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古为《禹贡》扬州之地。夏、商、西周时为淮夷之地,春秋期间,淮夷与鲁国交好而对抗吴国,后遭吴国吞并,泰兴之地成为吴国属地。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统一天下后,为东海郡广陵县之地。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泰州前身),时泰兴故地为海陵县济川镇(济川语出《尚书》:“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东汉末年,因此地长期为曹操、孙权交战拉锯之区域,曹操强令长江边郡县徙民北方,从此人口凋敝,海陵县亦废。

至三国时,此地为东吴所据,设海陵县(魏晋视东吴为伪朝,此设海陵县亦视为伪设)。

晋太康元年(280年),正式恢复海陵县。此后历经南北朝和隋唐,泰兴始终为海陵县地。

五代十国期间,徐知诰废掉南吴皇帝杨溥,自立南唐,改年号为升元(937年)。南唐设置泰州。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之意,分海陵南境设置泰兴县,县治设于济川镇,因济川为临江港口,故而设县之初未建城池。

后济川镇塌入长江。北宋乾德二年 (964年) ,泰兴县治迁至柴墟(今泰兴市西北口岸镇),始筑土城。南宋初,江淮地区为宋金交战前线,泰兴土城亦被金军所毁。绍兴十四年(1126年) ,为利于军事固防,县治迁至延令(龄)村 (今泰兴市区),并依环绕延令(龄)村的龙开河(龙河)修筑新土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又将城池扩建,形成内外两道城河拱卫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泰兴县治迁至今所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占领泰兴。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泰兴,泰兴城墙在战乱中损毁严重。

梦幻联动,明初泰兴为南京明城墙烧制的贡砖(网络图片)

明弘治五年(1492年)用砖砌筑四座城门,东门寅宾,西门迎恩,南门南薰,北门拱极。嘉靖十一年(1532年)又辟西南门延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县志中的县城图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倭寇祸乱东南,泰兴重筑砖石城墙,新城周七里有奇,围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广八丈。设五座城门,东门镇海,西门阜成,南门澄江,北门拱极,西南门通济,通济门南有西水关一座。嘉靖四十年(1561年),增辟北水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于城东南角建腾蛟阁。

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测绘泰兴城图

泰兴明清城池大致范围示意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加高加厚城墙,改通济门为盈宁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美军航空测绘地形图中泰兴城周边

解放后,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泰兴开始拆除城墙。1951-1952年间城墙被拆除,城基上修筑起了环城路,部分城河也被填埋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