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杜公馆迎来了杜月笙的一位亲戚。

“月笙啊,你帮帮墨林吧,我担心再这样下去,他连媳妇都娶不起了,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差事给他安排一个?”

此人是杜月笙的救命恩人万老太太,本来不喜欢搞任人唯亲那一套的杜月笙,碍于救命恩人的面子不得不应承了下来:

“您尽管让墨林来我这吧!”。

之后此人便留在了杜公馆内,并安排到了夫人沈月英的身边伺候。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杜月笙的夫人为了试探为了试验万墨林,在走廊放了五块钱,之后便命人去喊万墨林,称有事找他。

末了还轻声吩咐众人道:“这钱要是捡了,就赏些钱打发他走吧,不用再带到我屋里了。”

谁知万墨林的做法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并且从那之后就慢慢地得到了杜月笙的重用,一跃成了杜公馆的“第一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人投靠杜月笙

杜月笙可谓是民国时期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从在高桥一个小水果摊打杂的杂役,到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的经历可谓是一段传奇。

然而在飞黄腾达之后,万贯家财的杜月笙却并不喜欢搞任人唯亲那一套。凡是来投奔他的亲戚,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1919年的一天,杜月笙的公馆又来了一位亲戚。

此时杜月笙正在家中闭目眼神,就听到管家进来汇报:“先生,有位姓万的老太太前来求见,说是从高桥来的。”

杜月笙一听姓万,立马起身前去相迎接。万老太太可不是一般来客,这可是稀客、贵客。

出门见着万老太太,杜月笙便招呼道:“姑母,您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说着招呼着万老太太进了屋,让手下沏了上好的茶奉上。

这位万老太太不仅仅是杜月笙的姑母,还算是他的救命恩人呢!

杜月笙从小过得比较苦,四岁的时候母亲撒手离世,父亲娶了个继母,但可怜的他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

无父无母的杜月笙成了继母的眼中钉,后来不堪继母的虐待,年幼的杜月笙便开始到社会上做苦力讨生活。

后来杜月笙到水果行做学徒的时候,因为吃不好身体差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奄奄一息的他举目无亲,也没钱买药。

幸好在铁匠铺做学徒的表弟万墨林来看他的时候及时发现,并且跑回家叫来了母亲,也就是杜月笙的姑母,万老太太。

万老太太心地善良,本来就对孤苦无依的杜月笙颇有同情。此时看到病到奄奄一息的他,更是二话不说,把杜月笙送去了医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当时万老太太也过得非常艰苦,但还是借钱把杜月笙的病给看好了,不仅如此,更是衣不解带的整天在杜月笙身边照顾。

如果没有当初姑母对他的帮助,可能就没有如今的杜月笙。对于姑母的恩情,杜月笙也一直铭记在心。

“不知姑母近来可好?”想到许久没有去看望过姑母,杜月笙心中也有些过意不去。

“我向来都好,只是......本来不想麻烦你的,思来想去还是想请你帮帮忙。”万老太太犹豫地说道。

“姑母有什么吩咐,尽管跟我说,您跟我还客气什么?只要是我能做到的定当竭尽全力。”

“月笙啊,你帮帮墨林吧,他现在做铜匠,工资少不说,还非常地苦,我担心再这样下去,他连媳妇都娶不起了,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差事给他安排一个?”

听到这里,杜月笙有些心生愧疚,于是想都没想便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姑母放心,您尽管让墨林到我这来吧!”

之前杜月笙之所以会对亲戚敬而远之,是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只要是一沾到亲情就会有很多顾忌,做事情也会变得束手束脚。但既然救命恩人找到自己,杜月笙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听到杜月笙的答复,万老太太高兴得眼睛都湿润了,之后两人寒暄了一阵。万老太太便前去叫儿子万墨林。

五块钱的试探

杜月笙见到万墨林时,看着眼前这个大概20岁左右年纪的男子,穿着朴素,一副乡下孩子的老实相,看起来一点也不精明。

本以为杜月笙会让他去干一些粗活累活,但是没想到杜月笙却把万墨林安排到了自己夫人沈月英身边做事。这是为何?

这便是杜月笙的用人之道,他当初是因为伺候林桂生而得到赏识出人头地的。因为女人的心思往往比男人要更加的细腻,一个人心思够不够细,沈月英一验便知。

万墨林因为从小家里穷,没上过学,所以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

当时沈月英为了试验万墨林,在走廊放了五块钱,之后便命人去喊万墨林,称有事找他,其目的就是看万墨林是不是贪财之人。

谁知万墨林的做法却让沈月英大吃一惊,当万墨林看到被丢在地上的五块钱时,大喊了一声:“这五块钱是谁的呀?!”

这一声高喊,着实把正在屋中悄悄观察着万墨林的沈月英吓了一大跳。

随后沈月英便笑着说道:“哎呀!是我的,我的,快拾起来给我吧!”

其实在短短的几天相处下来,沈月英基本上已经了解了万墨林的为人,断定万墨林不会捡这五块钱,如果他要是捡了说明这人就不值得信任,那么打发走也无妨。

但如果他不捡就说明这人不是贪财之人,她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让杜月笙看看,万墨林的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刚刚跟万墨林接触的时候,沈月英就跟杜月笙说过,万墨林是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当初刚来的时候,万老太太在万墨林顾着老太太面子唤杜月笙一声表哥,但是在见到沈月英的第一眼,万墨林叫的不是嫂子,而是叫了一声婶娘。之后就改口叫杜月笙“爷叔”。

之所以会这样转变,是因为万墨林跟杜月笙堂兄弟的女儿定了亲,从杜月笙的面子来看可不就是叫“婶娘”和“爷叔”吗?

