问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人充分地了解了北洋水师的实力,并假意感叹清朝的强大,趁机绘制了“定远”和“镇远”两只巨舰的火力部署。

慈禧太后
同时,丁汝昌听闻了日本天皇的带头节食,扩充海军的事情,并察觉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向清政府上书启奏。但是这份奏疏却被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当成了笑话,讲给了朝中重臣。
一些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的人,甚至公开说道:“东洋小国,也敢挑衅大清皇朝,如此不自量力,也不怕让人笑话?”但是,这场美梦很快就要被打醒,直到那个时候众人才恍惚明白,究竟谁才是个笑话。
1894年,慈禧迎来了60岁的大寿,为了给她准备寿宴,朝中的大臣们照常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同年七月,北洋护航舰队的三艘巡逻舰护送运兵船到朝鲜地区驻防,而日本联合舰队却忽然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袭击了北洋护航舰队。

丰岛海战
在一场激烈的大战以后,北洋水师的“广乙”“高升”两艘船舰沉没,而“济远”号巡逻舰勉强撤离了战场,退回到了旅顺港口内。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两国的陆军先是在朝鲜地区爆发战争,随着陆地上的平壤战役失利,北洋水师也紧急出动,护送5000余名大清士兵,帮助清军挽回在陆地上的劣势。
同年9月17日,中日双方在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相遇,一场惊天大战随即触发。战斗一开始,丁汝昌就命令北洋水师成雁行阵摆开,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头部,向日军发动猛攻。而日本方面则把所有舰队一字摆开,直面北洋水师的冲击。

黄海海战阵型
在双方的距离达到3000米的时候,随着丁汝昌的一声令下,北洋水师率先发动进攻,而日本的联合舰队也不甘示弱,也对北洋水师展开了还击作战。可是在双方的交火过程中,问题就逐渐展现出来了,北洋水师的火炮射速极慢,而日本军舰的射速是北洋水师的十倍不止。
在北洋水师打完一轮炮击的同时,日本舰队已经打了七轮甚至是八轮炮弹了。而且由于水师经费被挪用,北洋水师只能用劣质火药的开花弹和实心弹,每次打到日本人的船舰上,都能很快让对方把火熄灭,修复船体所受到的伤害。
反之日军使用的则是最为先进的苦味酸炸药,又被称为爆裂火药,每次打到北洋水师的军舰上都会引起熊熊大火,散发出一阵阵毒烟,导致水军士兵根本不敢上前扑救。

邓世昌带领的致远舰
唯一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北洋水师的炮击准确性比较好,再加上旗舰“定远”和“镇远”装甲比较厚,对方迟迟无法击沉这两艘铁甲舰。在命中“定远”号200多发炮弹,却仍未击沉它以后,日军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转而向致远、超勇、扬威、经远等船舰发动炮火攻击。
随着数个小时的炮战,北洋舰队中比较弱小的军舰分分中弹,并呈现了进水沉没的迹象。其中致远舰为了给北洋水师争取优势,在炮弹打完后毅然选择了用船舰撞击日本吉野号的想法,最终在日军的集中攻势下,致远舰不幸爆炸沉没,全船的官兵集体殉国。
而这场海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主力舰队,而日本军舰则有5艘军舰重伤。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依旧占据优势。可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北洋水师主动放弃了再战日本海军的想法,转而在山东威海港口内避战。

威海卫战役
一个多月以后,日军攻陷了旅顺地区,进而向威海港口进发,北洋水师奋起反击,数千名水师官兵苦守一个月之久,打退了日本联合舰队的7次进攻,但是援兵却迟迟不至。
随后,日本人强占了威海卫地区的海岸炮台,经过数个小时的炮火轰炸,直接将“定远”舰重伤,彻底失去航行的能力。在意识到败局已定的时候,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不忍国家财产落入日寇之手,带着350磅的炸药进入船舱,随着一声惊天巨响,这艘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号缓慢的沉入水中。
而后日军打捞了定远舰的部分残骸,并将其作为战利品带回了日本国内,并建立了一个以“定远”为名的展览馆。这个展馆无疑不是中国的耻辱,它时刻在提醒着国人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打捞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曾多次在山东威海地区进行搜查,希望对定远舰进行遗体打捞,直到124年以后,在一次意外的潜水活动中,一位居民发现了定远舰的残骸。
在接到消息以后,当地政府就联手广东打捞局进行打捞,并从中发现了一系列昔日海军将士们的遗物。然而在这场打捞活动中,一个惊人的画面却出现在了工作人员的眼中,在幽静的海底下面,一具枯骨抱着定远舰的残骸死死不放手,就像曾经的北洋水师的真实写照,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他们依旧和战舰共存亡。

面对这样一幕,大家没有人愿意再下去打捞,因为这不是一个值得兴奋的事情,而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群人均30岁的清军士兵,用鲜活的生命,保卫着他们的国家,这种场面又怎能不令人动容。
即使那个腐朽的清政府已经灭亡,但是这群爱国士兵的精神,依旧万古长存。而我们也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振兴我们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