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在成功走过20年的历程后再次续签,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以视频方式出席纪念仪式并讲话,肯定成就,展望未来。
可以说中俄之间肩并肩背靠背,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关系。
在当今美国走向没落之途、愈发四处搞事彰显其存在的时候,尤为珍贵。
而中俄之间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令美国等西方国家猜忌不已。

有的认为会走向结盟,这样一个军事政治同盟,将令美国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而有的认为不会结盟,但是依然会对美国造成威胁。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疑惑:中俄为什么不结盟?
说法不一而足,对于这种议论,著名学者金灿荣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拉来一个朋友招来十个敌人,不划算。
不管这句话是否有失偏颇,但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1、肩并肩背靠背的好伙伴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拥有4300公里的国界线。
虽然在历史上,沙俄曾侵占我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是当双方都将发展放在首位后,在共同的意愿驱动下,双方划界工作圆满完成,这使得中俄能够抛弃历史的包袱,专心于各自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中俄曾有过睦邻友好,但更多的是经历过相互伤害。
因而经过多年的接触和努力,逐渐消除猜忌,双方在多重因素促动下才越走越近。
终于在20年前,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并逐步升级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从那时起,“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被确定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方针。

双方都认识到,邻居不能选择,那么就必须相向而行,成为好邻国。
这是两国关系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现实,也是双方在邻国关系中唯一正确的选择。
互为最大邻国的中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双方相互是对方国家安全的“半边天”。
两国不但交界,而且拥有着共同的周边地区,如果双方意见相左,极易引起周边区域动荡不安。

在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下,双方在东北亚与中亚这两个双方共同的周边地区加大合作。
中俄一起面对阿富汗的重建,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特别是东伊运的不时泛起,致力于朝鲜半岛稳定,共同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等共同安全挑战。
中俄双方共同维护这两个共同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将两国核心利益高度重合的地区打造成为“睦邻友好带、安全稳定带和经济合作带”,为两国的和平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牵引下,中俄一起致力于上合组织的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塑造成为新兴力量的集结平台。
近日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同时举行上合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
阿富汗的重建和地区恐怖主义有所抬头,使得上合组织成为阿富汗问题对话和包容性政治解决进程的极佳平台。
届时,中俄两国将极大地发挥两只头雁的引领作用,在西方军队撤离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区以良性影响力来推进重建工作。

中俄睦邻友好和建设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得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拥有了稳定可靠的陆上战略纵深。
作为陆海兼备的中国,发挥独特的地缘位置优势,扎实立足大陆,并已开始经略海洋。
当前美军不断加强对第一岛链的布防和祭炼,形成从日本经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到印度的包围圈,对中国围堵之势已成。
特别是台湾海峡和南海海面更是风起云涌,中美舰机往来,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可能,一旦台海和南海有事,中国与俄罗斯的友好态势将使得中国“避免两线作战”的可能。

中俄结伴而行,是因为作为同被美国战略遏制的主要对象。
中俄一直坚持本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发展道路以及政治社会制度,时常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视为修正主义国家,被认定为异类。
认为是现行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为美国霸权主义体系所不容,动辄予以打压,其真实意图是打断中俄的发展和上升势头。

另外,俄罗斯因为北方四岛,中国因为钓鱼岛问题都同日本针锋相对。
日本一直不曾悔改侵略罪行,并想要依托美国的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挑战,改变东亚秩序,甚至在东亚谋求霸权。
特别是这次日本现任首相菅义伟不再参选自民党总裁,想要上位的河野太郎等人的思想意识倾向右翼保守主义,对中俄的态度极为恶劣,对于亚洲的安全极为不利。

基于这种相似的处境,以及共同的发展需要,中俄只能通过相伴而行,才能够在核心利益维护方面得到相互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应对美国霸权的遏制和日本的挑衅行径。
而且中俄作为安理会两大常任理事国,对于整个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均有极大的发言权,对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创造和平发展环境具有极强的制衡和稳定作用。
与之相反,美国虽然总体上日趋衰落,但是“相对霸权”仍将长时间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期间,它必然会竭力打压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国家。
当前的俄罗斯和中国就首当其冲,其中任何一国都无法抑制美国维护霸权的挣扎。
因而中俄两大国必须加强战略协作,联手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责任。
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才能有效地维护各自自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2、创造不结盟政策的新境界
长期以来,“结伴而不结盟”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中国从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出发,依据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的原则,推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走出的一条“新路”。
在历史实践中,中国的“结伴而不结盟”理念,显然更为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团结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于抵制霸权国家的冷战思维,更有利于伙伴国对国际关系进行纵横捭阖的战略运筹。

当前,中国已经在全球构建出70多对伙伴关系,但唯有中国和俄罗斯所结成的伙伴关系较为特殊。
它不同于一般的“战略合作伙伴”,而是“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新时代”意味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意味着两国合作在各领域、各层面展开,“战略”意味着两国合作具有战略内涵和价值。
而“协作”一词是“协同动作”的意思,强调“协调一致的行动”,要求远高于“合作”,但却绝不是同盟关系。

因而中国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要超出一般性质的关系,但却是与同盟关系又截然不同的。
中国当今的新的不结盟理念既是宽泛的,同时又极具灵活性和可信性,中国在与伙伴国家相处时既不用做出不可逆转的重大承诺,同时所做出的安全承诺却又是严肃可靠的。
这是因为,新的不结盟理念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还在于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伙伴关系网络的全面铺展。