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看起来粗胚的万墨林,处事也颇为圆滑。

不仅如此,万墨林学东西也是非常快,每天把沈月英照顾得妥妥当当。沈月英对他也越来越信任。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突发情况,万墨林总能轻松应对,并且为沈月英考虑得相当周全。

没过多久,沈月英就向杜月笙提议:“可以分一些重要差事给万墨林了。”

杜月笙觉得,既然是夫人都觉得满意的人,那想必做事情一定很周到。于是便慢慢地开始让万墨林接触一些工作上的事。

就这样万墨林一步步成为了杜公馆的总管,为杜月笙管理账务,帮杜月笙一起打理以贩卖鸦片为主的公司事务。

而万墨林之所以青云直上,靠得不仅仅是圆滑的处事能力以及和杜月笙的亲戚关系。而是在工作上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万墨林惊人的记忆力。

成为杜公馆“第一红人”

因为人脉圈子比较广,杜月笙交往的人也比较多,因此业务上有一个专门用来记电话号码的本子,这个本子上有190多组电话号码,在万墨林成为总管之后,这个电话本就交给了万墨林来保管。

别看万墨林这人看起来虎头虎脑,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但是他记东西却一点也不马虎。

这个电话本交到他手上之后,没过几天就已经被他熟记于心了。不仅如此,就连杜月笙交往过的客人每一个人的名字,家庭地址,只要在旁边听过一次,万墨林就能记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正在喝茶的杜月笙突然想起来,之前有个业务还没有完结,想要联系此人,刚说出名字,还没有说让万墨林去拿电话本,万墨林就已经把此人的号码背了出来。

这样杜月笙大吃一惊,随后抽查了几人电话,万墨林均能准备说出其电话号码。杜月笙疑惑,便问他为何会想着背下所有号码?

万墨林则表示:“一来用时一个个找不方便,二来这些号码全部都是您的人脉圈,若是不小心弄丢了,那麻烦就大了,您说对吗?”

对于万墨林的做法,杜月笙深感赞同,更是下定决定提拔万墨林,从此万墨林便成为杜月笙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人。

而此时虽然杜月笙对万墨林已经相当信任,但还不至于让其成为杜公馆“第一红人”的地步。

真正让万墨林彻底倚重万墨林还要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1940年,在抗日战争之际,日本鬼子扶持的汉奸傅筱庵被刺杀成了一个谜案,当时日本人从情报组织那里得知,幕后凶手跟杜月笙脱不了干系,于是日本人便把目标放在了杜月笙的身上。

但是奈何当时杜月笙已经是上海滩颇有地位的人,即使对他有所怀疑,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候,杜月笙身边的万墨林就成了重点抓捕的对象。因为杜月笙的关系,万墨林虽没有亲自杀人,但却是跟此事也脱不了干系,他曾用自己的口才说服傅筱庵身边的保镖,帮助了暗杀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之后还非常讲义气的将保镖的家人安排到了比较安全的地方,以防受到日本人的报复。

但是这也成了后来万墨林被特务盯上的重要原因。后来,汪伪极司非尔路76号特务机关抓捕了万墨林。

本以为可以让万墨林说出刺杀的内情,但是让日本当局没想到的是,不管是老虎凳还是坐冰块,甚至还残忍的刺穿了他的胃口......但是在种种酷刑下,万墨林始终没有吐露出任何对杜月笙不利的字。

杜月笙这边,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不用想也知道日本人的真正目标是自己,而万墨林也是因为自己才被抓的。

此时向来讲究义气的他,知道万墨林的为人,决定动用一切关系把万墨林给救出来。

只是万墨林被救出时,已经被各种酷刑折磨得不成样子了,看着奄奄一息的万墨林,杜月笙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在江湖上闯荡多年,他知道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义”字,万墨林可以为自己承受这么多,自己对他还有什么是不能信任的?

万墨林出来之后,杜月笙为他找了最好的医生,遗憾的是,虽然万墨林的命被救回来了,但被折磨成了终身残疾。

看着成了这般模样的万墨林,杜月笙打心底里把万墨林认定为自己最信任的人,对万墨林更加的倚重。

从此之后,万墨林便成了杜公馆第一红人,也是杜公馆的一把手。

上海沦陷后,杜月笙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时,之前在他身边的人都开始自谋出路了,只有万墨林自始至终都跟着杜月笙,生死与共。

而在杜月笙看来,也只有万墨林才能让他彻底放下所有的戒心。

后来晚年的杜月笙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辉煌,但始终有万墨林在身边坚持陪伴着他。

万墨林和杜月笙,早已超出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更似亲情。杜月笙对万墨林有着知遇之恩,但万墨林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运气,而是靠他身上超乎常人的优秀品质。

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万墨林亲自安葬了杜月笙,之后便离开香港去到了台湾。

从此便在台湾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不再过问江湖上的是是非非,后来在晚年的时候写了一本回忆录《沪上往事》,记录当初在上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