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苏芩曾说:“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才算是最舒服的关系呢?
是彼此分享快乐,还是共享利益?
是彼此共同承担艰难,还是牵手共赴美好?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无怪乎这三句话。
不越界,不高估彼此关系
作家三毛说:
“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阂。”
只有保持一定的分寸,才会懂得分辨自己事,别人的事,不过度掺和,学会拒绝,彼此尊重。
不管是亲戚、朋友、同事,还是家人,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互不越界,熟不逾矩,才能相处得舒服。
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在读大学的女儿,下午三点有网课,两点钟的时候,却还赖在床上不起。
父亲气不过,直接冲进房间,掀开女儿的被子,并拍下视频发到家庭群里。

母亲看到视频中的女儿如此懒散,晚上回到家就开始训斥女儿,认为她不懂事。
女儿听了妈妈的训斥也感到有些委屈,就回到了自己房间。
但是,不一会儿父亲没有敲门就直接进入了女儿的房间,再一次掀开了女儿的被子。
随后,女儿发飙,拿起剪刀与父亲对峙,直到警察赶来。
人与人之间,就像两个舒适的王国,应当保持宽阔、舒适的疆域,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也应当有适当的尊重和分寸。
凡事不越界,不过度高估彼此间的关系,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2-
不讨好,相互尊重对等
《遥远的救世主》中,肖亚文问丁元英,为人处世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丁元英说了一句对肖亚文影响至深的话:“随缘惜缘不攀缘”。
一切人际关系都在一个“缘”字,别人有钱有权有资源,去讨好,说好听话,不敢生气,但相互并不能同频合拍,也是没缘,也是枉然。
不讨好,不攀缘,相互尊重对等的关系,才是有缘分的相处,才值得珍惜。
清华才女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自曝“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活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有次,男朋友因为一件事,打电话过来骂她。

她就一直道歉,一直道歉,道歉了两个多小时,但对方却觉得这种道歉很敷衍,就不断地挂断她的电话,再不断地打过来。
当蒋方舟看到一连串来电显示时,吓得全身发抖,却不敢对他说:“你不要再打了,你这样我生气了”。
她突然意识到,即使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讨好型的人格,让她也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和对方争吵,害怕引起冲突,非常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非常认同一段话:
“别总因为迁就别人就委屈自己,这个世界没几个人值得你总弯腰。弯腰的时间久了,只会让人习惯于你的低姿态,你的不重要。”
一味地讨好他人,只会换来别人的看不起;一味地迎合他人,只会让别人更加觉得你无足轻重。
人和人最舒适的关系,是不必刻意地压抑自己而迎合对方的,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对等,才能相处开心,关系久远。

-3-
不计较,降低期待
丰子恺说: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在小事上“装糊涂”,不计较。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曾一起做生意。
分红时,管仲总是多拿一部分。
别人认为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说:
“他家庭比较贫困,我富裕点,他多拿点也是应该的。”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感叹道:
“我曾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经常多拿分红,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是因为贫困才这样做的。”
朋友相处,不计得失,管鲍分金的故事也成为美谈。

生活中,所有关系,一旦开始计较,就离疏远不远了。
朋友间,总是计较谁过得比自己好,那么这份友情也久远不了;
亲戚间,总是计较谁占便宜,谁吃亏,那么这样的感情也会渐渐变淡;
家人间,总是计较谁付出得多,付出得少,那么这样的亲情也会慢慢有隔阂。
人与人之间,能够体谅对方的难处,不为小利斤斤计较,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挣得面红耳赤,是大度,是格局,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杨绛先生说:
“开始让人舒服的,可能是言语;后来让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
和人相处,始于颜值,敬与才华,但最终能够长久的却是人品。
所有舒服关系的背后,都是善良和人品,不越界,不讨好,不计较,真诚对真诚,人心换人心,相处才能长久、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