中国不像美国那样,从二战之时起,即组建起各类联盟。
但正因如此,美国也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协调盟友间的关系。
日前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签订一项特别安全协定,美英两国将帮助盟友澳大利亚修建核潜艇,这本来是加强三国所谓冷战式同盟的合作,但是却阻碍了法国的发财之路。

5年前,法国与澳大利亚曾经签订过一个高达660亿美元的常规潜艇订单,这次却被美英所取代。
法澳间的合同几乎肯定会被取消,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誓不罢休,一定要捍卫法国的利益,这是一起典型的同盟内讧事件。
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有后发优势,在绝大多数地区安全焦点问题上没有历史包袱、没有特定的敌友关系,没有必须遵循的政策传统。

当前中俄两国结伴不结盟,使得双方在国际上进退自如,而中国运用不结盟思想,同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密,中国走出一条不结盟的新路,创造了不结盟政策的新境界。


3、中俄不结盟合情合理
中俄两国关系目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水平,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两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全球事务上的发言权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才能在阿富汗、巴以冲突、叙利亚、伊核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一些事关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双方也能够灵活处理,比如即使俄罗斯与乌克兰几乎势同水火,但中国依然能够成为乌克兰重要的贸易对象。
如果是同盟国家,中国与乌克兰的交往将有可能受到俄罗斯更多的掣肘。仅由此事就可以看出,中俄不结盟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中俄双方都没有强烈的结盟意愿。
在当今世界,结盟主要是军事同盟,必然事关两国安全领域,为求得行动的一致,双方均须改变各自的外交原则和方针,有很大可能会让渡部分国家主权。
甚至还有可能要为对方不合本国理念与利益的行为“背书”。

这就是金灿荣说的意思,拉来一个朋友却可能为自己招来十个敌人。
目前的俄罗斯与欧盟和北约的关系极为不睦,北约的步步进逼,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兄弟阋墙、俄格战争、波罗的海三国的背离,以及阿塞拜疆靠向土耳其,这使得俄罗斯在欧洲几乎处处敌人。
而中国如果与俄罗斯结盟,则这些问题就顺理成章地会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关系极为不利。

另外,还存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结盟必然会出现“盟主”,不可能两方都各自做主,肯定是一主一次。
就如同日美同盟、韩美同盟一样,日韩两国均需要依靠美国,在两国境内均设有美军的军事基地。
美国要为日韩承担军事义务,而日韩也要为美国的亚洲战略提供资源和后勤服务。

而中俄两国在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太好划分,因而结盟反而有可能对双方关系的发展造成障碍。
当前虽然中国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海峡均风云变幻,但是还不存在大规模战争的威胁。
而俄罗斯也同样如此,虽然北约东扩后大肆挤压俄罗斯的安全空间。
甚至乌克兰对俄罗斯还偶露狰容,但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撼动俄罗斯的根基。

其次,中俄各自的战略目标与结盟存在结构性冲突。
中俄两国的战略目标均是成为世界大国、强国,最终是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
如果双方结盟,则出现相互掣肘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双方也不存在中俄共组一极的可能。
当前俄罗斯经济一直振兴乏力,基本是在全球前十之外,与其军事强国的地位极为悬殊。
中国却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并且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因而俄罗斯从一贯大国主义的站位出发,一时难以适应中国的超越,甚至担心成为中国的“材料附庸国”,更不愿意向中国“小伙伴”的方向发展。
另外,俄罗斯又已组建独联体这个由其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暂时也不需要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
再加上俄罗斯国内亲西方势力的抵制、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叫嚣,两国民意对于缔结军事同盟关系仍然存在某些疑虑也均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其三,中俄结盟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美国现在正在满世界拼命拉盟友、组联盟,与欧盟组建数字联盟,组建欧洲民主国家阵线联盟、亚洲民主国家阵线联盟,以此来威慑中国。
妄图将中国也带上美国的节奏,走上结盟比拼的冷战老路。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美国依然是世界霸主的当下。
在趋利避害的常规思路下,即使中俄组成军事同盟,即使再有几个国家加入,也无法与美国打造了几十年的各类同盟体系相较量。
这种弱势联盟效力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或者更现实的说很有可能只是带上几个累赘而已。

而且一旦中俄结盟,就正好踏入美国的战略圈套,在美国的强力打压和诱导下,极易催生出一个强弱不对称的两极世界结构。
可能过早地引发与美国的全面对抗甚至新的冷战,两国崛起的进程很容易被打断,并且会陷入更大战略困境。
而且,中国与少数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也不利于中国构建更加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甚至一些力求中立的国家会被迫加入美方阵营,从假设中俄结盟来看,后果是弊大于利的。

中俄不结盟是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政策的结果,目前来看,不结盟政策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好的防御能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都追求独立自主。
而中国不结盟的理念可谓深得世界上中小国家之心,最起码使那些不想加入美国同盟体系的国家有独立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也使得美国同盟体系很难再新增成员。

不结盟政策能让各国置身事外,迎合了小国不愿意公开站队的心理状态。
与被动效仿美国进行联盟的方式进行比较,不结盟政策的防御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要比结盟更好一些。
那些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关系的美国盟友在对华立场上会更倾向中立化,这样对美国的助力自然就会弱化,对中国显然更有利一些。
不结盟政策符合中国一贯以来的外交哲学,它使得中国能够尽最大可能扩大朋友圈,因而在中国没有超越美国之前。
不结盟政策将会是我们在国际上获取友谊最好的方式,因而我们会一直高举不结盟的旗帜,走在独立自主的自由之路上。