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谁说我们不能生产飞机?其实中国军工人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不懈努力、勇攀高峰,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在“中运一号”运输机试飞成功后,1944年,林同华、唐勋治等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研究设计“中运二号”双发中小型运输机,于1947年试制成功,它的设计很特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停在博物馆的“中运二号”

“中运二号”采用了美式战斗机的着陆装置,改进了液压系统,外表顺滑美观,性能也有所提高。“中运二号”1948年2月19日在重庆试飞成功,试飞员陈丙泉。1947年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开始研究设计“中运三号”全金属运输机,飞行速度达353千米/小时。仅从性能参数来看,“中运号”系列运输机已经不亚于使用至今的运-5运输机。

运-5运输机

1946年,抗战胜利,中国军队决定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江西南昌。1947年底,人员、设备、器材被分批迁走。工厂迁走后在重庆海棠溪民生码头71号设有驻川留守处,由叶永安任处长,后改为驻渝办公室。制造的“中运二号”试飞成功后无空运队接收,厂长马德树下令在渝拆卸,运至南昌青云谱机场(南昌解放后交给了人民解放军)。飞机厂迁走后留下的房屋地产,以出租形式交南川县政府,每年由南川县向飞机厂交50石租谷,或折款交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仓库里的飞机

由于抗战结束后中国空军引进了大批美军剩余的C-47,C-51运输机,“中运”系列只得堆在仓库里。工程师刘玉麟、苏栋等人于1949年与解放军秘密联络,将保存完好的“中运”交给了新中国,使得中国运输机的鼻祖得以保存。1949年,南昌厂主要设备和大部分人员运往海峡,其中一部分弃暗投明,参加了人民空军。一部分在厂人员被人民政府接收。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