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数个CT黑白影像纵横排布,列出方阵,一层一层描绘出患者朱女士胸腹部横断面的微妙变化。“患者肚脐下方长了两颗鸽子蛋大小的结节,可能是会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巨淋巴结增生症。”借着阅片灯柔和的光线,我院放射科主任沈君仔细端详,很快指出个中异常。

这是沈君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片段。在放射科耕耘20年,他大多数时候隐匿在患者视线之外,作为幕后军师紧密协助临床科室做出诊断。“单靠触诊等临床手段不足以全面判断患者病情,影像学为诊断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沈君说,为此他坚持探索创新,利用放射影像技术不断为诊断扩展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君(右)为患者提供影像检查

放射影像学界的福尔摩斯

沈君的发现迅速扭转了朱女士的诊疗方向——过往的十几年,她每晚八点开始发低烧,辗转多地求医问药,却都不见好转。来到我院时,她的体重已跌至60多斤,脸色煞白,羸弱得三步一喘。

抓住新的线索,医院为其安排了结节切除手术。经病理诊断,那两颗结节中果然有一颗是巨淋巴结增生。当晚,朱女士如常测体温,细长的水银柱缓慢爬升,最终停在了36.4℃。不久,朱女士身体各项指标渐趋正常。

“宝贝,医生说妈妈很快就能健健康康地回家了。”她一手握住电话分享好消息,另一只手攥着和女儿的合影,“这一趟来广州,我本以为是自己的最后一程,没想到竟重生了。”

“沈主任就是我们的眼睛!”搭档的临床医生时常赞叹沈君影像诊断技术的精准度。凭借一双火眼金睛,沈君抓住藏在影像中的蛛丝马迹,为一个又一个患者的诊治指明了方向。

沈君(坐者左二)开展影像诊断

求精奋进的学习者

自1990年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今东南大学医学院)影像医学系,成为该系第一届学生,他从未停下对影像诊断技术的追求。

当时国内影像医学相对落后,历来有军事化管理传统的母校要求,影像医学系本科生要先系统全面地掌握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根基。“好多门课程我们是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一起上的,有些课程我也能考个第一呢。”沈君笑道。

毕业后沈君回到家乡安徽工作。不久,来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风唤起了他深造的念想。“广州好!开放包容,有活力。”听在当地工作的前辈如此评价,沈君毅然南下,于1997年考上中山医科大学(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生。

在南国医学最高学府,沈君一头扎进了影像检查室和阅片室,“影像设备不断更迭换代,我们的技术也要跟上步伐。”他每天挤时间研读医学期刊,追踪前沿动向,不断精进专业技术,渐渐地,全身各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烂熟于心,为后来帮每个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影像检查方案提供了可能。

开拓创新的悟道者

步入沈君位于博济楼一隅的办公室,“道法自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第一时间映入眼帘。“医学的发展同样遵循自然的规律,需要我们认真领悟。”沈君说,为了更深入地领悟影像学之道,多年来他高度重视科研实践。

2002年沈君博士毕业并加入我院放射科,第二年他便获得该年度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而当时医院获该基金的项目十个指头数得清。“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桶金,给了我很大支持。”有了经费支持,沈君一步一步挖掘影像技术的应用深度,逐一开发出躯干神经丛、内脏神经、四肢神经的MRI成像术,并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瓶颈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沈君持续拓宽影像技术的应用广度。他联合同事利用CTA血管成像引导肾上腺静脉介入手术,使介入取血率从20%拔升至近100%;研发出多生物学功能的新材料,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影像学引导下的新手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影像诊断辅助系统……

“我没出国留过学,可谓是医学‘土鳖’。”沈君开了个玩笑,“但用心钻研,‘土鳖’也能走到学科尖端。”这位悟道者显然已得道,他进一步总结多年的实践心得,牵头编写了《全身MRI扫描技术彩色图解》和《MSCT图像重建简明手册》,向全省影像科医生分享,以精炼明了的图文解说帮助他们解决“有好设备不会用”的问题。

有情怀有温度的严师

沈君时常忆起第一次踏进医院时的场景。那是研究生复试前的夜晚,他特地跑来踩点。灯光照射下的博济楼静谧、壮观,医院上百年来积淀的深厚历史感呼之欲出,“那一刻,我被这里深深吸引住了。”

扎根25年,沈君的成长与医院血脉相连,他也对这里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中国第一张人体X光片就诞生在孙逸仙纪念医院,我们要承袭精益求精、务真求实的传统,无愧于医院的栽培。”自2014年接任放射科主任以来,沈君提出“医教研齐头并进,医技护协同发展,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发展理念,带领科室不断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射科合影

在放射科,医生、技师、护士三方协同作战,缺一不可。其中后两者冲在前线,沈君鼓励他们发挥岗位优势,完善患者的检查流程,合力为科室的医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检查影像。“我院放射科医生目光如电,对临床诊断的补充往往十分到位。”在顶级手术大赛见识过众多放射科医生的表现之后,我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教授刘超如此评价。

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强调,则指引科室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沈君带领科室一周七天连轴转,每天把检查室开到午夜12点半,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检查需求,住院患者最多等待两天即可做上检查,门诊患者2小时内即可拿到报告。

在推动科室发展的同时,沈君也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为省内外持续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成立国家级放射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与汕头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结成对子、连续九年举办全国医学影像临床科研培训班,沈君说,“对外帮扶和科研培训没有经济获益,讲的是情怀,但特别有成就感。”面向未来,他将率领放射科越做越强,为输送放射影像学人才继续贡献力量。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责编:黄睿、刘文琴、沈丽娜

初审:林伟吟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